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鐵路的戰略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保障國防安全。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改善連線四川與西藏的交通條件,具有重大的國防軍事意義。
一是國防依託。西藏綿長的邊防線是中國目前唯一未定國界,邊防任務十分繁重,如何克服交通困難提供後勤保障是個難點。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認為解放西藏主要是修路問題,路修到哪裡,哪裡就解放了。1951年18軍先遣部隊在空投支援下進入拉薩後,因公路未通在三年內都處於半飢半飽狀態。1954年川藏、青藏兩條公路先後建成通車後,入藏部隊和機關才有了基本的供應保障。
二是戰爭經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1962年中印邊界區域性戰爭,前提條件就是克服交通困難提供後勤保障。當時的三條進藏公路,一年的全部運輸能力也不過10萬噸,而在中印邊界則基本沒有公路。毛澤東在戰前分析印度挑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認為中國沒有向邊界大量運兵運物的能力。而印度依靠機場近、飛機多的優勢,用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向前沿空運了4萬多噸物資,甚至保障了軍官們的奢侈飲料。但是,中國在人口稀少的藏南動員了3萬多民工其中包括許多婦女和少年,牽著犛牛或肩背手提將6萬噸作戰物資(其中3萬噸是西藏軍區戰前囤積)運到前線。這樣,3萬多參戰部隊才在被視為用兵禁地的世界海拔最高處,成功地打了一個多月的自衛反擊戰。
三是現實選擇。由於嚴酷的自然條件限制,在西藏高原養一個兵,其花費相當於在平原地區養7個兵。“平時少屯兵,戰時多出兵”,是針對高原特定氣候條件的必然策略選擇。而實施此策略,必須有強大的運輸能力作為前提條件。川藏鐵路是連線西藏與內地的交通大動脈,相比已經建成的青藏鐵路,川藏鐵路把四川這個國家戰略大後方與西藏緊密聯絡在一起。從成都乘汽車進藏最快也要數天時間,而川藏鐵路建成後,成都到拉薩的運輸時間可縮短至13小時,將為西藏邊境國防安全提供可靠的交通保障。
其次,促進社會進步。建設川藏鐵路,有利於促進藏區社會轉型。據有關學者研究,西藏社會“政教合一”的制度始自元朝,當時忽必烈想把宗教作為工具用來加強中央王朝對西藏的統治,故將西藏的宗教領袖任命為當地官員,使之第一次掌握了宗教與行政的雙重權力。清朝為了藉助蒙古力量打敗明軍,最初也奉行了“尊黃教以安眾蒙古”的策略。1904年英軍攻入拉薩後,清朝對“政教合一”才幡然醒悟。先是任命趙爾豐為川滇邊務大臣,在康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興辦教育、礦業、商務、農墾、郵電等新政,籌建設立西康省。爾後又任命趙爾豐兼任駐藏大臣,準備將新政推廣到西藏,改西藏為行省,以達到“保川固藏”的政治目的。民國政府承襲了這一規劃,設立西康省鞏固改土歸流成果。新中國成立後,從根本上動搖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如今建設運輸效率更高的川藏鐵路,便捷連線內地與西藏,將更加有力地維護國家統一。
藏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其“特殊的土壤”,即落後的交通、閉塞的環境、落後的生產方式。由於交通不便,地方政府的人力、資金有限,管理無法深入。目前,儘管牧區的商品經濟有所發展,但是大量人口仍然被禁錮在古老的牧業生產方式之中,社會發育程度低,使得宗教干預世俗事務的傳統仍然可以延續。如果把人口從傳統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進入現代經濟社會,有助於消除藏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後狀態,從根本上解決藏區發展落後的問題。“治藏先要通藏”,大幅改善藏區交通條件,是加快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
第三,帶動經濟發展。相對青藏鐵路,川藏鐵路不僅更接近內地和經濟發達地區,而且沿線更具經濟發展潛力。川藏鐵路建設直接投資近3000億元,按照最保守的乘數效應,關聯投資的規模可能達到上萬億元。鉅額投資將帶來特有的發展機遇。比如川藏鐵路的建設和運營將帶動沿線地區的創新發展,有效帶動四川的創新發展。川藏鐵路將成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強大引擎,促進西部與東中部,藏區與內地經濟協調發展。川藏鐵路在國家全力支援下一旦竣工投運,長期制約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天塹將會變為天路,將使西藏和四川藏區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川藏鐵路與規劃建設的中國-尼泊爾鐵路連線,還將開闢連線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西南開放新通道。此外,川藏鐵路建設將大幅改善西藏和四川的鐵路佈局,加快發展綠色低碳交通,同時還有助於利用和開發沿線獨特的旅遊資源。如果抓住川藏鐵路建設的機遇,有利於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參與和普遍受益,有利於民族融合,共享發展,加快社會進步。
川藏鐵路的戰略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保障國防安全。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改善連線四川與西藏的交通條件,具有重大的國防軍事意義。
一是國防依託。西藏綿長的邊防線是中國目前唯一未定國界,邊防任務十分繁重,如何克服交通困難提供後勤保障是個難點。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認為解放西藏主要是修路問題,路修到哪裡,哪裡就解放了。1951年18軍先遣部隊在空投支援下進入拉薩後,因公路未通在三年內都處於半飢半飽狀態。1954年川藏、青藏兩條公路先後建成通車後,入藏部隊和機關才有了基本的供應保障。
二是戰爭經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1962年中印邊界區域性戰爭,前提條件就是克服交通困難提供後勤保障。當時的三條進藏公路,一年的全部運輸能力也不過10萬噸,而在中印邊界則基本沒有公路。毛澤東在戰前分析印度挑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認為中國沒有向邊界大量運兵運物的能力。而印度依靠機場近、飛機多的優勢,用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向前沿空運了4萬多噸物資,甚至保障了軍官們的奢侈飲料。但是,中國在人口稀少的藏南動員了3萬多民工其中包括許多婦女和少年,牽著犛牛或肩背手提將6萬噸作戰物資(其中3萬噸是西藏軍區戰前囤積)運到前線。這樣,3萬多參戰部隊才在被視為用兵禁地的世界海拔最高處,成功地打了一個多月的自衛反擊戰。
三是現實選擇。由於嚴酷的自然條件限制,在西藏高原養一個兵,其花費相當於在平原地區養7個兵。“平時少屯兵,戰時多出兵”,是針對高原特定氣候條件的必然策略選擇。而實施此策略,必須有強大的運輸能力作為前提條件。川藏鐵路是連線西藏與內地的交通大動脈,相比已經建成的青藏鐵路,川藏鐵路把四川這個國家戰略大後方與西藏緊密聯絡在一起。從成都乘汽車進藏最快也要數天時間,而川藏鐵路建成後,成都到拉薩的運輸時間可縮短至13小時,將為西藏邊境國防安全提供可靠的交通保障。
其次,促進社會進步。建設川藏鐵路,有利於促進藏區社會轉型。據有關學者研究,西藏社會“政教合一”的制度始自元朝,當時忽必烈想把宗教作為工具用來加強中央王朝對西藏的統治,故將西藏的宗教領袖任命為當地官員,使之第一次掌握了宗教與行政的雙重權力。清朝為了藉助蒙古力量打敗明軍,最初也奉行了“尊黃教以安眾蒙古”的策略。1904年英軍攻入拉薩後,清朝對“政教合一”才幡然醒悟。先是任命趙爾豐為川滇邊務大臣,在康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興辦教育、礦業、商務、農墾、郵電等新政,籌建設立西康省。爾後又任命趙爾豐兼任駐藏大臣,準備將新政推廣到西藏,改西藏為行省,以達到“保川固藏”的政治目的。民國政府承襲了這一規劃,設立西康省鞏固改土歸流成果。新中國成立後,從根本上動搖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如今建設運輸效率更高的川藏鐵路,便捷連線內地與西藏,將更加有力地維護國家統一。
藏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其“特殊的土壤”,即落後的交通、閉塞的環境、落後的生產方式。由於交通不便,地方政府的人力、資金有限,管理無法深入。目前,儘管牧區的商品經濟有所發展,但是大量人口仍然被禁錮在古老的牧業生產方式之中,社會發育程度低,使得宗教干預世俗事務的傳統仍然可以延續。如果把人口從傳統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進入現代經濟社會,有助於消除藏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後狀態,從根本上解決藏區發展落後的問題。“治藏先要通藏”,大幅改善藏區交通條件,是加快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
第三,帶動經濟發展。相對青藏鐵路,川藏鐵路不僅更接近內地和經濟發達地區,而且沿線更具經濟發展潛力。川藏鐵路建設直接投資近3000億元,按照最保守的乘數效應,關聯投資的規模可能達到上萬億元。鉅額投資將帶來特有的發展機遇。比如川藏鐵路的建設和運營將帶動沿線地區的創新發展,有效帶動四川的創新發展。川藏鐵路將成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強大引擎,促進西部與東中部,藏區與內地經濟協調發展。川藏鐵路在國家全力支援下一旦竣工投運,長期制約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天塹將會變為天路,將使西藏和四川藏區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川藏鐵路與規劃建設的中國-尼泊爾鐵路連線,還將開闢連線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西南開放新通道。此外,川藏鐵路建設將大幅改善西藏和四川的鐵路佈局,加快發展綠色低碳交通,同時還有助於利用和開發沿線獨特的旅遊資源。如果抓住川藏鐵路建設的機遇,有利於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參與和普遍受益,有利於民族融合,共享發展,加快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