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賀灝

    沒錯鍾繇盜墓是奔著蔡邕的書法大作《九勢》去的。

    這件事情緣於與鍾繇同朝為官的光祿寺少卿韋誕得到了漢末書法大家蔡邕妙論書法的遺作~《九勢》。鍾繇聽聞即刻備禮趕赴韋府想一睹為快。到韋誕府上鍾大人果然看到了原書,頓時雙眼放光,欲使重金求借此書一閱無奈韋誕不肯。要知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鍾繇此時的書法成就已壓過韋誕一頭,真是讓鍾繇將《九勢》研究透了,自已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不過世間無難事,只待有心人。三年後韋誕去世,死前吩咐兒子將蔡邕著《篆勢》、《九勢》、《筆賦》、《筆論》四書隨葬。也好絕了鍾繇的念想。

    聽聞韋誕的死訊,鍾大人大喜過住,就在韋誕棺槨入土的第二天夜裡鍾繇帶著20多個身強力壯的家丁奔草山韋誕墓地而來。到了韋誕的墳墓鍾繇說到:韋誕兄啊弟又來找你借書看了!說畢一揮手眾人揮起鐵鍬大鎬,一時間塵土紛飛,二個時辰後,棺槨現身,幾個膽大的家人跳來屍臭刺鼻的棺槨裡一搜,棺材裡一無所有。

    鍾繇不甘心縱身跳進墓坑中翻尋還是一無所有,難道韋誕把書毀了不成?思索片刻,大叫門人拿著他本人的令符去京天監衙門把盜墓慣犯,黑五提來。兩個時辰後黑五提到,鍾繇許諾只要幫他找到《九勢》就替他開罪。

    黑五跳進墓坑嗅了嗅拿了把鐵鍬往地下挖了幾下,起身告之鐘繇此乃雙棺秘葬,再往下挖六尺必見真棺。鍾繇命人繼續往下挖,不多時韋誕的真棺現身了,開啟棺蓋,找到了一個掛著黃金小鎖的檀木盒子裡面正是鍾大人朝思幕想的書法奇書。

    鍾繇用盜墓的非常手段得到了自已的所愛,可韋誕的兒子韋輝卻跑到了曹操面前告發鍾繇。曹操一聽事情原委真是哭笑不得,那有太傅去做摸金校尉的勾當,還是去盜書。 再說了刑不上大夫,還是賠錢吧。鍾繇拿出一萬兩白花花的銀子,韋輝也就不鬧了。

    後來鍾繇自成一體,與後世的王羲之並稱鐘王,他盜來的典籍也一直流傳於世,也是無意間為中華文化之傳承做了件大好事吧。

  • 2 # 老衲侃春秋

    中國古代的傳統認為只要我們厚待祖先,祖先也會厚待我們。所以就提出“隆喪厚葬,香火永繼”這個觀念。

    厚葬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那時還有一個陋習,就是“人殉”。貴族死了,直接用奴隸做陪葬。大家試想一下,連活人都給直接埋了,其他的陪葬物品自然不會少。

    到戰國後期,用活人殉葬的陋習雖然有些改觀,但一直沒有杜絕。直到明英宗時期,才在皇帝的帶頭下廢除了這種殘忍的殉葬形式。

    秦漢時期的厚葬風俗達到全盛。漢代制度就規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墳墓。

    既然流行厚葬,那裡頭的寶物就不能少了。後人覬覦墓葬裡頭的寶物,於是一個行業誕生了——盜墓。

    幹盜墓勾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仗地大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佈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挖開墓室、棺材,從中取出隨葬的財物珍寶,大發橫財。

    有時候一個墓穴要經歷多少次被盜。位於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的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該墓有186具殉人,其中三層臺上環槨室置殉人166具,填土中埋人牲20具。

    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盜洞最多的一座墓葬,在考古時發現,總共有247個盜洞! 盜掘的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

    無論是官方的明火執仗,還是民間的小偷小摸,他們都不會公開承認這種盜墓行為的。因為中國古代講究的是入土為安,逝者為大。你去打擾地下的安睡者,是幹了一件陰損的事情,是會折壽的。

    那些人的盜墓行為已經遭到世人的譴責。但是如果一個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著名的書法家,也參與到這類人的行動當中,是否讓人大跌眼鏡呢?

    但這件事情確實發生了。做這種齷齪事的,就是三國時期的大書法家,素有“楷書鼻祖”之稱的鐘繇!

    鍾繇(151~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河南省長葛市)人。漢末三國時期魏國重臣、政治家、書法家。

    鍾繇年輕時以戰功得到升遷。在曹丕稱帝后,歷任廷尉、太尉、太傅,封為定陵侯,與華歆、王朗併為三公。

    除了這些顯赫的官職以外,他真正的能夠聞名於後世,還是其在書法上的造詣。他擅長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尤以三色書比較突出(即銘石書、章程書、行押書)。

    所謂“銘石書”,即指正楷,“章程書”即隸書(八分書),“行押書”指行書。

    其中,鍾繇最有成就的還是楷書(小楷)。他被稱之為“楷書鼻祖”,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後人把他和王羲之並列,稱之為“鐘王”。

    鍾繇所處的時期,正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時期。在這個重要的演變過程中,鍾繇繼往開來,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一方面他能適應時代潮流,善於學習民間出現的新書體;另一方面他勤奮學習,善於思考與鑽研。

    中國從漢末以後,書法的傳承,大致經過以下的脈絡:

    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法書要錄》唐·張彥遠)

    從這個傳承關係可以看出,鍾繇應該是第二代傳人了。

    據說鍾繇臨死前把兒子鍾會叫到身邊。他總結自己的一生,說集三十年的時間來研習書法,主要得益於蔡邕,從他那裡體會到了其中的精髓。在學習過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有空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起談天,就在周圍地上練習。

    我們從鍾繇的這些敘述中,可以看出他對書法的執著。讓世人對他這種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到欽佩。

    但是下面敘述的這件事情,可就成了鍾繇此生的一大汙點。

    據說,鍾繇小時候跟隨劉勝去抱犢山,學習了三年書法,偶有小成。這期間,他時常與曹操、邯鄲淳、韋誕等人,在一起談詩論詞。當然,鍾繇最感興趣的,還是和他們在一起談論書法心得。

    有一天他聽韋誕談起,說家裡收藏有一本《蔡伯喈筆法》,蔡伯喈就是蔡邕。蔡邕的墨寶都是大家心目中的神品。他從工匠用掃帚在牆上寫字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

    鍾繇聽說他有此墨寶,就向韋誕借,要一睹真容。但韋誕很珍惜,沒有借給他。本來人家的寶物,不想輕易示人,也無可挑剔。但就此卻氣得鍾繇是捶胸頓足,最後是口吐鮮血,氣若游絲。

    一看因為這點小事就要鬧出人命了,曹操趕忙取出五粒靈丹給鍾繇服下,這才救了他一條性命。

    直到韋誕死後,鍾繇也沒有見過這本《蔡伯喈筆法》。

    對於一個痴迷於此的人來說,他是如何渴望能一睹此墨寶啊?一日在家琢磨起來,韋誕酷愛書法,這本書又是他視若珍寶的東西,一定是隨他陪葬了。

    於是在一天夜裡,他招來十幾個壯漢,向韋誕墓進發了。

    挖了半天,露出了棺槨。開啟棺槨一看,韋誕身邊有一木匣子,開啟木匣子一看,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是它,就是它!鍾繇欣喜若狂。

    拿回家後,鍾繇對此書是手不釋卷,全神貫注地研習臨摹。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紙張,結果時間長了被子給劃了個大窟窿。有時去廁所中,竟忘記了回來。

    他看到各種物件都能聯想到書法,試圖將它們書寫,描畫下來。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絡起來,這都說明鍾繇當時真是達到了如痴如醉的狀態。

    其實,鍾繇的書法藝術,並不限於一家之學。 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

    結語:鍾繇做出這種事情,按理說應該遭到世人的譴責。但是話又說回來,讓這些墨寶湮滅於地下好呢?還是展現在世間,讓後人學習臨摹好呢?

    這其中的是非曲直,一下子還真說不清楚呢!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筆陣圖》晉·衛夫人

    《三國志》西晉·陳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雨薇表白後來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