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花91404

    說明了自己的孩子就是普通人,有著大多數孩子的通病,想想我們自己不也是這樣德性才導致庸庸碌碌一事無成的嗎?

    陪著小孩子寫作業,否則他就邊玩邊寫,光玩忘寫,看看教育類書籍,但每個娃娃都不一樣,教育方式也不能照搬,儘量找個合理的適合的方式來,有進步就鼓勵。。。

    自己不能先暴躁,對娃娃期望別太高,要知道自己娃娃就是那90%平凡人中的一個,不能指望他考出個學霸成績。。。

  • 2 #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沒心沒肺,學習目的性不強,效果差。

    其實你這個問題是好幾個問題,我分別來回答。

    首先沒心沒肺,如果這個孩子沒心沒肺,那一定是有人是有心有肺的替他做了一切。所以他不需要有心有肺呀。如果我猜的沒錯,那麼這個有心有肺的人是你或者是你的伴侶。也有可能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作為家長和長輩我們很愛孩子,我們不希望孩子有任何不高興,不開心。所以我們認為把所有一切替他做好,他就會很幸福,其實這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並且不用操心一切自己的事成了他的習慣。那在生活上所有的事情他都可以不用有心有肺在學習上,他也是這個模式。最關鍵的就是我們家長認為孩子只需要學習就可以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孩子所有的能力,抗挫折能力與人交往能力,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學習能力幾乎都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學到的。所以在每一件小事上我們家長都親力親為,孩子在學習上也是這樣。

    第二個學習目的性不強。

    當我們家長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親力親為,而孩子什麼都不用做的時候,他不需要有什麼目的,所有的目的和目標都由家長完成了。也就是在之前,每當他想要去做什麼的時候,他想要完成一個什麼目標的時候,都由家長包辦代替完成了。所以在學習上他也不會自動自發就出來一個目標和方向。

    第三學習效果差。

    這也是由於之前的生活習慣養成的,因為所有他自己的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不管做成什麼樣的效果都無所謂了。因為總是有人來幫他完成。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主動學習,家長需要在很多事情上有意識的訓練孩子。比如訓練孩子的專注力,訓練孩子管理時間,管理自己的能力,訓練孩子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訓練孩子發散思維的能力,訓練孩子保護自己的能力……這些都是需要家長來做的。並且這些並不是家長給孩子報一個什麼班孩子就能學會,因為那個時間太短。而家長跟孩子天天在一起,家長對孩子的訓練是隨時隨地的,就是孩子所有的這些能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被家長有意識的訓練出來的。

    所以如果你不會,你可以去學習關於親子教育,親子溝通這方面的課程。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你們的每一個觀點。

  • 3 # 米媽談教育

    “我的孩子學習目的性不強,絕大多數時間屬於無意注意,效果差,怎麼辦?”針對這個問題,直觀能夠看到的是孩子對學習興趣不大。那我們做家長的既然發現了問題,就需要了解為什麼會這樣的根源在哪裡,然後才能想對策解決問題。

    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沒有激發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二、沒有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何在。

    三、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

    四、在孩子表現優異時,賞識沒有及時跟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能夠做到會玩,把玩和學習結合好,這是兒童教育的藝術所在。很多家長缺乏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的眼睛,如果能夠把孩子自身具備的潛在特長挖掘出來,再與學習進行結合,不僅能將她們的潛力最大化發揮,還能促進學習。

  • 4 # 百小緣

    我有兩個孩子,我家大寶是女孩,按說女孩做事會比較心細認真 ,日常生活更有條理性。但是很遺憾,我家大寶就屬於那種你口中所說沒心沒肺型孩子。她的沒心沒肺體驗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學習上數學思維也不夠敏捷,反應有些慢,英語單詞總是記不住,語文常用字也經常出錯,但她的智商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我感覺這類孩子,通常在三歲之前是非常好帶的,因為你給她安排啥事情,她基本就照做,很少提出自己意見。就連吃飯穿衣也算這樣,做什麼吃什麼 愛吃就多吃,不愛吃就說飽了,告訴她她必須吃,她就真的吃掉。穿衣服也是,問她穿什麼,都是隨便,怎樣打扮她都沒任何意見。誇她做的好,打扮漂亮,她也基本只是嗯嗯啊啊,不關心這些。

    她從小跟著我學習繪畫,在繪畫方面也算比較有天賦。當她認真作畫的時候,真的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這種孩子自律起來很可怕,到達廢寢忘食的程度。因為她小時候經常一畫就是兩三個小時不動彈,而且基本天天堅持。現在上五年級了,每天還要堅持畫半小時。

    常聽專家說,一二三年級是養習慣的最佳年齡。我從她上幼兒園中班開始就給他制訂了作息時間表,後來上學後又增加了學習內容,並嚴格按要求執行。家長是想培養她獨立做事的能力,但是她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很多時候都是丟三落四。很多時候,需要我時刻提醒她,她才會想起來應該按照作息表做什麼。舉個例子,孩子每天晚上寫完作業,都要把自己課桌收拾乾淨,書包整理好。如果沒有家長提醒,她不是旺季收拾書包,就是沒整理課桌,有時候還會樓寫作業或者忘帶課本。作息表就在跟前牆上貼著,她就是不去看,每次都說,一不小心就忘了。很多時候她也覺得很懊惱,怎麼總是忘東忘西。

    這孩子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她從不欺負人,但會被別人欺負。被別人欺負了,她還不自知,還會當笑話講給家人聽。如果告訴她,被別人三番兩次弄傷就是被欺負了,她會信誓旦旦表示自己沒有被欺負,別人不是故意那樣故意傷害她,他們是在開玩笑。雖然被打的有些疼,很委屈,但是不想因為自己惹別人不開心。我真不知道她為啥這樣想,是自卑嗎?還是太善良。

    孩子身上最大的優點就是善良,單純,有種寵辱不驚的慢吞吞特質。她雖然成績一般,但是畫畫經常拿獎,每次拿獎我比她還高興,她就會告訴我,你激動啥,這有啥可高興的。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告訴你,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要根據個人孩子特點因地制宜,很多時候規矩不適應於所有人。真的愛孩子就多些包容,理解和耐心吧!

    在學校,我和老師溝通過了,希望老師在課堂上多提醒孩子。

  • 5 # 玖抒教育

    從您的描述來看,平時和孩子的交流溝通肯定存在著極大的問題,要麼是溝通方式不當,要麼是溝通少,要麼是壓根不溝通。

    很多家長從小就是自己忙自己的,孩子也自己玩自己的,認為家長和孩子玩不到一起,還不如各玩各的,自由也互不干擾。

    這是很大的誤區。

    任何孩子,從小第一任朋友、老師就是為人父母的。交流和溝通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邏輯,而且還可以瞭解和參與孩子的日常成長過程,做到及時的糾正和引導。更重要的是加深兩代人之間的感情和精神一致性。

    舉一個例子,我們親戚家有個小孩,才一歲多一點。母親是老師,平時陪孩子時間很多,一回家就和孩子說話聊天,孩子卻能慢慢的學到一些。

    有一天我看到,孩子媽學著說:“人之…”

    孩子立馬就接上來一句:“初!”

    媽媽又說:“性本…”

    孩子又接:“善!”

    媽媽:“性相…”

    孩子:“近!”

    媽媽:“習相…”

    孩子:“遠!”

    我是無比驚訝的,一歲多的孩子怎麼記識的?孩子媽媽說,就是平時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孩子自己聽學的。

    題主孩子的學習問題,缺乏交流和溝通是根本原因,因為孩子本身就沒有得到一個恰當和諧的學習環境。

    但是主要原因還是對孩子疏於管教——孩子學習習慣和注意力必須是先強制性管理下開始形成,然後被孩子漸漸地認同,最後在一定的學習效果的反饋下,會慢慢變化為自覺性學習。

    從強制到認同再到自覺性,這是一個由外到裡的內化過程。可很多家長無法堅持到這個過程的完成,在期間就選擇了放手不管,孩子不穩定的學習習慣,會因為各種外界誘惑而變得搖搖欲墜,最終毫無意義。

    但是,如果您作為家長,還是像以前一樣我行我素,自我臆測孩子是“沒心沒肺型”的,再怎麼要求孩子變化和熱愛學習,都無濟於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冰川從南極洲脫落,會使得海平面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