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E觀察

    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前,蘇軍士兵的標準裝備包括M1930式軍用揹包,實際上就是沿用了沙俄時代的M1910式軍用揹包,這個揹包功能十分簡單,主要用來裝載備用彈藥、食物和雜物等,採用麻布縫製,更當時歐美其他國家軍隊採用的皮革製品完全不一樣,耐磨性和使用壽命有很大差距,但勝在便宜,對沙皇陛下的“褐色牲口”們來說已經足夠了,畢竟,一戰期間俄軍士兵連步槍都做不到每人一支。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損失慘重,在西部地區囤積的大量物資也損失掉,不是被德軍繳獲,就是被撤退的蘇軍燒掉,蘇軍隨後開始大規模徵兵,不計傷亡,以數量優勢擋住德軍的前進步伐,大量的新兵實際上相比戰前,不管是裝備還是訓練都大幅縮水,相比於武器彈藥生產,其他一切幾乎都可以將就,蘇聯戰時連一般民用服裝都停止生產,只生產軍服,整個經濟完全為軍隊服務,至於軍用揹包,其生產優先順序排的十分靠後,甚至很多時候並沒有被列入生產計劃。

    新兵多數會發放一個揹包,而在戰鬥中,這個揹包如果損失掉,就得自己想辦法了,一般是從陣亡戰友那裡獲取,至於繳獲的質量更好的德軍揹包,可以自己使用,可以賄賂軍官獲得一點好處,也可以在繁榮的前線黑市換取一把匕首、一把手槍或者一盒美國罐頭。

    對士兵來說,這個軍用揹包很多時候,就是盛放著自己的全部財產,包括自己的家信、遺書、薪餉和戰時獲得的額外收入,但由於這個揹包功能十分簡單,為了防止運動的時候發出意外聲響,一般其物品盛放順序是固定的,從上到下依次是個人衛生用品、備用包腳布、餐具、戰鬥口糧等。

    不管是戰時還是戰後,蘇軍的個人裝具幾乎都落後於自己的主要對手,這裡指的是德軍和北約,這跟蘇聯高層不重視士兵感受有關,蘇軍士兵戰時基本都是各自想辦法獲得更好的裝具,或偷或換,這一點,從很多回憶錄裡可以看得出來,包括阿富汗戰爭期間,自然,跟管理後勤的軍官和老兵關係搞好,好處不用多說,蘇軍管理系統上的隨意性和很多地方不透明,導致的必然結果。

  • 2 # 紅色手電筒

    在二戰時期,蘇軍的大口袋揹包給人印象深刻,這種揹包就是一個大麻袋,然後用幾根繩子繫住麻袋的口部,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這種揹包也被視為蘇軍不重視單兵裝備的象徵。這種麻袋還有一個正式的型號是M1910式軍用揹包。

    其實,蘇軍原來還有一種揹包叫做M1936式揹包,這種揹包做工比較精緻,用帆布製作,外形類似於德軍的山地步兵揹包,主包的外表有三個小包,而且主要的受力位置都有皮革加固。除了這種揹包以外,在一些新聞影片中還可以發現一種類似於當時日軍的昭五式揹包那樣的牛皮揹包。但是這種揹包似乎只是用在閱兵式上。

    不過到了蘇德戰爭爆發後,由於當時的蘇軍錯誤的把大量後勤倉庫置於德軍第一波攻擊範圍內,據朱可夫回憶當時損失的各種倉庫有200個。由於大量物資的損失,再次動員起來的部隊很多時候是什麼東西都缺,包括各種裝具,包括揹包飯盒什麼的。這種情況下,蘇軍只好把原來已經淘汰的M1910揹包拿過來充數,就是大麻袋,同樣用來充數的還有飯盒,原來蘇軍的飯盒和德軍的類似,現在的飯盒不如叫飯桶,就是一個小的鐵通或者是鋁桶,樣子就是如果水桶的樣子。這種粗糙的裝具唯一的好處就是生產容易,可以滿足急劇擴大的軍隊員額所需要的海量數目。

    這種大口袋需要按照一定的位置來放置個人的物品,不過一般來說軍用揹包內部如何放置個人物品都是有一定的規定。這種大揹包只有一個主袋,拿取東西很不方便,而且揹帶就是幾根繩子,背在肩上很不舒服。在蘇軍中,用處最多的是蘇軍的防毒面具包,一般士兵的隨身的彈藥,還有小件的個人物品都是放在這個挎包中,而裡邊的防毒面具很多時候已經被扔掉了,反正蘇德兩軍都不使用毒氣。

    到了戰後,這種大口袋經過一定的改進,現在還有一定的使用,這個改進一個是在主袋外邊加了一個口袋裡邊可以把水壺放進去,而主包的外表還有幾個帶子可以用來把大衣捲成卷以後綁在揹包外表。現在這種揹包親們可以來淘寶上邊找到。

    蘇聯的前幾個五年計劃中,得到飛速發展的主要是重工業,輕工業發展非常落後,而輕工業的落後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士兵裝具的簡陋,這種簡陋的大揹包只能是滿足一個裝東西,還有能夠揹著走這樣的基本要求,存放東西和拿取東西非常不方便。而蘇聯差勁的輕工業也沒有精力提供好一點的揹包,不過新一代的俄軍揹包已經有了不小的改善。

  • 3 # 千里巖

    關於這口袋。曾經在蘇聯隨軍記者的回憶錄看見過一個笑話,戰爭開始了蘇軍不得不認真徵招女兵,可是根本沒有那麼多裙子發給她們(西方文化裡女人不穿裙子是很無禮的),姑娘們立馬自己動手,就把這個口袋改成了裙子。上級來視察了問司務長,怎麼不給她們發背囊呢?司務長答曰,發了,結果您瞧啊,她們把自己裝進去了……

    看看這個照片就知道了,這個所謂的揹包就是一個小口袋,不過需要糾正一下提問朋友的是,這個口袋不是麻袋而是帆布的。不過儘管如此,這個揹包也是幾個參戰國裡面幾乎最簡陋的(當時的中國軍隊除外……),具體的構成就是一個帆布口袋,然後一根袋子,記住,是一根帶子!帶子的兩端縫在口袋的下邊兩角上,使用的時候中間那部分會比較長,並起來在袋子口處繞兩圈然後打一個結,最後士兵分開帶子左右兩肩一背就齊活了。簡單是絕對的簡單,成本也是超級低廉,可是使用者的體驗麼自然就只能想想“一分錢一分貨”嘍,所以通常在俄語裡這個東西也不好意思叫做揹包,而是叫做背囊……

    別的不說吧,一個口袋裡面沒有任何的分隔,所有的東西就只能往裡面堆啊堆啊,真的想找點啥,都掏出來慢慢翻吧……其他的問題更多了,帶子是不是正確打結了,否則要麼奔跑時候散了,要麼想開啟時候可就費勁嘍。還是因為沒有分隔,裡面的東西很容易互相撞擊,有經驗的老兵知道用軟的包裹硬的,然後塞緊了,最後再扎口的時候壓好了還湊合,新兵可就經常出洋相了。另外這東西當然也沒有啥襯墊,整個背囊的重量分佈別說均勻了,全然沒譜,基本上都壓在兩個帶子上,揹著走一上午,肩膀估計要破皮的。

    當然了開始這東西還是帆布的,後來打急了確實有那麼一陣子當真用了麻袋的,而且帶子換成了繩子,一點小雨裡面的東西保管都陪著挨淋不說,那繩子可是讓肩膀更遭罪了。唯一好處就是用了繩子,不是那麼容易散開,可是解開的時候,尤其是淋溼 的時候,就更難嘍……

    二戰的時候蘇軍其實也挺窮的,所以士兵的個人裝備還真的沒太多東西要往這裡塞。彈藥自然有彈藥袋子,雨衣另外有別在身上的法子,大概類似我軍當年的米袋子那種。背囊裡一般來說就是兩件換的衣服,然後報紙包著的黑麵包或者肥肉啥的,再來一瓶酒……真的小件比較硬又挺寶貴的東西,士兵才不往這裡放。比如勺子(嗯,不鏽鋼的或者鋁的在那陣子挺寶貴),匕首啥的,必須堅決的放在更放心的地方——靴子筒裡!

  • 4 # 科羅廖夫

    俄國的武器裝備一向以簡單實用為宗旨,有時簡單到可以用粗暴來形容。二戰時期,蘇聯士兵戰場上所使用的麻袋揹包相對來說還是挺實用的。在材料上採用麻布價格低廉,製作簡單,可進行批次生產。麻布的質量輕,可以減小士兵在遠途跋涉中所揹負的重量,從而加快行軍速度。另外,麻布彈性較好,裝的東西更多,不易被撕破劃破,質量較好。

    除此之外,麻布揹包對蘇聯士兵還有另外一個優點。二戰時,蘇聯士兵的軍裝顏色和麻布的顏色是相同的,這樣方便了蘇聯士兵偽裝自己,不會把自己的戰鬥裝備過早的暴露在敵人眼中。

    麻袋揹包雖然造價低廉,便於攜帶,易於隱藏,但麻袋揹包仍然存在一些缺點。麻袋揹包相比於皮革揹包在質量上存在一定差距,在惡劣的天氣環境下,麻袋揹包由於材料的原因,時間久了容易朽爛,非常容易破損。遇到雨天,麻袋揹包的隔水性差,雨水會很容易進入揹包內,造成武器彈藥受損。如果想攜帶一些地圖或者軍事資料,麻袋揹包是根本裝不了的,這時就需要皮革揹包了。

    雖然皮革揹包在各方面優於麻袋揹包,但皮革揹包造價高昂,大量生產根本不可能,二戰期間的蘇聯軍隊有計程車兵連步槍都裝備不了,更別談用皮革揹包了,麻袋揹包也只是裝備了大部分士兵。綜上所述,從揹包的造價,批次生產,作戰條件等各方面考慮,二戰期間,蘇聯士兵使用麻袋揹包是不錯的選擇。就這麼一個不符合時代的簡陋麻袋包,陪伴著每一位蘇聯士兵,從老家一直打到了柏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有長安,西有羅馬: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文明,究竟有何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