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風看世界

     摘 要:文章從語言和社會生活的辯證關係出發,探討近年來語言教育中熱點詞彙反映的社會生活變革並探討這種變革的實質和傳統儒家文化的現實其意義。認為新時代要求我們繼承與創新同步,為人類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語言教育 熱點詞彙 社會生活 儒家文化

      人類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自我意志的生物,當個體自我意志發生衝突時,對立與調和的結果是產生了作為群體生物的生存規則,在人類則表現為社會生活中的民主與法制。它們構成一定時期的各種行為規範的準則,制約並保護著每一個成員,維繫著社會的穩定。

      一、文化與傳統文化

      民主與法制是對立的統一體,以一定的社會思想為基礎。當這種思想長期發展、成熟就會影響甚至左右社會生活,形成穩定的心態文化。文化學理論認為,文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層次,而在這些不同層次中,心態文化是對民族心理文化、社會文化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有文化學者考察了人類歷史上較大的主流型文化型別,發現世界範圍內26個主要的文化型別有而且只有中國文化沒有中斷並一脈相承地延續至今。當然,這並不能說明中國文化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型別,我們也無意於比較文化型別的優略,但這至少反映了一個事實。即: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延續性和這種文化型別內部的強大的自我適應力。

      中國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以“仁”為核心價值,以“中庸”為基本處世方法;以修、齊、治、平為宗旨的個人理想人格和社會生活最高標準的理論體系,長久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語言教育與社會生活

      語言是人類思想和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也是最集中、最直接反映社會生活走向的參照物。社會生活決定了語言特別是語彙的發展,因而,在語言教育中我們發現,語彙的演變也最直觀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和發展。文化學者曾分析中國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認為中國文化在穩定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幾個時期:草創期——三代時期。形成了“天地之間,以人為尊;人神之間,以人為本”的基本精神和文化傳統,這一時期形成了漢語核心詞彙。形成期——秦漢至宋明。形成了獨具一格,為世人矚目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基本特點是以儒學倫理為核心。這種文化在封建社會里以道德教育代替了宗教信仰,確立了中華民族現實而虔敬的人生態度,避免了整個社會陷入狂熱的蹤跡迷狂之中。與此相適應,漢語詞彙在這一時期發展以民族語言融合為主並逐漸沉澱,形成了穩定的漢語基本詞彙體系。明末到清初——中國文化的轉衰期。這一時期厚重的傳統儒家文化沒能和世界文化同步發展,在世界經濟、文化新格局前顯得沉暮與遲緩。表現在語言學上,漢語新增詞彙不多。近現代中國文化的轉型與走向,發生於洋務運動至今,這中間又經歷了若干次的轉型。表現在語言學中新詞彙大量湧現,其中,很大一部分成為現代社會生活和現代漢語的基本詞彙。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時代的步伐,新的詞彙更是不斷地大量地出現。在這些詞語中,眾多與經濟生活相關的新詞彙讓人眼花。語言學家使用現代技術對1949年以來的流行語作了統計,其結論是中國當代詞彙以1979年為界,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在此以前,社會流行語一般總是與政治相聯。有許多流行語譬如“唯物主義”、“共產主義道德”、“整風”、“社會主義革命”、“又紅又專”、“政治掛帥”、“三面紅旗”、“現代修正主義”等,本身就是些政治術語。即使有一些看起來與政治無甚關聯的流行詞語,在當時也是始終圍繞著政治這根軸轉的。如:“機械化”、“拖拉機”之成為流行語,那是和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村的“合作化”等體現國家大政的詞語相聯……1979年以後,情況起了變化。流行語在不經意中,悄悄地從一元變成了多元。1980年,“電視機”、“住房”進入了當年流行語;緊接著,“旅遊”、“錄音機”、“電腦”、“名牌”、“明星”、“時裝”、“彩電”、“冰箱”、“卡拉OK”、“空調”、“VCD”等遠離政治的詞語紛至沓來,一舉成為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家喻戶曉的時尚語言。這期間,一些外來字母進入流行語,使得語言學家難以接受,但在政治上倒沒遇禁忌。進入21世紀後,“WTO”、“APEC”、“IT”等流行語乾脆與國際接軌,由純英文字母組成。

      教育部2007年8月,在其官方網站公佈了釋出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列出年度漢語新詞語彙包括八榮八恥、大肚子經濟等共171個,反映了新時期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新詞彙數量和涉及方面的豐富多彩,充分表現了當代中國主流社會的有容乃大的文化氣魄。

      三、社會語言現象中表現出的思想內涵

      語言有三個基本要素:語音、語彙、語法。語彙作為語言的三要素之一,相對於其他兩個要素來說變化最快,也最能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變遷。它的變化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生活狀況和社會發展程序。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社會生活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熱點語彙(詞彙)也在發生著變化。如:2004年社會熱點詞彙: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執政能力、依法行政、多邊外交、礦難、亮晶晶、十面埋伏、中國式離婚、審美疲勞。2005年:和諧社會、誠信、創新、城市化、社會聽證、WTO、行政許可、物流配送、電子政務、安全事故等。2006年:服務型政府、藍領熱、國家助學貸款、食品安全、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反壟斷、服務霸王條款、物流產業。2007年度熱詞:生態文明、物權法、嫦娥、又快又好、節能減排、華南虎、道德模範、熊貓燒香、加息、油荒、動車組、消費價格指數、黑磚窯、最牛釘子戶、金豬寶寶、基民、好運北京、職客等。

      2004、2005年,年度熱點詞彙以關注人權和政府職能的語詞為中心,分別佔當年熱點詞彙60% 和70%;50%和70%,表現社會經濟生活的詞語相對較少。2006、2007熱點詞彙轉向關注民主與法制的基礎的經濟類,這類詞彙分別佔到75% 和55% ;政治類詞彙相應減少,分別為27.5% ,33.3%。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07年以“生態文明”為中心和以民生為中心的“消費物價指數”以及關係到社會經濟秩序的製造、交通、環境、經濟安全成為年度最熱點詞彙。從關注政治到關注政治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充分表現出國家政治在法制和民主的兩個層面的巨大前進。透過這些變化,不難看出中國社會正走向更加理性,成熟。

      四、儒家傳統思想的現實意義

      “儒家者流,蓋出於有司之官,助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這一部分人不僅僅是有文化者,更是社會的精英。他們在極度變革的社會生活面前切身地感受著時代的變遷。因而提出了一系列以仁為核心社會主張並探索實踐實現這一主張的方法、途徑。其目的和動機指向就是迴歸他們所認為的和諧社會。這種學說經過不斷修正和完善,終止於修齊治平的境界,即:建立一種和諧的大同社會。因此,和諧是儒家和中國傳統文化最本質的追求,它不僅表現在政治理念,也表現在社會生活、文學藝術以及日常審美的方方面面。天地、陰陽、意境、形神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和美學範疇。“和”也成為這種文化的代名詞。文化學奠基者湯恩比曾感慨地說:“人類已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於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營壘。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迴歸中國文明的精髓——和諧。中國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為人類的主導,那麼整個人類的前途是可悲的。”

      我們不是僅僅沉醉於學者的讚美中,也沒有自喜於認同者的理解中,但是,從語言教育的角度,分析近年來中國年度熱點詞彙的(流行語)變化,不正說明了中國現代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與世界同步的歷史程序嗎?透過這些語詞,分析語言現象背後的深層文化內涵,更讓人們感受到傳統的儒家文化那深邃恆久的魅力。當代中國不僅吸收了傳統儒家文化中最優秀的成分並且將在新的世界一體化的程序中不斷地發揚光大並創新著儒文化的精髓。仁者愛人,創造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和諧的人與自然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在這種新的歷史時期,重新審視儒家文化的優秀成分,關注當今世界共同的心聲。與時俱進,創造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中華民族應有的本分,也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樹木的英語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