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38633384984

    答:古人寫詩作詞非常注重煉字。“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詩賦以一字見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對煉字的重視。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鍊字面,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另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詩眼”、“詞眼”。 “春風又綠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傳說,王安石在寫這句詩句時,在原稿上曾經換過許多字,先用“到”,又改作“過”,後改作“入”,再改作“滿”,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後才選定了這個“綠”字。這個“綠”字用得很好,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給人以動的感覺。這句詩是寫景,觸景生情,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雲破月來花弄影”(宋?張先?《天仙子》)。這句詞詞少意豐,一語三折。“雲、月、花、影”四字寫了三物四景,中間又用“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的動態:雲“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僅僅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下,雲橫皓月、風弄花影,構成了一幅幽美朦朧的畫面,把雲、月、花都擬人化了,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使寧靜的畫面有了飛動之勢。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宋?周邦彥?《滿庭芳》)。我們的古人慣於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以作動詞,且一作就作得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辛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後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個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牆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後還是在雨裡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輕輕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潤,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住在京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煉字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詠,伸出手來做推敲的姿勢,看到他這樣的人都很驚訝。當時韓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長官,正帶著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地走到韓愈儀仗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作著手勢。這樣一下不被左右的侍從推到韓愈面前。賈島如實地回答說出所得的詩句,不知用了“誰”還是用“敲”字無法確定,所以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馬思考了好一會兒,對賈島說:“用‘敲’字好。”於是兩人並排騎著驢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呆了好幾天,韓愈因此與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2 # pietr49411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綠)

    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鳴)

    3.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含)

    4.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 (關)

    5.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笑)

    6.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紫杉醇有什麼藥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