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三國長坂坡的故事恐怕是家喻戶曉。《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曹公(指曹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指劉備)據之,乃釋稻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關羽船會,得濟沔,於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從這段記載,再結合其它史料,我們可以知道,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率五十萬大軍南征,劉備自新野沿沮水南下江陵,在當陽長坂坡一帶為曹軍包圍。劉備在混戰中脫逃,其妻小被陷入曹軍重圍。劉備部將趙雲單槍匹馬,七次殺進重圍,救出劉備的甘夫人和幼主。張飛在長坂橋一聲巨吼嚇死夏候傑,喝退曹操百萬兵。後來,曹操追兵又進,在危急關頭,劉備僅帶領少數隨從,抄小路斜插往漢津口奔去,被早已守在漢津口的關羽水師解救,從而脫險。

    歷史上這麼有名的長坂坡在哪?今天的當陽市長坂坡是不是?答案不是。越來越多的史學家透過考證認為,三國長坂坡就在今天的荊門城郊。現在的當陽市所在地與古代兩漢時的當陽縣治所的所在地,並不是一個地方。兩漢時的當陽縣治所在現在的荊門市的團林鋪以西數公里的地方,為西漢初設定,因地當荊山之陽,故名“當陽”,位於漳河、沮河的東邊。在歷史上,“長坂”指的是現在的荊門市以南由掇刀鎮到團林鋪、五里鋪一直伸延到十里鋪一帶的紀山的這條近百里長的山岡。這條長岡在春秋時叫做“坂高”。公元前611年楚國受到四鄰諸侯國的進攻,當時曾有人向楚莊王建議把都城由郢都遷到地勢險要的坂高以利防禦敵人的進攻。“坂高”實際上就是南起紀山北到荊門掇刀的這條百里長岡(楚國的郢都就在紀山的南邊,所以又叫紀南城)。秦漢以後,這條長岡就叫做長坂,是由南陽、襄陽到江陵去的必經之地(直到今天還是這樣)。所謂“長坂坡”就是由北向南剛剛登上這條長岡的地方(即岡的北頭),就是現在荊門市的援刀一帶,它正好位於兩漢時當陽縣治所在的東北約十公里左右的地方。

    歷史上,當陽縣的治所有過兩次大的遷移:三國、西晉時由兩漢時治所故地向西南遷移到漳河東岸附近(約在今天的當陽縣官當東南一帶)。五代以後當陽縣的治所又從三國、西晉時所建的舊地再次向東南遷移,遷到了現在的當陽縣城所在地。當陽縣的治所搬了家,長坂也跟著一起搬了家,明代萬曆年間把位於當陽縣城西南約兩華里處的一個長不過二三華里的小山岡命名為“長坂坡”。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在坡前樹立了“長坂雄風”的石碑,並製造出了不少傳奇式的故事。從此以後,真正的長坂大戰的戰場,反而不被人們所知了。

    弄清楚了長坂坡的真正位置,漢津口的位置自然就容易確定了。漢津,漢江邊渡口的意思。在漢朝,臨近荊門一帶的漢江上有名的渡口(軍事上有戰略意義)的,一個在馬良(三國時荊城就在附近),一個在沙洋(三國時為一繁華的渡口集鎮)。

    從劉備在長坂坡大敗之後“斜趨”漢津口來分析,漢津口不應在現在的馬良,否則不是斜趨,而是橫趨了。漢津口就是今天的沙洋鎮,位於現在的荊門長坂坡的東南方向,從長坂坡到沙洋這條路線是西北、東南走向,所以說是“斜趨”。

    另外,我們從沙洋的地名來考證。在漢代,沙洋名漢津渡,是漢江水運的重要港口。至今,沙洋仍保留叫漢津的地名。之所以,後來改叫漢津口,我個人認為,與古運河有關。當時,沙洋有一條揚水運河,南接江陵,北通漢江,運河與漢江的交匯處,就叫“口”。我甚至還大膽推論,在三國時,揚水運河還暢通,在發揮軍事作用。三國時,劉備在襄樊樊城不敵曹軍,便兵分兩路,一路從陸路經長坂坡方向奔江陵,一路由關羽帶水師走漢江至江陵。今天,一般看法認為,關羽帶水師走漢江奔江陵,必須先繞道漢口,再從長江逆流而上,如按那時的速度,估計十天半月到不了,等到了江陵,興許江陵早已被曹軍佔領。關羽帶水師只有透過沙洋走運河到江陵,時間與陸路所用時間差不多,且互為照應。也許劉備正清楚這一點,在長坂坡不敵曹軍後,他連老婆兒子都不要,一路狂奔,直趨沙洋,因為他可以大致算出關羽水師從樊城南下的行軍速度,在古代沒有電話聯絡的情況下,劉備能在沙洋方向遇到關羽的救兵,全在於劉備掐算了時間,否則,也許歷史就要改寫了。

    漢江依舊在今天的沙洋鎮奔流不息,如果時光倒流,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幕:劉備帶著一隊隨從奪路狂奔,身後是曹操的數千追兵,鼓聲連天,喊聲震地。眼看前方河流擋道,劉備嘆息,天要絕我。危急關頭,忽山坡後鼓聲響處,一隊軍馬飛出,當頭那員大將,手執青龍刀,坐下赤兔馬,原來是關雲長,帶水師在此接應。曹軍不敢戀戰,迅速退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膨脹閥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