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門太守

    陣法,指的是野戰的戰鬥隊形和宿營的防禦部署隊形,它以陣圖的形式體現,陣圖就是用符號標識陣法,是對陣法的一種圖案化、靜止化、象徵性的描述。

    民間有“十大陣法”的說法,包括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斗底陣、五虎群羊陣、六宇連方陣、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父星觀陣、十面埋伏陣,但這裡面多有演繹的成分。

    真實的古代陣法,其實留下來可供研究的資料較為有限,原因主要有:

    有些陣法多配有陣圖,然而許多陣圖都在流傳中不在了;

    有些關於陣法的文獻表述模糊,即“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主要原因是記史者自身軍事知識有限,因而語焉不詳;

    陣法本身屬於“詭道”,是一種機密,有神秘色彩,記述的人往往故意不說詳細;

    由於陣法的神秘性,一些陰陽五行家對之附會上陰陽五行等迷信之說,使之越發難以為人所理解。

    就有限的史料來看,陣法大體上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與時代發展和戰爭水平的發展相同步,並與兵器和軍事技術的發展相適應。

    中國古代戰爭在兵器和軍事技術發展上經歷了冷兵器時代、冷熱兵器並用兩個發展時期,與之相應,中國古代的作戰方式也經歷過混戰、方陣、多元方陣、圓陣等階段,作戰方式則經過了步戰、騎戰、車步協調、步騎相配、冷熱兵器配合作戰等多種變化。

    混戰陣法

    在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間戰爭使用的兵器都是石兵器,戰爭主要依靠雙方肉搏,屬於混戰形式,戰爭規模不大,基本還沒有完整的陣法運用。

    方陣陣法

    夏商周時期,青銅兵器開始大量使用,作戰方式由混戰發展為有步兵協同的兵車戰,同時真正的陣法也應用於戰場。

    透過考古發現,證明安陽小屯殷墟乙組宗廟遺址的“中組”祭坑就是按一定的軍事組織和作戰部署排列的步兵方陣,可見當時的作戰陣式基本為單元方陣。

    方陣是最古老的戰陣之一,“凡陣有十”,方陣居十陣之首,其特點是“薄中而厚方”。

    具體陣形是:軍隊結為方陣,以一個整體行動,大排面橫列作戰可以左右照應,免受敵攻,發揮戰車效能。

    但方陣也有不足:方陣以整體作為一個戰鬥單位,只能正面進攻,難以從兩側後實施機動。並且為了確保戰陣的戰鬥力,在接敵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調整以保持隊形的嚴整“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這樣就會導致行進遲緩,戰鬥動作緩慢。

    多元方陣

    方陣也在不斷髮展和完善,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後,銅兵器逐漸被鐵兵器所取代,獨立的步兵和騎兵開始組建。作戰方式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由原來的單元方陣逐漸轉化為多元方陣。

    多元方陣的代表是三陣、五陣和八陣。三陣指中軍、左翼、右翼三部分別配置的寬正面橫向陣形,一般以中軍為主力,由兩翼相配合,鄭莊公的魚麗陣就是以車徒混編的三陣形。

    魚麗陣的陣形是:將軍隊的兩翼排成兩個方陣,中間排佈一個中軍陣,以戰車居前,步卒居後,戰車間的空隙由步兵作填充,用少量的兵車佔領較寬的正面。戰時,先用兩翼進攻對方兩翼脆弱之軍,再乘勝集中力量攻擊中央。

    五陣則是由三陣發展而來,多是行軍陣法,由一個開路先鋒軍,保護兵車的右軍,搜尋糧草的左軍,主力是中軍,殿後計程車兵等幾部分組成,楚國的荊尸陣即是如此,。

    荊尸陣是春秋時期楚武王所作,因陣備於荊楚地屍陳得名,陣形是:50人為兩,100人為卒,15乘為偏,車配步卒為一兩一卒,全國共三軍,上軍、下軍為左右前拒,中軍居中央,左右有親兵本隊各一偏,組成方陣。行軍時前軍為先鋒,頭戴茆草為號,右軍挾轅為戰備,若左軍棄茆草即知前軍遇敵,遂急追而進;後軍加強後備殿後。行軍之途,陣已列成。

    春秋戰國之交出現了在五陣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八陣,其說始於孫武,屬於“一陣八體”式的陣法,更為複雜多變,具體情形可以參考秦始皇兵馬俑的陣法排布,特點是以多兵種、多樣戰術、多單元的陣法擊敵。

    秦漢以後,隨著鍊鋼技術的進步,鐵兵器有進一步的改進,殺傷力大大增強,戰車則不斷衰落,步、騎兵作用加強,作戰時白刃格鬥,戰鬥、衝擊方式和以往基本相同。

    在此基礎上,戰爭的陣式比以前也有所改進,最著名是諸葛亮八陣,其是對先秦八陣的繼承和發展,是冷兵器時代最典型的集團方陣陣法。

    圓陣陣法

    到隋唐之際,人們對八陣陣法有了更細緻的解釋,認為它其實是8種陣形的統稱,包括方陣、圓陣、化陣、牡陣、衝陣、車輪陣、浮沮陣、雁行陣等。

    這就突破了方陣的理念,是陣法的有一次提升。也就在此時,李靖創制出六花陣,即中軍居中,,軍居外,這是一種圓形陣法。

    六花陣的特點是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陣營之間相互銜接,在戰鬥中一方面可以集中步兵整體作戰,一方面又可以指揮騎兵相機出擊,充分發揮奇正結合,伺機搗虛的作用。

    到了北宋,為抗擊北方政權的攻擊,進行在軍事改革中對古陣法更為重視,希望藉此扭轉軍事上的頹勢有所作為,宋太宗還親自制作了平戎萬全陣,頒佈給全軍,以禦敵兵。

    平戎萬全陣由前鋒、殿後、中軍、左翼及右翼組成,其主力為中軍,由並排3個方陣組成,各以一名大將統領;每陣各方5裡,周長20裡,計7200 步;3陣之間皆相隔1裡,陣面共寬達17裡;在中軍內三個方陣中,每500步設戰車一乘,合計中軍三陣共配備車4320乘、士卒110040人,左、右翼軍陣各兩列,每陣一萬騎,兩陣共計兩萬騎,另有探馬650騎。

    一批將領也在實戰中根據戰爭對手的情況自主地創制了一些陣法,如張威的撒星陣、吳磷的疊陣等,在實戰中都得到很好的應用。

    撒星陣又稱“柺子馬”陣法,其陣形是:連成一排的“柺子馬”衝來時士兵散而不聚,使敵人撲空,等敵人後撤時散開計程車兵再聚攏過來,猛力撲擊敵人,並用刀專砍馬腿,以破“柺子馬”。

    疊陣的陣法是:“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併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為節。騎,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騎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王之王3的戰士的60級以上的所有任務列表,要有詳細時間,和領取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