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河讀歷史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共出現過大大小小近百個政權,但其中能稱得上大一統王朝的政權只有九個,而在這九個政權中,宋朝(北宋)又是爭議最大的。許多人認為宋朝根本不配被稱為大一統王朝,這種觀點也並非沒有道理。首先是宋朝的國土面積比秦朝還小;其次是與宋朝同時間存在的還有北方的遼朝;最後也是最主要的是,宋朝沒能完全收復中原故土。

    在宋朝西北方的定難五州

    “定難五州”由五個州組成,它們是:夏州(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綏州(今陝西綏德)、靜州(今陝西橫山縣東黨岔鎮)、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敖勒召其古城)、銀州(今陝西榆林)。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唐朝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率部協助朝廷打敗了農民起義軍,拓跋思恭因戰功被賜李姓(李思恭),封夏國公,負責管理夏、綏、靜、宥、銀五州地區。李思恭所率的軍隊被賜名為“定難軍”,因此他所管轄的區域也被稱為“定難五州”。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到開封府朝覲,並向宋太宗表示願放棄世襲領地“定難五州”。此前“定難五州”雖名義上歸屬宋朝,但實際上還是拓跋李氏的獨立王國。

    不久,他的族弟李繼遷就聯合黨項貴族走上了反抗宋朝統治的道路。

    宋朝和李繼遷所率的游擊隊就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期間宋朝的軍隊多次將李繼遷打得丟盔棄甲,但李繼遷依靠強大的群眾基礎,每次在全軍覆沒後又很快重新帶出一支隊伍來。而宋朝這邊因為是大軍出動,所以每次發動戰爭都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結果完全得不償失。此外,李繼遷還找來了遼朝當靠山,讓宋朝這邊感到投鼠忌器,患得患失。

    經過十幾年的持久戰,宋朝仍無法將李繼遷的隊伍徹底消滅。這其中既有宋朝方面指揮失誤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則是遼朝不斷軍事幹預讓宋朝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997年,宋太宗帶著滿腔遺憾離開人世,皇太子趙恆繼承皇位,是為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後不久就宣佈結束對李繼遷的軍事行動,而李繼遷也很識相地宣佈願重回大宋的懷抱。於是,宋真宗正式任命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轄夏、綏、靜、宥、銀五州地區。表面來看,李繼遷的臣服似乎表明宋朝取得了最終勝利,可實際上卻是宋朝被迫承認李繼遷對“定難五州”的控制權,從此這片區域就與宋朝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了。1038年,李繼遷之孫李元昊稱帝建國,定國號為“大夏”,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西夏政權。

    至於靜海軍,一直都是有名無實。

    北宋和南宋一直都是名義上統治過。

    越南統治者在宋朝時期的封號中,一直有"靜海軍節度使"官稱,越南開國皇帝丁部領之子丁璉的封號即是:權交州節度使丁璉,以"檢校太師充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其後,越南統治者被宋朝封為“交趾郡王”(975年-1174年)的時期,靜海軍節度使這一封號一直持續。

    南宋封李英宗為安南國王后,仍然如此。(南宋對大越李英宗的封號是"安南國王加特進檢校太尉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 2 # 玉之溪

    這很稀奇嗎,不稀奇。北宋,連最起碼的燕雲十六州都沒有拿在手中,失去了定難和靜海,正常的很。

    北宋同一時期存在三個和他勢均力敵的國家,北方先有遼後有金(最後有蒙元),西北有西夏,就是這個割據勢力,也讓北宋無可奈何,攻滅不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到了金取代遼後,趁勢攻佔了北宋的東京,北宋滅亡了。江淮大地成為了金的勢力範圍。

    河西走廊儘管為西夏佔據,長江以北儘管為金蒙佔領,題目中的兩個地方,是上述地方中的兩個點而已。

  • 3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先說說大家不是很熟的靜海軍

    唐初武德年間,在今天的越南設定交州總管府,後來改安南都護府,唐末置靜海軍節度使,形成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時期,靜海軍節度使吳權擺脫中央封建王朝,自立為王。

    從此一直到北宋真宗朝,安南實際上一直是脫離中央王朝統治的。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安南李公蘊奪權,自稱留後,留後就是節度使。宋真宗封其為交趾郡王。從這時開始,安南才歸為宋朝的臣屬。

    但是實際上靜海軍從來沒有一天真正屬於過北宋,也就談不上失去。

    再來說說定難軍

    定難軍也形成於唐朝,五代十國時期無論中原是誰做帝王,定難軍節度使都第一時間上表稱臣。北宋建立之初也是如此。

    但是在太宗朝這一切發生了變化。

    宋太宗年間因為對遼作戰的失利,遂把目光轉向了定難軍,定難軍雖然名義上是宋朝的領土,實際上就是一方割據勢力。宋太宗一紙詔書收復定難五州,強迫世代承襲的定難軍節度使來京。

    但是有一個人叫李繼遷,他不願看到自己家族掌控多年的定難五州就此失去,遂逃入大漠,開始了和宋朝多年的對抗。

    打不死的李繼遷在宋朝的多次圍剿中都活了下來,背後又有遼華人的支援,勢力越做越大。

    其子李德明接手後,和宋朝簽訂合約,定難五州就此和宋朝說再見,其孫李元昊繼位後建國稱帝,史稱西夏。

  • 4 # 這些歷史要讀

    唐代的定難軍,也稱夏州節度,管轄夏、綏、銀、宥、鹽五州,範圍大致是今天陝西綏德以北、甘肅寧夏道東部、及內蒙古南部的地區,北宋時期被西夏佔領。

    唐代的靜海軍,管轄交州等十二州,範圍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不過,靜海軍最終的丟失,首要責任不在北宋,而在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兩廣地區的南漢政權。但是,南漢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南方割據政權,無法儲存靜海軍,也是在所難免的。後來基本完成對漢地統一的北宋,擁有比南漢強大數倍,數十倍的國力,居然也坐視靜海軍的丟失,也是說不過去的。

    此外,北宋不光收復不了定難和靜海,就連對中原至關重要的燕雲十六州故土也收復不了,其武功之差,也不怪廣大網友稱其為“弱宋”!

    言歸正傳,那麼為什麼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綜合國力十分強大的北宋,自始至終都無法這些故土呢?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原因很簡單,就四個字:積貧積弱!

    縱觀兩宋前後三百多年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有血有淚的“捱打史”,幾乎是從立國到亡國,都在被北方強悍的少數民族輪番欺負。

    事實上,北宋立國之初軍隊戰鬥力還是相當強大的,不過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一代英主後周世宗柴榮留下的豐厚家底。因此,北宋得以逐一消滅割據南方的各個漢族小政權,大致完成對漢族的統一。

    但北宋也就只能欺負弱小的“自己人”而已,要是碰上北方的少數民族勢力,分分鐘就被虐成“戰五渣”。

    戰力強悍的遼國就不說了,弱雞的宋軍完全不是遼軍的對手。即便是在北宋末年,面對早已被金軍打得半死不活的遼國,北宋派出的十萬大軍,照樣被幾萬遼軍殘部打得落花流水。因此,要北宋收復燕雲故土,實在太為難他了!

    西北鄰居西夏,雖說總人口還不及北宋一路的人口,但人家西夏軍打起仗來不要命。在北宋中期,接連送給北宋三川口之戰、 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等一系列的慘敗。所以,既打不過彪悍的遼國,又幹不過不要命的西夏,北宋也只好花錢買和平,給這兩個北方鄰居都交足了“保護費”,開創了恥辱的“歲幣外交”。因此,要北宋收復定難軍,那也是難以實現的。

    至於靜海軍,其實也就是越南猴子,他們在古代基本上不是被中國的中原王朝統治,就是被臣服的、被欺負的。然而,他們居然也在北宋時期找到了擊敗中原王朝的快感。在宋仁宗時期,他們甚至入侵到廣西地區,還佔了北宋幾個邊境縣。也就是說,北宋軍隊沒對越南也沒啥優勢。所以,收復不了靜海軍,也很正常!

    而北宋之所以會快速淪落到積貧積弱的尷尬境地,說起來,宋太祖趙匡胤也是難辭其咎的。他有鑑於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人亂政的局面,因此即位後便推行“重文輕武”的治國之策,對武將的權力和政治地位一再打壓。

    這樣一來,雖然確保了北宋政權的穩定,使得北宋一朝沒有出現過一起大規模的武將叛亂事變。但“重文輕武”之策所產生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造成北宋軍隊的孱弱不堪,使其在面對周圍勢力時,往往處於被動局面。別說開疆拓土了,就是守住自己的以某三分地也都很吃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幻西遊2無底洞裝備配什麼特技,在什麼部位,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