回覆列表
  • 1 # 伊水緣

    是母親單獨帶孩子嗎?孩子要常和親人接觸,尤其是三歲前,但母親的主體地位不能變。

    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一般在2~3歲。

  • 2 # 逗逗龍機器人

    2~3歲被心理學界定為第一個叛逆期,叫“寶寶叛逆期”。

    你家寶寶是到了叛逆期的臨界點了,所以表現出來的不願意與你交流,唱反調都是正常的。寶寶在叛逆有著自我意識的形成,想要自己獨立,抵抗自己不想要的,雖然在家長眼中,這是孩子“不聽話”“脾氣倔”的表現,但其實這是孩子積極成長的體現,這時是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寶寶在叛逆期時,家長該這樣引導:

    1.尊重寶寶

    2.不要對寶寶發火

    孩子小,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家長不要一味指責孩子,打罵孩子更是不可取。好好跟孩子聊天效果會比責罵好得多。

    3.支援孩子

    在這時期,孩子有自己的小想法,有很多東西自己想去探索。其實家長可以讓孩子去嘗試自己認為正確的,當然家長的陪同為前提。

    4.與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所以這就是家長給孩子規定很多條條框框的導火索,孩子就會與您唱反調。其實在孩子不認同你的行為時,可以跟孩子講下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自我認為這是最好的選擇,無需與孩子交流。

    叛逆期的寶寶,就是小大人,需要尊重,需要支援。

  • 3 # 王成孔355

    1歲多早教!早教那麼起作用嗎?你孩子身心已經受了傷,因為失去了母愛,失去了認知,早教能代替母親嗎!科學的3歲才能入托。

  • 4 # 張老師z123

    孩子快到兩歲了,也即將要到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敏感期了,也可以理解為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意願了,他喜歡什麼?不想做什麼?想吃什麼?想要做什麼?可以說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對不喜歡的事物或者事情說不,開始反抗。不再像一歲多的孩子大多是依據成人的安排,行動多是被動的。兩歲多的孩子更能體現明顯主動性。所以當孩子對事物有反抗表現時,說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在其中。

    這個時期的孩子變得不太願意與人交流也是孩子成長髮展中的一個階段,是暫時的,家長要正確對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首先,家長反思自己的行為。

    早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早教課中我們可以見證孩子的語言、社交、動作等方面的發展,而且會有豐富的親子互動,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孩子的成長進步是有一個過程的,孩子的發展也不盡相同。所以家長要放平心態,不能過於著急或者是相互比較攀比,操之過急的心態和不良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交往發展。

    其次,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分清楚孩子不願意與人交流時的情緒表現:是平靜的還是伴有恐懼害怕。

    如果只是單純的是自己不喜歡,沒有其他不良反應,說明孩子是正常的行為。我們要支援孩子的表現,適當冷處理。

    如果有恐懼害怕,可能孩子在平時與人交流中遇到過障礙或者是受到過傷害,成人沒有正確的引導。這種情況家長就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了,接納孩子的表現、耐心引導、多與孩子溝通,多讓孩子主動與他交流。

    最後,尊重孩子的行為。

    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孩子不願與人交流,作為成人的我們都要尊重他,不能強迫。

  • 5 # 奶嘴媽媽育嬰師

    寶寶1歲多上早教的,現在快到兩歲了越來越不願意交流了,可以證明孩子進入了人生當中第一個叛逆期“寶寶叛逆期”。

    如何判斷寶寶進入叛逆期?

    老愛說“不”,拒絕家長的要求;

    喜歡和家長唱反調,家長說的要求的,寶寶就偏偏不幹;

    不和家長摟抱,不愛和家長交流;

    不愛呆在家長身邊,喜歡跑開;

    家長應該怎麼辦?

    鼓勵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只有知道了孩子的想法,家長才能更方便理智地解決問題,對孩子所要求的,給予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方便孩子和家長雙方的溝通交流。

    反問孩子,讓孩子作出選擇:這個時間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主導意識,所以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若是家長用商量的語氣,如“再吃一口好不好?”“我們睡覺了好不好?”,毫無疑問,寶寶會嚴詞拒絕“不好”,家長一生氣就用發脾氣或講道理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但孩子卻聽不進去。我們可以給孩子選擇,如“你想看圖書還是玩玩具?”“你想吃米飯還是喝粥?”在這種情況下,寶寶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家長引導進去,並作出選擇。從側面來說,孩子會認為家長是比較尊重他的。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對這處於寶寶叛逆期的孩子是很有效的,寶媽們做起事情來也會輕鬆許多,從側面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的抗拒力減弱興趣性加強。

    叫寶寶做事時,不要用命令式口吻:在這個階段,家長用命令式口吻命令寶寶,是對寶寶不起作用的,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期或變本加厲。所以,在叫寶寶做事時,應該以“我們一起XX吧”,這樣一來,孩子不但不會有反抗心理,還會主動和家長一起把東西收拾完畢。

    堅守原則,不要因孩子的哭鬧而妥協:這個時期的孩子心思敏感,有時情緒反覆,有時不斷地在試探家長,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對孩子好的事情,家長可以積極鼓勵孩子去做,對孩子不利的事情要堅守原則,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當孩子哭鬧時,家長應該採用冷處理,帶孩子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讓他平靜,待孩子冷靜後再向他講道理。

  • 6 # 教育秀秀看

    很顯然,我看到這個問題,感覺這個家長把孩子的一些好的行為歸類到上早教,認為上了早教孩子後期就什麼都好,其實不然。孩子上早教,首先突出的一點是社會交往方面的一種狀態,而孩子已經上了很長時間的早教,但是快兩歲了,越來越不願意交流了,家長就開始著急,感覺這個早教是不是白上了。其實早期教育並不在於交東西,是要讓孩子在早期,透過聽、說、感受、視覺等等的這些感官,綜合的刺激孩子大腦的發展。社會交往是一塊兒最重要的內容,但是家長說兩歲之前還好,到了兩歲不願意主動交流。

    我分析一下原因,第一,還是跟性格有關係,性格內向、內斂的孩子,主動意識就會稍微差一點,尤其在人際交往過程當中,不願意主動交流。第二,如果孩子是觸覺敏感的孩子,比如說是剖腹產或者是在家庭代養的過程中保護過多、溺愛過多的,這樣的孩子也會出現不願意主動交流。第三,孩子到了兩歲階段,都會出現一個延遲模仿和延遲反饋的階段,那麼在這個階段,孩子表面上的不願意交流,而事實上他只要參與了或者在那裡看,他就會把事情的過程全部記錄下來,在某一個時間段兒,就像放電影一樣重給大家全新的放映。所以親愛的家長,對於兩歲的孩子,不怎麼願意交流這個問題,不用過於擔心和焦慮,應該屬於一個正常的狀態。那需要做的是什麼呢?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家庭當中要活躍氛圍。第二,多給孩子做撫觸按摩,讓他多去接觸群體,在他兩歲左右時,他的社會交往需求是特別的強。因為在家庭當中已經滿足不了他社會交往的內在需求,所以他需要走出去,走到社群裡去、走到早教中心去,走到幼兒園當中去,讓他跟更多同齡的或者是有大有小的這些小朋友一起去互動,這樣對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是有好處的。第三,家長要允許孩子在這個階段突然不愛說話了,以前打招呼,現在不愛了,是因為孩子的情緒發展當中有了羞愧,有了害羞兩個詞,所以他可能會把自己包裹起來,不好意思去主動的打招呼或者是主動的去交流,那麼做為父母來說,只需要主動讓孩子去看就好,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階段這表現並不是叛逆期的一個表現,是孩子他自然而然發展的過程,是階段性的一個行為體現,家長不用過度的焦慮和擔心。

    這個問題我就回復到這裡了,希望家長能夠在家庭當中活躍起來,多帶孩子在外面去跟其他的小夥伴互動,並且多跟孩子做一些撫觸按摩,擠壓的活動,相信孩子在年齡段稍微大一點兒的時候,他的社會交往的意願就會更強烈了。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起搏器導線的作用與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