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AO大神

    需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說過: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問、好探索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並以自己的方式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如何抓住幼兒這一特點,支援和鼓勵幼兒進行生動活潑的科學探索, 讓幼兒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激發幼兒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呢?現結合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談幾點體會:

    一、注重探索內容的的選擇,把握探索時機

    科學教育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幼兒受年齡特點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奧的科學原理.因此,我們應當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選擇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活動內容,才能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探索的精神,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同時,學習的內容應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以激發他們自發、自主地學習.如水的系列活動,小班可讓幼兒玩水,感知水的一般特性;中班可透過讓幼兒親自操作,知道物體的沉浮現象;大班則讓幼兒做實驗,瞭解水的三態及變化等.總之,探索的內容要貼近幼兒認知和生活實際,便於幼兒探索並能從中感受到探索的樂趣.

    把握探索時機,要著重做好以下兩點.第一,教師要注意觀察,適時引導.觀察的著眼點應放在幼兒是否大膽動手操作上,教師要善於用語言來激發幼兒,如:你來試一試,你一定能成功的等.對於接受能力差的幼兒,應該耐心啟發,循循善誘,用你再來試試等親切的話語,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參與探索.第二,組織幼兒討論交流.每次科學活動後,要讓幼兒充分討論、交流,讓他們各自說出自己在探索中的發現和感受,不要怕有爭論,更不要怕有錯誤的看法,要讓幼兒在討論中糾正錯誤的認識,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在沉浮的活動中,幼兒第一次操作後,我組織幼兒交流,你發現了那些東西沉在水底下?那些東西浮在水面上?這時候幼兒就會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當幼兒有爭論的時候,就讓幼兒再操作一遍.幼兒透過再次操作而得出結論,再經過老師的分析講解,對所學的知識就印象深,概念清,不易忘記.

    二、提供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慾望

    在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適合幼兒水平和興趣的玩具材料,是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前提.教師只有為幼兒提供能引起他們探索慾望並與實現科學活動目標相適應的材料,才能使操作活動在科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幼兒思維的直觀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從而使幼兒能興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動進行探索,並在探索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獲取科學知識經驗.操作材料的準備要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1、體現一定的科學活動目標.

    許多教師在投放操作材料的時候,往往只注意材料是否豐富多樣,而忽略了其目的性.導致幼兒在面對琳琅滿目的操作材料的時候,可能就把他們當成了一般玩具玩了.因此教師應該針對幼兒實際情況,扣緊科學活動目標,為幼兒準備能激發他們操作慾望,並能透過操作能獲得一定科學知識的活動材料.這樣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能有所發現、有所啟迪.比如在一切都在變的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糖和水、冰塊、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就會驚喜的向老師報告自己的新發現冰塊不見了、鹽放進水裡慢慢不見了這是因為教師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讓幼兒具體形象的理解事物在變化這一簡單又深奧的科學現象.此外還儘可能根據同一科學活動目標,準備形式不同的材料.如在感知磁鐵特性活動中,準備了釣魚、拉車和推車、送動物回家等一系列材料.雖然這些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一致,但是他們可以從類似的操作活動中,不斷積累有關磁鐵的多種經驗.

    2、操作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個體差異性.

    在幼兒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有些能力較弱的幼兒面對困難就不知所措,而放棄活動.而能力強的幼兒在進行了一些操作活動之後就覺得沒有挑戰性,而失去了興趣.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性,為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相適宜的操作材料.提供較簡單的材料給能力弱的幼兒,可以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而不會輕易放棄活動.而對能力強的幼兒則提高操作要求、增加操作的內容等.這樣既能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又能使幼兒們都能有一定的提高.有的時候一些科學知識幼兒一下很難理解,因此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不能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幼兒探索的過程,逐漸豐富操作材料以及提高材料的操作難度,這樣可以繼續保持幼兒的探索科學的興趣,逐步達到教育目標.

    3、操作材料要便於幼兒自主操作.

    幼兒的思維都離不開動作.因此我們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的時候是便於幼兒操作的,而不是一個擺設品.只有為幼兒提供了便於他們操作的材料,才能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慾望.同時,還應提供可以讓幼兒在操作中進行觀察、比較的材料.如在感知紙的特性活動中我提供了蠟光紙、皺紋紙、牛皮紙等各種不同的紙,讓幼兒用這些不同的紙折睡蓮,然後讓幼兒將睡蓮放在水面觀察睡蓮花開速度的不同,從而瞭解不同紙張吸水能力的不同.此外提供材料讓幼兒製作簡單的科學玩具,更能激起幼兒的嘗試慾望.如提供厚紙片、火柴棒讓幼兒製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紙張讓幼兒製作風車讓幼兒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轉時候顏色的變化,使幼兒對其中的科學知識產生興趣.而且提供便於操作的材料既可以放手讓幼兒獨立操作,又可以讓幼兒自己反思活動失敗的原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三、善於提問,促進幼兒探索能力的發展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師不僅要教會幼兒掌握知識,而且要讓他參與到知識泊形成過程中去,引導幼兒自己探索事物、發現問題、得出結論.在以自主性學習為主的科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善於提出具有啟發性、針對性和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幼兒思考對策.如在吹泡泡這一活動中,我首先提出問題:你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我們是用什麼形狀的吹泡泡工具吹出來的?待幼兒有所發現時,我再問:如果我們用其它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狀的吹泡泡工具來吹,會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呢?使幼兒的思維進一步地展開.在活動中,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要注意開放性,使幼兒能大膽地表達.例如:在磁鐵活動中,我引導幼兒探究:如果把鐵製品放在水裡、包在紙裡或埋在沙子裡,磁鐵還能吸住它嗎?然後鼓勵幼兒大膽地嘗試實驗.在這一活動中,幼兒的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學習探索更加主動、積極,而在這活動中幼兒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鍛鍊和提高.

    四、教給探究的方法,培養幼兒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教會他們象科學家一樣動手做科學.在提出一個問題後,要對這個問題作多方面的假設與預測,在解決問題前要有思考並制定探究計劃,在活動過程中要善於根據日常經驗或相關現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聯絡,合乎邏輯,充分考慮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合理選擇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為自己的探究活動服務.不斷地反思矯正,使自己始終向著目標前進;要善於蒐集資料,從中總結出有價值的資訊.

    第三,要從身邊的問題入手,以常見的現象開展探究.例如在沉浮活動中,讓幼兒動手操作.經過探索,幼兒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重的東西會沉下去,輕的東西會浮起來.這時再提供紙和海綿,幼兒探索時看到它們浮起來又沉下去的現象,繼而幼兒發現輕的東西為什麼也沉下去了這個問題,從而又激起幼兒探究的熱情,便於進一步開展探究.

    第四,在探究學習中,讓幼兒學會與人合作是減少困難,提高探究效率的有效辦法.有些科學實驗幼兒能獨立完成,但很多實驗需要同伴合作、小組討論、探索.例如,在前面的磁鐵活動中,孩子們透過分組合作實驗後得出了把鐵製品放在水裡、包在紙裡或埋在沙子裡,磁鐵照樣能吸住它.的結論,並發現合作不僅節約時間,還可以使事情做得更好,從而激發幼兒樂於合作的慾望.

    總之,科學教育內容豐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師要充分發揮科學的魅力,巧妙地組織科學教育活動,激發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引導幼兒用科學的探索方法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索科學知識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葛根花有什麼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