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78496496290

    我從小到大都容易口腔潰瘍,尤其在生病之前那幾年,更是沒好幾天又潰瘍。

    原文如下:

    飲食由口而進。口腔居前鋒之位,享五味之悅,但也面臨諸多風險。

    牙疼、潰瘍、發炎及咳嗽等事不大,卻惹人厭煩惱火。遭遇此事,茶飯不思,沉默寡言,心神不寧。打小就被教育謂之“上火”,需以涼茶“澆滅”。涼茶多用來自田間地頭的草藥熬製而成。涼茶之味,苦不堪言,輔以甘草或冰糖中和,否則沒有哪個小孩願意喝。涼茶喝了不少,“火”卻時常冒起。究其原因,被告知是吃了“燥熱之物”所致。然而燥熱之物定義不明確,各類肉菜水果均可能被稱為燥熱之源。不吃不行,那麼上火也在所難免。

    幾十年來一直被此類文化薰陶,無暇細想。口腔潰瘍喉嚨咳嗽發炎等典型“上火”現象也常伴我左右。小時候,大人會用一種特別的方法治療口腔潰瘍。往刷牙用的口盅裡放上幾片茶籽麩,倒入滾燙的開水,然後張嘴接受升騰而起的熱氣。此時,幾縷細絲般的黏液沿著嘴唇流入口盅,綿長不絕。這種口腔問題一直被我們形象地稱為“披絲”。直至外出求學,才知道“披絲”的正式名稱為口腔潰瘍。

    我上小學時患口腔潰瘍,曾對著鏡子把一粒粗鹽直接放在潰瘍處。疼得我呲牙咧嘴手舞足蹈。現今想起都會打冷顫,可見少年真是無畏。

    中學時期似乎較少患潰瘍,或者記不清了。然後到了北方上學,可能因缺乏綠色蔬菜緣故,口腔潰瘍多有發生。第一次去校醫院尋求幫助,醫生開了幾條口腔潰瘍貼膜。撕開包裝,黃色薄片,貼至潰瘍處,不刺激,有絲絲甜味。此膜非常神奇,貼了幾次,一兩天潰瘍即癒合。以後每次口腔潰瘍,就找醫生開此貼膜。可惜神奇未能再續,貼上之後癒合時間越來越久。後來,又請醫生換其它藥物,效果亦聊勝於無。

    確診前幾年,口腔潰瘍更是頻繁光顧。經常舊的剛好,沒幾天新的又來。吃魚蝦時稍被刺到,必生潰瘍。各種噴劑貼片試了個遍,感覺都是安慰劑,最終還得靠自愈。或因以前也口腔潰瘍,雖沒如此高頻出現,終究沒能引起注意。

    化療過程,口腔更為脆弱。不過,大病當前,諸多困擾,口腔潰瘍此等老生問題倒沒引起太多注意。醫生開了漱口液,首次使用效果似乎還可以。

    化療結束,飲食方面多有控制,口腔已有兩三個月沒有出現潰瘍了。某天突然興起,想吃醃蘿蔔。小時候自家菜地也種白蘿蔔。冬天拔幾根回家,一半用於打邊爐,另一半就用糖醋醃。洗淨刮皮,切成薄片,加鹽搓去水分,再加入糖與醋,靜待幾個小時,即可食用。猴急的我們自不受時間約束,沒過半小時,便用牙籤偷吃起來。甜酸脆口的醃蘿蔔與火熱油膩的邊爐相得益彰。第二天早上,端上一碗明火白粥,再擱幾根靜置一晚的酸蘿蔔,二者堪稱絕配。蘿蔔酸甜可口,清脆宜人;白粥米粒開花,清香爽快。吃起來可謂酣暢淋漓,最後飽得坐在椅子上不願動彈。每逢回想此景,不覺嘴已生津。

    於是,從超市買回兩根白蘿蔔,照著舊時方法醃製起來。半天過後,味道儼如兒時,依然酸爽無比。大碗蘿蔔酸片刻被一掃而空。看著剩下的醋汁,不忍浪費,又把另一根蘿蔔切片放了下去。第二天佐餐之餘,仍不過癮,當零食般吃光了所有酸蘿蔔。然而,嘴癮是過足了,問題也就接踵而來。當天晚上,就覺著口腔四壁不太對勁。很快,口腔潰瘍又迴歸了。

    這次不敢像以前那樣熟視無睹了。要知道當時化療結束不久,對身體的各種反應異常敏感,稍有不妥,即刻非常緊張。一個月前剛因過度反應提前複診,幸虧沒啥大礙,只是需要調整飲食習慣。我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慢慢梳理最近一個多月的飲食和活動。

    由於那段時期飲食一直比較有規律,唯一顯得較為突兀的就是大量食用了酸蘿蔔。我開始高度懷疑是大量的醋導致的後果。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我需要更明確的證據。這次口腔潰瘍好了後,正常飲食一個月左右,口腔沒有出現問題。是時候引入新的單一變量了——又如法炮製了一大碗酸蘿蔔,美味依舊。不出兩天,口腔如我所願地潰瘍了。以前每次潰瘍都是痛苦萬分,唯獨這次潰瘍竟有點興奮。很顯然,是酸蘿蔔導致口腔發生了潰瘍。

    平常也拿蘿蔔做菜,所以蘿蔔本身並無問題。用鹽搓完蘿蔔片後還用開水清洗一遍,因而鹽的份量也不多。剩下的只有糖和醋了。雖然吃麵條時會加一點點醋,但怎麼也比不過醃蘿蔔所用的醋多。我沒有再做實驗驗證區分究竟是糖還是醋對潰瘍起的作用更大些。反正以後不大敢再醃蘿蔔了。

    不醃蘿蔔,可以避免由大量醋或糖引發的口腔潰瘍。不過,口腔問題並未得到根絕,還會有其它因素導致潰瘍的發生。

    譬如不小心手一抖,鹽擱多了,吃起來明顯過於鹹,潰瘍很快就趕來了。還有經不住美食的誘惑,未涼就往嘴裡送,被燙到後也很容易遭殃。更離譜的是連續吃幾個非常甜的桔子,最後也難逃潰瘍的魔爪。

    還好,我的飲食比較簡單,有跡可循,食材都是超市購買的新鮮肉菜,所以很容易判斷是哪個因素髮生改變並導致了潰瘍的發生。這些因素雖然千奇百怪,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屬於入口的食物。食物或過酸過鹹,或過燙過甜。潰瘍的產生一定和這些屬性存在某種關係。

    有次可能太想吃肉,不小心用牙咬了口腔內壁。毫無疑問,被咬處很快就潰瘍了。這次沒吃可疑的食物,純粹由口腔破損引發了潰瘍。顯然,口腔潰瘍的原因並非“上火”二字可籠統概括的。

    網上關於口腔潰瘍的資訊多是些緩解方法,而我更希望知道其發生的本質原理。我自己患潰瘍的經驗可謂豐富,宏觀導因各不相同。雖然可以透過遠離已知的會導致潰瘍的食物和行為,來避免口腔潰瘍的發生,但是若能知其本質,便可預知更多危險行為,提前進行規避。

    在眾多說法中,我傾向於相信口腔潰瘍主要由病毒引起。就像普通感冒一樣,口腔潰瘍也無特效藥,只能靠其自愈。少則兩三天,多則一週半個月,視乎個體的免疫能力而定。潰瘍觸發後的藥物多為緩解疼痛,真正可以對付病毒還得是免疫系統。精神壓力大、睡眠不好等都會導致免疫下降,口腔潰瘍頻發及漫長也就不奇怪了。

    人體外側有面板保護,免受各種病毒細菌侵入。面板一旦破損,免疫系統及相關修復功能就會啟動。只要保持傷口乾淨清潔,很快就會自愈。但是,如果傷口環境惡劣,恐有潰爛之虞。這些常識想必人盡皆知。

    實際上,口腔甚至整個消化道,從生物學角度看也屬於人體“外側”。在大腸裡面就住著億萬細菌,靠我們吃進的食物為生。這些細菌本質上不屬於我們人體的一部分。在這邊“外側”,也有一層“面板”保護,我們稱之為黏膜。

    在現代衛生條件下,黏膜所處環境比面板的環境惡劣得多。整個消化系統,上至口腔下至大腸,都要接受各種各樣的食物衝擊,其中胃還得抵禦自身分泌的刺激性液體。黏膜一旦受損,受環境所困,難以快速修復,就極容易變為潰瘍。在哪受損,就以之冠名。譬如口腔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等。

    由此可見,黏膜破損是發生潰瘍的第一個步驟。當然,如果免疫系統足夠強大,黏膜修復速度足夠快,即使偶爾破損,也不一定就會發生潰瘍。口腔經常被牙齒咬破,或被魚刺蝦殼戳破,這種破損可見且很好理解,可以認為是宏觀上的物理破損。另外一種破損無法從宏觀上觀察到,例如吃各種刺激性食物,過於酸甜辣鹹,或者太燙,都可能導致黏膜細胞在微觀層面發生了壞死及破損。

    還有一種破損來自植物尤其一些水果的“生化攻擊”。這些水果含有某種蛋白酶,使得口腔黏膜上的蛋白質結構遭到破壞。譬如熱帶水果菠蘿就自帶一種菠蘿蛋白酶。這些蛋白酶可以切斷蛋白質一級結構中的肽鍵,使其水解為多肽。當我們咀嚼菠蘿的時候,口腔黏膜就會被破壞,誘發強烈的刺痛感。黏膜一旦破損,病毒就可乘虛而入。如果免疫系統不能及時清除病毒,或者修復速度不夠快的話,就很大可能演變成口腔潰瘍。我們習慣吃菠蘿前沾一下鹽水,期望消除扎嘴的感覺。實際上鹽水並不能去除菠蘿蛋白酶的活性,所以黏膜還是會被破壞。只有高溫才能使菠蘿蛋白酶滅活,因而菠蘿炒雞味道不錯,且不覺菠蘿扎嘴。

    過去每逢夏天荔枝成熟時,總被大人訓斥不能吃太多,因為“一啖荔枝三把火”。某些人吃完難免口舌生瘡,荔枝也因此被世人視為“上火”之物。究其本質,荔枝恐怕和菠蘿一樣,都是某種酶在作怪。

    不管宏觀也好微觀也罷,只要守住口腔黏膜不被破壞這第一道關卡,那麼口腔發生潰瘍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除了牙齒誤傷不好控制外,其它都與食物相關。因而控制好飲食,尤為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乒超第16輪即將開打,賽程和對陣情況是如何安排的?俱樂部及球員排名前三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