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的按時是

    “知客”就是幫助辦喜事或喪事的人家招待賓客的人。有的地區叫知賓。 弓水街人就叫知客。如果有人路上遇見一個熟人,問對方最近忙啥呢?那個熟人可能會說,這兩天誰家兒子結婚或者老人去世給人家當知客。 知客一般用來稱呼男性,因為像搭棚,拉桌子,端盤子,燒水等等這些體力活,都需要身強力壯的人去幹。女人也會被過事的人家的女主人請上去幫忙,一般都是從事蒸饃,切菜洗碗或者在外面給請來的廚師打下手。當然還有從村裡請來的一兩位老太太,專門從事蒸花饃,給靈前的供桌上做祭品等等。這些,那些年輕的媳婦們都做不了。不過,這樣的老太太現在越來越少了。 知客被主人在過事的前兩三天就請去了。主人過事的菸酒糖茶,菜面肉醬等該準備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剩下的就要請知客幫忙了。 知客要請多少根據主人過事的規模而定。一般人家過事常常要請二三十左右的知客。事過得大一點的人家可能請四五十甚至上百的知客。知客要主人拿著煙去一家一家的請。當然請也僅僅是個說法而已,想來的一定會來。主人畢竟是請別人幫忙。人雖有心給你幫忙,你也要把臉給足。主人能請的,當然都是十拿九穩都能請得動的。請不動的,主人不會去請,那是自找無趣。當然還有趁著過事的機會,以請過來幫忙的名義緩和和加強兩家感情的。請年長的人過來,說是當知客,其實是主事,就是過來給自己在村人面前掌個臉,在一些考慮不到的地方操個心。千百年的傳統濡染下的紅白喜事,裡面曲曲折折的東西多著呢?什麼心操不到,都會讓人見怪,讓人恥笑。 還有不請自來的,弓水街上的人說這是“尋”著來給人幫忙的。“尋”著來給人幫忙,如果不能解釋為沒有一點骨氣的話——這樣的人哪個地方都會有那麼一兩個——那麼就要解釋為是因為主人的人緣好或者權力大——這樣的人哪個地方同樣都會有。其實,“尋”著給別人幫忙說起來好像有點低三下四的樣子,其實,在那些的確是“尋”著給人幹活而又那麼能說會道的人的嘴裡,一切竟然自然地就像轉彎的河水,主人心知肚明,當然也樂意。這大概也是我們中國做人的藝術。否則,這人真就沒法做了。只有哪些不會說話的人,才弄得自己低三下四,主人也尷尬不堪。 說遠了! 這麼多知客得有一個統一的領導,叫做“知客頭”。否則,群龍無首。弓水街上的人常紅白喜事稱為亂事,就是頭緒很煩亂的事。請知客,那是來幫忙理順各種主人根本忙不過來的事情的。“知客頭”都是村上有頭有臉的人來擔任,要麼是德高望重的長者,要麼是村裡的書記或者村長或者主人,其他的人聽他們指揮。 知客們第一次在主人家聚會,時間常常在過事前兩天的晚上,主人準備菸酒糖茶,並備晚飯。知客頭開始分派任務,誰搭棚,誰拉桌子,誰燒水,誰準備碗碟,誰照顧哪個席口(飯桌)。具體分到每個人。知客照辦。他們也常常在笑聲中毛遂自薦。 第二天,知客各執其事。有人開著三輪車從街上開飯館的人家裡拉來了桌椅板凳,有人拉著架子車拉來了碗碟壺杯,有人從自己家裡背來了一口大黑鍋。路上見了面的熟人說,唉,怎麼背黑鍋了,那個人笑著說,沒辦法,領導分配的任務。 最忙的,當然是過事的這一天了。知客各守其位。這一天,主人家的事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每個人都成了它上面的一個螺絲釘。少了誰也不行。 我們就來說一說端盤子和伺候席口的情景吧! 每張桌子上都有專人負責。在桌子腿上比較顯眼的位置貼著用一小綹紅紙或白紙寫著的每個負責人的姓名。開席前,知客擦乾淨桌子,將菸酒和茶壺放在桌子的正中間。桌子的每個角各放一個杯子。客人來了後,按尊卑長幼一次坐定,長者給每個人發筷子。 有安排專門端盤子的知客。端盤子的人個子要高,胳膊要有力。一個方方正正的盤子裡,放上將近十個碗碟,沒有力氣真是不可想象的。盤子往哪兒端,是一門藝術。先給最尊貴的客人的那張桌子上菜。那張桌子放在帳篷的最正中。喜事一般都是孃家來的人,喪事都是外家的人。其他飯桌上的人笑著招手先向他們這張桌子上端,可是端盤子的人得有原則。這一點可馬虎不得。其實,招手要菜的人也是在開開玩笑而已。快樂的場景為什麼要一臉嚴肅呢? 不久端菜的知客就將菜端上來了,具體負責每張桌子的知客負責轉菜。轉菜也有一定的講究,中間放雞鴨魚等大盤的菜,中間的菜吃完後,周圍的菜依次向中間遞補。這是酒菜,和其相對的是飯菜,飯菜一般是雙份,兩邊對稱擺放。飯菜擺放好後,饃隨之也端上來了。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飯量從知客舉在手裡的饃盤裡拿兩三個心心相連瑩白如玉的花子饃放在自己跟前。除了花子饃,在喪事上還有血饃,就是殺豬的時候接豬血做成的鬆軟香油的菱形饃。當然還有包子。 宴席一輪一輪地進行。第一輪,都是最重要的客人和到得早的鄰居。沒趕上的人就在附近三五成群地聊天。喜事上第一輪,要舉行結婚儀式。主持人都是村上能說會道的文化人。這時席中的人都停下了吃喝。聽主持人宣佈,主持一般都用通俗易懂的順口溜唱諾。所有的人都跑到棚前來了。他們仔細地聽著,像秋日裂開嘴的石榴一樣甜甜地笑著。 這時,環顧席間,席間的篷布周圍掛著客人行來的毛毯,被面等禮物,上面寫著客人的名字。如果是兩個客人,便在姓名底下寫上“同賀”二字。各個人喜笑顏開,經歷著主人家的喜事。 第一輪宴席還很正式,到第二三輪就變得活躍起來了。因為遠方的客人已經離席,剩下的都是些左鄰右舍。老人,小孩,媳婦,閨女。真是歡聚一堂。戲劇性的娛樂也從這時開始。從今天開始就成為阿公,阿家的,就成了這場娛樂的主角。他們常常被那些善搞惡作劇的知客弄得臉上抹上了鍋底的黑,或者塗得一臉紅。阿公,阿家笑著在鄉親們面前醜了一回。大人娃娃都樂得合不攏嘴。 看著自己的孩子已經成家立業,看著村中又多了一個新人。大家都高興啊!而做父母的一生能真正在村裡人面前高興幾回呢? 知客們在等其他客人坐完席後另開幾桌吃飯。其間自然又說又笑。他們吃的真香啊,就是狼吞虎嚥也沒有笑話。幹活的人吃飯的這個樣子才是最美的。一切最自然地流露出來的美的表情誰會笑話呢? 這一天知客很忙,常常到很晚才回家。他們真的很辛苦。他們帶給了家裡人在過事的主人家所感受到的一切,無論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這一夜他們要好好睡一覺。 第二天,知客可能還在被窩裡,主人家一大早就派人來請知客去吃飯。這一天,是謝知客的日子,稱為吃謝席。主人讓廚師備好飯菜,請知客吃飯。除了吃飯,主人拿出一些錢,買上一兩筐橘子,一大袋花生,瓜子,水果糖等等,分給知客。大家同樂。 飯後,知客幫主人迅速地拆下過完事的帳篷,還掉借來的桌凳。知客也把從自己家拿來的鍋,水壺和一些零碎東西等順便帶走。 知客的工作至此就算結束了。 弓水街上的人常常說:“一家的事就是百家的事。”我想,這是不錯的。許多人談到鄉村社會的文化,而知客不也是鄉村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嗎?正是在這種文化中,孕育了人性的團結和互助。 從我能夠懂事的時候起,我就經常去座席。關於知客,就是我的故鄉給我的生活知識的一部分。每家遇到紅白喜事,都要請知客。今天,他出現在你家的事上,明天,你就會出現在他家的事上。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誰不經歷呢? 生活每一天都在改變。現在遇到紅白喜事,弓水街上已經有了專門的人從事與此有關的一切服務。現在知客再也不用從自己家裡拿水壺茶杯,甚至方桌等東西了。上文提到的每張桌子四個角各放一個水杯變成了每人一個的一次性紙杯或塑膠杯,還有筷子,也變成了一次性的筷子。一個健康文明的時代開始了。 我的父親生前幾乎被村裡每一家人過事時請去知客,還有和他一樣年齡的人。現在,和我一樣年齡的人,早已出現在了每家的事上。但是他們已經不再需要幹那麼重的活了。歷史的車輪在向前飛奔,這種古老而淳樸的風習依然在延續。弓水街上過事的人家依然需要知客。如果你生活在弓水街,你就會理解知客對於一次紅白喜事來說有多重要,有了知客,每一次的紅白喜事也才真正叫過事。過事,聚的就是人氣。弓水街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我曾參加過許多次在高檔的賓館飯店舉行的結婚典禮,鄉村過得再好的事也無法達到它的水平。模式化的現代文明常常脫胎於古老的傳統,但卻逐漸變得僵化而缺少情感的溫度。“知客”這個名稱對於城市來講,可能是一個從事風俗研究的專家的一個知識,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講,也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在鄉村社會,卻是可以觸控得到的歷史和延續中的現實。也許若干年後,他會消失,但他卻是我們遙望鄉土社會的親情時最溫暖的記憶之一,他也展示了鄉土社會所能凝聚起來的那種感人的力量和溫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arcgis 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