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小堯茗居
-
2 # 知行讀史
問題中“太平天國最大的一次內亂,最高層廝殺”應該指的的1856年的天京事變,這場變亂,是因洪秀全和楊秀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造成的。
1856年9月,丞相陳承瑢告密,天王洪秀全以密旨的形式調動韋昌輝、秦日綱率兵屠滅東王。隨後翼王兵諫,韋、秦二人又被誅殺。在此期間,先是翼王石達開留京親屬被血洗,之後因洪秀全的猜忌而領軍西走。
天京事變發生的非常突然,在這之前是東王的運籌帷幄下,剛剛覆滅了清軍的江南、江北大營,西征打的曾國藩惶惶不可終日。太平天國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反而發生了內訌,東王、北王、燕王和翼王的先後死亡和出走,造成了太平軍領袖人物凋零的同時,還喪失了南京城內的數萬精銳。
但天京事變只是太平天國運動的一道分水嶺,後期的陳玉成、李秀成領軍作戰能力不輸前期諸王,況且此時太平軍已有數十萬之眾,裝備也更加精良,比起前期的幾萬能戰之士,應該不至於土崩瓦解、不堪一擊。
那麼,究竟還有哪些原因一起導致了太平天國在1864年的崩潰呢?以下分多方面來闡述。
一、思想的侷限性。太平天國說到底還是農民帶有自救性質的一次起義,並沒有制定出明確的革命綱領,也無法長期地維持自身的戰鬥紀律。
太平天國曾頒佈過《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兩個綱領性檔案,其過於理想的平均主義註定其無法實行。如果無法持續動員群眾或激發他們的戰鬥意志,革命熱情的消亡,是無法取得最終勝利的。
二、過早的貪圖享樂在建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的領導層短時間內便滋生了享樂主義和偏安思想,這也在內部造成了事實上的分裂。到後來,朝綱敗壞,洪秀全封王過濫且沒有明確權屬和指揮權,導致內部出現多個山頭。
各王過於看重自己的利益,以致為了地盤和財富互相攻擊。內部的迅速腐化墮落,早已使得他們喪失了理念和戰鬥的動機,後期的多起投敵事件便是證據,而這些都加速了太平天國失敗的程序。
三、宗教的負面效應後期洪秀全自身陷於宗教不能自拔,他將太平軍血戰所取得的勝利均歸於“托賴天父天兄之全能”。這種行為無疑忽視了將士們的努力和功勞,導致本來善戰的太平軍的思想反被宗教迷信所禁錮。
在建都“天京”以前,這種宗教形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可以激發士兵們的作戰熱情,透過鬥爭來建立人間天堂,這在當時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建都以後,依然透過宗教的約束,卻遲遲沒有切實可行的治國之策,缺少治國良方,便無法長治久安、收穫民心和擴大勝利成果。
四、軍事上的失誤縱觀太平天國時期,很少有透徹、全面而整體的戰略計劃,隨機性失誤反而較多。比如未建設根據地之前便分兵北伐和西征;後期進攻上海,與原本保持中立且可以提供武器的列強反目成仇,太平天國前期後期都缺少謀而後動、統籌全域性的戰鬥規劃。
另外過早的腐化、偏安思想的盛行,也將寶貴的時間都留給了初始亂了陣腳的清軍。待清軍穩住、曾國藩湘軍出山,太平天國前期取得的聲勢和優勢便全都喪失殆盡。
五、領導人爭鬥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天京事變與石達開出走都被認為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太平軍自此由戰略進攻轉為防禦。
在經過這場震驚中外的事變之後,洪秀全猜忌心更重,只信任自家兄弟,反而處處防備排擠翼王石達開。導致大批精銳部隊被帶走,六年後消散於大渡河。
天京事變和石達開的出走使得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天父”“天兄”的自相殘殺,使得信仰破滅,政教合一的統治基礎出現鬆動,這一切都為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洪秀全親政後,一方面排斥文人,另外卻又任由上海的小刀會、福建的小刀會、廣西的昇平天國,包括北方捻軍等逐一被清軍一一鎮壓。放棄了與其餘反清力量的聯合,最終也導致自身變為了孤家寡人。
綜述,最大的一次內亂無疑是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但七年後的崩潰(實際應該是八年後的1864年)有著多重的原因,內外部因素都有。天京事變將太平天國分為前期和後期,後期的崩潰主要還是內部原因,便是以上所列舉的五條因素。
儘管太平軍成分逐漸變得複雜,但若不是太平天國自亂陣腳和施政無方,還是很有可能將抗爭進行的更長,甚至取得最終的勝利。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太平天國戰爭在當時帶來的經濟和人口的巨大損失,同時對文化造成的無法彌補的破壞。
回覆列表
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集團攻下了東南地區的經濟、政治中心南京,並且以南京為核心,建立了與清朝分庭抗禮的太平天國政權。由於太平天國的宗教氣息濃厚,太平天國高層改南京為天京,開始了自己的統治。接下來的兩三年時間裡,太平天國一方面西征湖廣等地,另一方面開始北伐,甚至威脅了京城的安全。從表面來看,太平天國已經進入了鼎盛階段,甚至有直接取代清朝的氣象。但在太平天國的內部,已經是危機重重了。
首先,東王楊秀清與天王洪秀全之間,爆發了嚴重的矛盾,矛盾的核心還是實際統治權的問題。與此同時,東王楊秀清與北王韋昌輝也是積怨已深。由於東王的跋扈,北王幾乎成為了楊秀清的附庸,這是韋昌輝無法容忍的。 韋昌輝利用天王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的矛盾,促使洪秀全準備痛下殺手,具體由韋昌輝負責執行。公元1856年,韋昌輝率領軍隊進攻東王府,將楊秀清殺死。
由於楊秀清勢力很大,為了防止舊部復仇,韋昌輝先後殺了東王舊部2萬多人。楊秀清雖然囂張跋扈,但確實有能力。提拔的很多人都有真才實學,韋昌輝殺了2萬多人,使得太平天國元氣大傷。翼王石達開返回天京以後,責備韋昌輝殺人太多,韋昌輝又準備殺石達開,但被石達開成功逃脫。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名將,被韋昌輝追殺以後,石達開集結部隊,準備上演“清君側。”面對石達開的討伐,背後的天王洪秀全又殺了韋昌輝、秦日綱等人,肅清韋昌輝殘餘勢力,又殺了2000多人。
經歷這兩次浩劫以後,太平天國已經疲憊不堪,急需進行修整和恢復。當時,東西南北4個王已經全部死亡,洪秀全只能請翼王石達開主持政務。但偏偏又不信任石達開,擔心石達開專權,便扶持了兩個哥哥約束石達開。石達開被徹底激怒,率領10多萬軍隊離開天京,準備另立門戶。從東王楊秀清到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最後到翼王石達開,幾個月時間內,太平天國內部經歷了一系列的浩劫。從人才方面,除了天王洪秀全,所有的王或死或走,由於血腥的殺戮,很多將領被株連。石達開又帶走了10多萬精銳,致使太平天國陷入了“國中無人”的局面。清朝趁機重建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太平天國開始由盛轉衰。
除了人才和將領們的損失,還有就是神話的破滅。太平天國的宗教氣息很濃厚,起初一系列規章制度,都用宗教因素。但是經歷天京事變以後,各級官兵都看透了太平天國的實質,與傳統的王朝沒有什麼區別,天京事變只不過是頂層官員們的內鬥而已。在天京事變之前,太平天國軍隊鬥志高昂,很少出現大規模投降的事情。
例如北伐軍,陷入絕境以後,也沒有考慮過投降。但是在天京事變以後,前線的太平天國軍隊開始成批成群的投降。在軍隊戰鬥力上,由於廣西籍老部隊已經損失殆盡,太平天國的部隊開始以江南地區的官兵為主。按照陳玉成和李秀成的說法,這些部隊的戰鬥力遠不如之前的“老廣西。”由此可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天京事變對於太平天國都是致命的。為太平天國7年後的滅亡,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