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沉船
-
2 #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開宗明義:韓信雖然沒有打過仗,但是他已經掌握軍事的最高理論,而蕭何與劉邦是懂他的。
比如我做新聞採訪的時候,往往是先了解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然後去現場實地勘察,緊接著拍攝畫面鏡頭,最後寫稿子、做影片、播出。
那麼依此類推,其他行業也是這樣一套流程。
比如蕭何,他的工作就是了解全國的一切事情,然後抽絲剝繭的分析,得出結論:哪個地方需要進行建設、哪個地方今年豐收了、哪個地方受災需要運糧食過去。
比如韓信,他的工作是分析所有諸侯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的現狀,然後有針對性的做出己方的對策,緊接著選擇戰役地點、看地形、調整部署,最後引誘敵人前來決戰。
所以,每個行業、每件事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成敗的關鍵就在於執行的人。
劉邦、蕭何,已經在起兵的過程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而韓信還沒有。但是,透過言談舉止,他們判斷韓信是個有料的人。理論已經有了,如果能有實踐的機會,成就不會小,那麼何不給個機會?
何況“登壇拜將”這件事,是個虛的。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時,並沒有給他兵權,而是留在身邊出謀劃策,在前線領兵打仗的還是從沛縣出來的老兄弟。甚至在出陳倉、定三秦的時候,韓信也是在劉邦身邊當一個參謀長的角色。
直到一年之後劉邦兵敗彭城,56萬大軍死傷大半,狼狽逃到滎陽。韓信有沒有跟隨劉邦去彭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在京索之間收攏殘兵敗將,得到幾千人馬,站在了抗擊項羽的第一線。
這是韓信第一次實實在在的領兵打仗。
既然給劉邦擦了屁股,那麼有所表示也是應該的,何況也就幾千人馬。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一代戰神從此龍歸大海、鳳鳴九霄。滅魏、破趙、平代、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打下漢朝的半壁江山。
-
3 # 遙望燕園
「經驗」一詞,不過是用人單位用以篩選和拒絕普通打工者的一種說辭罷了。對於無雙之士韓信來說,怎麼可能用「經驗」二字作為衡量標準呢?
蕭何在尋找有軍事天賦的人才,而非有領兵作戰經驗的人才。韓信加入漢軍之時,作為漢營二把手的蕭何,已經是在戰火中歷練了三年的老革命了,既能清醒地認識到戰爭是怎樣一回事,又對漢軍中的所有將軍的長短處瞭如指掌。
蕭何清楚地知道,盧綰、曹參、周勃、灌嬰、夏侯嬰、酈商等將軍,都不具備統帥全軍的實力,劉邦雖具備統帥全軍的實力,但要取天下,不能只靠劉邦一人統軍,所以還需為漢軍物色更多具備軍事天賦的人才。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因夏侯嬰的舉薦而被拜為治粟都尉的韓信進入了蕭何的視野。
韓信素有大志,不甘於久居人下。
早在項梁渡淮之時,韓信就仗劍從之,及項梁敗死於定陶,韓信又跟隨項梁的侄子項羽,並曾多次向項羽建言獻策,但均不被採納。
項羽在咸陽主持分封后,韓信便離開楚營,加入漢軍。
蕭何在向劉邦舉薦韓信之前,曾對韓信進行過多次考察。韓信加入韓信後,先從連敖幹起,後因夏侯嬰的舉薦,成為治粟都尉。
成為治粟都尉後,韓信便有很多機會接近於為漢軍操辦糧草的蕭何,誓要有一番作為的韓信,多次找機會接近蕭何,與蕭何談論對時局和戰爭的看法。
蕭何不是泛泛之輩,秦吏出身的蕭何,又經過三年革命生活的洗禮,看人很準,一兩次談話,便認定,韓信的軍事才華,遠在蕭何、曹參等人之上,也在劉邦之上。
蕭何對韓信是大為讚賞,便安排手下死死盯住韓信,盯住韓信的一舉一動,以便全方位地考察韓信。
後來,蕭何又多次與韓信交談,雖然交談的內容沒有被記錄下來,但應類似現在的HR對應聘者的面試。
韓信被登壇拜將後,有個為期不短的試用期。雖然韓信在蕭何的舉薦下成了大將軍,但並沒有立馬獨自統帥千軍萬馬,而是跟漢軍中其他高階將領一樣,跟在劉邦身邊。
這時候的韓信,按照現在的軍職來看,其實更類似於參謀長,而非元帥。
登壇拜將結束後,劉邦與韓信有了一番長談,這番長談,也充分顯示了韓信對當時局勢的深入思考,韓信給出的建議,是漢營中包括張良、酈食其在內的謀士不曾給出的。
韓信給劉邦的建議是:只要劉邦能反項羽道而行,對天下有才能之輩,極盡籠絡,再施仁政,漢軍便會迅速地強大起來。
具體到出漢中定三秦,淮陰的建議是:三秦民心在漢不在三秦王,只要漢軍趁三秦王立足未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漢中,三秦可傳檄而定。
韓信的建議,既有長遠的規劃,又有近處的實施綱領,非常有見地,非常有高度,單憑藉這一個建議,韓信都有資格當將軍。
劉邦採納了韓信的建議,之後,漢軍在劉邦的帶領下,還定三秦。還定三秦的過程中,韓信也肯定一次次提供了既正確又非常有見地的建議,彭城之敗後,韓信又收攏了漢軍散卒,至此,韓信的試用期算是結束,隨著時局的發展,也有了獨當一面的機會。
-
4 # 南朝居士
賭石知道吧,人才都是玉石的原石,外面看都一樣,破開才知道是不是好的玉,而經驗豐富的人,不用破開可以看出是不是好的玉石。
我不是說蕭何是在賭,而且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很多人才,不是所有人都能發掘的,像馬雲當年,拒絕他的人有千人吧,很多都是企業高管和官員,看人比普通人厲害,但還是沒發覺馬雲。
一個當過高階管理的人,都會識人用人,這是基本技能,蕭何有這個能力,能識別人才,劉邦更是能識人用人。
韓信是個人才,項羽也知道,也有識人之才,所以韓信一去,沒有任何經驗,就讓他做郎中,這個官不小了,相當於軍隊參謀,也是核心層了,只是韓信看不上而已,
-
5 # 風雨中的梅雲
韓信雖未帶兵打仗,蕭何雖然也不懂的打仗。但讓蕭何斷定韓信能當統帥的依據是韓信的軍事理論。這個軍事理論是當時劉邦軍隊裡所有的帶兵將領所不具備的。
回覆列表
秦末漢初之際,中國還沒出現成形的選拔機制,當時的風氣就是由下層階級的人,透過遊說、獻策等方法在貴族中獲得重用,再由權貴向君主舉薦,成為國家的重臣。劉邦早年仰慕信陵君,想拜入其麾下做門客,就是想透過這種方式跳躍階級,這樣的現象在當時相當常見,於是形成了遊士、策士等社會職業。
韓信為布衣時,就擁有人常人不同的志向,但是家庭貧窮,因為經商無道,又不能被舉薦去做官,於是就成為下鄉南昌亭長的食客。但是亭長麾下並不需要這樣的人物獻計獻策,於是韓信在那裡也等於白吃白喝,可是說來韓信在當時又是很典型計程車。
士在平時的侷限性很大,可是一旦擁有機會往往能夠龍如大海,因為秦漢之際文化普及率很高,能夠讀書,並且談論大道理的人相當之少,於是這些士一旦擁有了發揮空間,效果相當挺拔。
與韓信非常相似的是陳平,陳平是一位典型的遊士,早年讀書四處遊學,不肯從事生產工作,他和韓信一樣被鄉里人瞧不起,正當陳勝起義之時,陳平加入了復興的魏國,得到了發揮空間,繼而轉入項羽麾下後,卻得不到重用。恰巧信陵君的兒子魏無知和陳平相熟,當時正在劉邦麾下,於是向劉邦舉薦了陳平。
陳平和韓信被舉薦到劉邦面前時,都有一番談論當前形勢的對話,這就是所謂的獻策、遊說的一種考核,只要其論點被君主採納就能得到重用。戰國時期,商鞅多次以仁術遊說秦孝公而不成,最後使用霸術遊說,一擊即中,成為了秦國重臣,主持變法。
韓信在項羽麾下時,就曾經多次獻策不被採納,這是士最不能接受的事情。韓信最初投靠劉邦也未受到重視,直到夏侯嬰發現了韓信,舉薦於劉邦,依舊只被派去管理糧草。
後來蕭何認識了韓信,兩人多次交談,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兩人談話的內容,但韓信肯定把自己所知跟蕭何傾述,得到蕭何認可。最終向劉邦一再保證韓信的才能,並留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韓信雖然沒有率領過大軍,不過他在項羽麾下擔任下級軍官執戟郎中,具有相當多的軍旅經驗,對軍事並非一無所知。這些經驗再結合韓信學來的軍事理論,就成為了他後來統率大軍的才能。
劉邦與韓信會面後一番談話則可作為韓信才能的證據,韓信透過對項羽的瞭解,給劉邦分析當前形勢,為劉邦定下反攻三秦的基本對策,諸多觀點與後來張良、陳平獻計於劉邦所暗合,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劉邦是個喜歡辱罵下屬的無禮之君,但也是一個聰明的人,張良最初用《黃石公兵書》遊說劉邦,劉邦一點就通,相當有軍事天賦。韓信的觀點究竟有多少水平,劉邦自能看得出來,蕭何更不是毫無見識的人。
類似的故事真的不少,如鮑叔牙舉薦管仲,蒯徹遊說於范陽縣令徐公,繼而遊說趙王武臣,再透過遊說投入韓信麾下,這就是那個時代士的出路。在一個王侯將相本有種的時代,士就只能透過遊說,進入士大夫階層。想要拿到爵位,對大多數人來講是微乎極微,秦末漢初這個混亂的局勢,給予很多人由最下層跳躍到上層的機會,故而成為又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韓信的與眾不同在於他不僅是士,還是天下無雙的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