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首詩敘事直白平實,語言簡單樸素,內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徵,獨當重任,以徵蓬、歸雁自比,點出春行之時令,寓悲涼之情於壯美之色中,大漠奇觀,非“孤”、“圓”不能形容,勁拔而蒼茫,溫暖而感傷,寫景壯觀,氣勢流暢,無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亦細味其趣,以為再無“孤”、“圓”更有情有理的兩字。可見其對仗之工,用字之確。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裡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裡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初看,此詩平淡無奇,淡到幾乎看不見詩,但卻得到人們的欣賞並廣為傳誦,原因何在?主要就在於,陶淵明的視角是詩人的,不是普通農夫的,他所表達的是隻有詩人耕作才會產生的感受,不同於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樸厚悠遠的詩的神韻,在平平常常的敘說中,寫出了一個寧靜而豐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我們不妨從他對農耕的態度講起。
詩作開頭兩句說:“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開篇十分自然樸素,詩人在南山下種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況是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面對這種情況,詩人是什麼態度呢?地地道道農夫的態度,很可能是要焦慮的,或者乾脆放棄了,而詩人卻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蕪,他還要精心侍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大早就起來去清除雜草,直到月亮出現在天空才扛著鋤頭回去。為了這長得稀疏的豆子,詩人還要在草木叢生的狹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間的露水打溼了衣裳。讀到這裡,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這麼做值得麼?詩人最後道出了種豆之意,原來豆子的豐茂與否,並不是他特別掛心的,衣服被沾溼更是小事一樁,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對於他整個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願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他的意願究竟是什?這首詩沒有說,我們可以從詩人其他的詩作中看出來。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雲:“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雖然一年過去到底種了多少地,收穫有幾多,詩人從不曾考慮;可是在農事耕作裡遇到的事情大多讓他心神舒暢。因而,他吟詠不輟,虛掩柴門,甘心做個耕作於隴畝之間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詩人並不計較,關鍵在於他能在農事中得到樂趣,覺得做個農夫挺不錯。《西田獲早稻》一詩在備述農家事之後,亦云:“但願常如此,躬耕非所嘆。”可見,詩人的意願就是能在田園安居,過著自食其力的耕種生活。
早起晚歸去耕種,詩人也認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說它苦,是因為怕辜負了自己的心志。而且,儘管耕作讓人四體疲勞,可沒有外界特別的憂患干擾,人的心靈能夠得到安寧。他說:“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丙辰歲八月中於下巽田舍獲》其一)“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西田獲早稻》)在《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裡,詩人就不僅不言春作苦,而且還寫了他在種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悅。
文人士大夫對於耕作,還有兩例可以與陶淵明相對照,從中更可以看出陶的個性特點。漢代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曾作有歌詩,也言及種豆。陶詩首二句可能受到楊的啟發,也可能根本未受楊的影響,二人所言之事類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實的情形如何,我們都能夠看出他們對種豆所持的態度是有很大差別的。據《漢書·楊惲傳》載,楊惲被廢為庶人之後,“家居治產業,起室宅,以財自娛。”他過著以財自娛的生活,看起來沒有親自參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報孫會宗書》中卻說:“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知何者為是。楊自雲酒後耳熱,仰天拊缶歌呼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他也在南山種豆,但卻聽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為他認為,人生應當及時行樂,想富貴還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由此看來,楊惲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發洩悲憤而沉淪的情感罷了,與陶淵明耕種以求食的樸素目的,在耕種中得到精神愉悅的態度截然不同。
陶詩中談及“理荒穢”,這讓人聯想起另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從屈原的詩作中,我們看不到種豆的事情,不過他有對種植的表述。《離騷》雲:“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屈原自雲栽種了百畝香草,並對這些香草寄與了厚望,希望它們長得枝葉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斷絕,他不會為之悲傷,可是香草卻變得蕪雜汙穢,改變了自然的芬芳高潔品質,這讓詩人哀嘆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種植過香草,但詩中並非重在寫植草種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賦予此事以象徵意義,指的是詩人曾培植教育過一些弟子,可是,他們卻和政治上的反動者同流合汙,失去本來的貞正品格,使詩人深感痛心。
與楊惲和屈原相比,陶淵明既不像楊惲那樣對南山之豆不聞不問,也不像屈原那樣有所寄託,他對農耕之事抱著客觀而且坦然的態度,不管豆苗繁茂與否,他都盡心盡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穢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求得怎樣的豐收,他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種植豆苗,別是一種順任物之自然,順任人之自然的態度。他在種豆除草這樣極平常的事情中,發現了樂趣,實現了自我,得到了心靈的寧靜,看似平淡的語句因此飽含醇厚的詩意。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卓越之處。與詩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較,就能夠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獲早稻》雲:“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此詩則雲:“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理荒穢”所說行動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體多了,而且“帶月荷鋤歸”一句不僅有形象,還寫出優美溫馨的意境,詩中有畫,真切生動。有此警句,全詩生輝。詩人是“帶月”而歸,而不是月照而歸,這樣的措辭,就突出了人的主體性,流露出人物的風神,流露出人物對周遭景物的喜愛,雖然這欣喜是那樣的淡,讓人幾乎不能覺察。富於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這首詩受人喜愛的一個原因。
詩的語言平淡古樸,具有漢魏風格,不避重複就是一證。豆,草,沾衣等字樣在短短的四十個字的小詩裡,都重複出現,作者並不選擇其他的語詞來代替,這在近體詩中是很少見的。然而這些語詞的重複並沒有給人累贅之感,反而讓人覺得親切樸實,彷彿詩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來的一樣。他信口而吟,卻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曠遠散談,天然渾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結構而言,不斷的轉折是本詩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種了吧,可詩人還津津有味地早起晚歸去整治。言及歸來,似乎已經無話可說,詩人轉而言說道上草木長,晚露打溼衣裳。沾溼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說不足惜,只要不違背心志就行。就在這不斷的轉折中,詩人完成了一幅他心靈的風景畫。轉折雖多,卻毫不費力,沒有刻意為之的痕跡,如果不是性情本來就平和,如果不是語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達到這一境界的。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首詩敘事直白平實,語言簡單樸素,內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徵,獨當重任,以徵蓬、歸雁自比,點出春行之時令,寓悲涼之情於壯美之色中,大漠奇觀,非“孤”、“圓”不能形容,勁拔而蒼茫,溫暖而感傷,寫景壯觀,氣勢流暢,無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亦細味其趣,以為再無“孤”、“圓”更有情有理的兩字。可見其對仗之工,用字之確。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裡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裡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初看,此詩平淡無奇,淡到幾乎看不見詩,但卻得到人們的欣賞並廣為傳誦,原因何在?主要就在於,陶淵明的視角是詩人的,不是普通農夫的,他所表達的是隻有詩人耕作才會產生的感受,不同於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樸厚悠遠的詩的神韻,在平平常常的敘說中,寫出了一個寧靜而豐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我們不妨從他對農耕的態度講起。
詩作開頭兩句說:“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開篇十分自然樸素,詩人在南山下種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況是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面對這種情況,詩人是什麼態度呢?地地道道農夫的態度,很可能是要焦慮的,或者乾脆放棄了,而詩人卻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蕪,他還要精心侍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大早就起來去清除雜草,直到月亮出現在天空才扛著鋤頭回去。為了這長得稀疏的豆子,詩人還要在草木叢生的狹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間的露水打溼了衣裳。讀到這裡,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這麼做值得麼?詩人最後道出了種豆之意,原來豆子的豐茂與否,並不是他特別掛心的,衣服被沾溼更是小事一樁,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對於他整個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願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他的意願究竟是什?這首詩沒有說,我們可以從詩人其他的詩作中看出來。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雲:“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雖然一年過去到底種了多少地,收穫有幾多,詩人從不曾考慮;可是在農事耕作裡遇到的事情大多讓他心神舒暢。因而,他吟詠不輟,虛掩柴門,甘心做個耕作於隴畝之間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詩人並不計較,關鍵在於他能在農事中得到樂趣,覺得做個農夫挺不錯。《西田獲早稻》一詩在備述農家事之後,亦云:“但願常如此,躬耕非所嘆。”可見,詩人的意願就是能在田園安居,過著自食其力的耕種生活。
早起晚歸去耕種,詩人也認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說它苦,是因為怕辜負了自己的心志。而且,儘管耕作讓人四體疲勞,可沒有外界特別的憂患干擾,人的心靈能夠得到安寧。他說:“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丙辰歲八月中於下巽田舍獲》其一)“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西田獲早稻》)在《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裡,詩人就不僅不言春作苦,而且還寫了他在種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悅。
文人士大夫對於耕作,還有兩例可以與陶淵明相對照,從中更可以看出陶的個性特點。漢代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曾作有歌詩,也言及種豆。陶詩首二句可能受到楊的啟發,也可能根本未受楊的影響,二人所言之事類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實的情形如何,我們都能夠看出他們對種豆所持的態度是有很大差別的。據《漢書·楊惲傳》載,楊惲被廢為庶人之後,“家居治產業,起室宅,以財自娛。”他過著以財自娛的生活,看起來沒有親自參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報孫會宗書》中卻說:“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知何者為是。楊自雲酒後耳熱,仰天拊缶歌呼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他也在南山種豆,但卻聽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為他認為,人生應當及時行樂,想富貴還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由此看來,楊惲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發洩悲憤而沉淪的情感罷了,與陶淵明耕種以求食的樸素目的,在耕種中得到精神愉悅的態度截然不同。
陶詩中談及“理荒穢”,這讓人聯想起另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從屈原的詩作中,我們看不到種豆的事情,不過他有對種植的表述。《離騷》雲:“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屈原自雲栽種了百畝香草,並對這些香草寄與了厚望,希望它們長得枝葉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斷絕,他不會為之悲傷,可是香草卻變得蕪雜汙穢,改變了自然的芬芳高潔品質,這讓詩人哀嘆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種植過香草,但詩中並非重在寫植草種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賦予此事以象徵意義,指的是詩人曾培植教育過一些弟子,可是,他們卻和政治上的反動者同流合汙,失去本來的貞正品格,使詩人深感痛心。
與楊惲和屈原相比,陶淵明既不像楊惲那樣對南山之豆不聞不問,也不像屈原那樣有所寄託,他對農耕之事抱著客觀而且坦然的態度,不管豆苗繁茂與否,他都盡心盡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穢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求得怎樣的豐收,他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種植豆苗,別是一種順任物之自然,順任人之自然的態度。他在種豆除草這樣極平常的事情中,發現了樂趣,實現了自我,得到了心靈的寧靜,看似平淡的語句因此飽含醇厚的詩意。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卓越之處。與詩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較,就能夠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獲早稻》雲:“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此詩則雲:“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理荒穢”所說行動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體多了,而且“帶月荷鋤歸”一句不僅有形象,還寫出優美溫馨的意境,詩中有畫,真切生動。有此警句,全詩生輝。詩人是“帶月”而歸,而不是月照而歸,這樣的措辭,就突出了人的主體性,流露出人物的風神,流露出人物對周遭景物的喜愛,雖然這欣喜是那樣的淡,讓人幾乎不能覺察。富於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這首詩受人喜愛的一個原因。
詩的語言平淡古樸,具有漢魏風格,不避重複就是一證。豆,草,沾衣等字樣在短短的四十個字的小詩裡,都重複出現,作者並不選擇其他的語詞來代替,這在近體詩中是很少見的。然而這些語詞的重複並沒有給人累贅之感,反而讓人覺得親切樸實,彷彿詩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來的一樣。他信口而吟,卻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曠遠散談,天然渾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結構而言,不斷的轉折是本詩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種了吧,可詩人還津津有味地早起晚歸去整治。言及歸來,似乎已經無話可說,詩人轉而言說道上草木長,晚露打溼衣裳。沾溼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說不足惜,只要不違背心志就行。就在這不斷的轉折中,詩人完成了一幅他心靈的風景畫。轉折雖多,卻毫不費力,沒有刻意為之的痕跡,如果不是性情本來就平和,如果不是語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達到這一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