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訓,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後移居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唐朝名將。父王海賓以驍勇聞名,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王忠嗣九歲時,王海賓戰死於吐蕃松州保衛戰中,追贈為左金伍大將軍。忠嗣接入宮中撫養,玄宗收為假子,賜名忠嗣,常與忠王李亨一起遊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論兵法,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征戰事蹟開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馬使,多次在河西、河東跟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同年,蕭嵩入朝以後,王忠嗣迎來了他軍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戰役。此戰前王忠嗣偵察得知,吐蕃大讚普正在玉川檢閱軍隊,決定率部攻其不備,但遭到其他將領的反對,王忠嗣堅持己見,於是率300精騎星夜出擊,結果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此時的王忠嗣只有18歲。王忠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謀攻新城。新城距西都300餘里,唐軍若想攻佔新城,必需經過長途跋涉,所以領兵之將一定要善於用兵,這時有人向杜希望推薦了王忠嗣,說只有讓他擔此任,必能取勝,旁人非敗不可。杜希望遂奏請玄宗,將王忠嗣調來。三月,唐軍向吐蕃軍發起突然攻擊,守城的吐蕃軍匆忙應戰,被唐軍打敗。唐朝即將此城易名為威戎軍,屯兵駐守。戰後論功,王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衛郎將。七月,杜希望率所部兵馬攻佔吐蕃盤踞的黃河大橋,並於黃河左岸修建了鹽泉城。吐蕃欲報新城之敗,隨即發兵三萬向鹽泉城發起反攻。唐軍兵少勢單,將士皆害怕。王忠嗣見形勢危急,如不做背水一戰,唐軍會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於是,王忠嗣趁吐蕃軍立足未穩之際,率領部下率先殺入敵陣,吐蕃軍陣腳頓時大亂。杜希望見狀,也趁勢縱兵突入陣中,經過激戰,唐軍大獲全勝。此戰,唐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多虧王忠嗣在危難之際,主動出擊,方轉危為安。戰後,唐廷拜王忠嗣為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員,以表其彰。此後王忠嗣官職扶搖直上,至河東節度使、朔方節度使兼靈州都督。 在兼任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期間,王忠嗣掌管的地盤從朔方至雲中,邊境長度達數千裡。為了加強防禦,王忠嗣在要害地方都設定了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軍築有舊城,王忠嗣便派人修復舊城繼續使用。有的地方地勢險要,若無舊城,王忠嗣便派人據險修建新城。如此連綿不斷,便相當於萬里長城。但這種萬里長城施工量小,作用大,因此更適合推廣。這種做法不但能夠達到軍事目的,並且勞動量較少,防止士兵過於勞累,又節約政府財政,因此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好評。士兵們都特別擁護這位有勇有謀的將帥。從另一個角度看,王忠嗣修築城防,不但改變了過去無處可守,龐大的唐軍與靈活的遊牧軍隊打游擊,屢屢失敗的窘境,加強了邊疆防務,而且還為大唐帝國向外開拓了數百里邊境領土。同年,王忠嗣指揮了北伐契丹之戰。自武則天征討契丹失敗以來,契丹勢力日益強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禮之勢,唐朝五次北伐皆敗,武則天還曾下令徵全國囚犯組成軍隊討伐契丹,依然是勞而無功,契丹已成唐之大患。為此,朝廷委王忠嗣以北擊契丹重任。王忠嗣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與契丹在桑乾河進行會戰,三戰三捷,打的奚契聯軍全軍覆沒,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殺死,契丹36部盡數投唐,幾十年不敢作亂,王忠嗣率軍威行漠北。此後,王忠嗣擔任隴右、河西節度史,身處抗擊吐蕃的最前線。他首先考慮到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威脅極大。於是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境地區高抬馬價,各地胡人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王忠嗣到了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將朔方、河東戰馬充實到隴右、河西。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接著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定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其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此戰是對吐蕃的沉重打擊,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行軍千里增援小勃律,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李晟,後雖小勃律再次叛亂,但大食懾於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天寶元年(742)年,後突厥立闕特勒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唐玄宗譴使諭令烏蘇米施內附於唐,烏蘇米施不從,王忠嗣隨即屯兵於磧口以威脅後突厥。烏蘇米施遂譴使詐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歸附,於是結營於木刺、蘭山以探虛實,隨後又向玄宗進獻《平戎十八策》。一切準備就續後,王忠嗣譴使說服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向後突厥發動進攻,結果,後突厥兵敗國中大亂,王忠嗣乘機出兵北擊,後突厥汗國部眾千餘帳相繼歸唐,從此衰落。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天寶三年,拔悉密向後突厥發動進攻,斬烏蘇可汗,傳首京師。後突厥餘眾又立烏蘇之弟白眉特勒為可汗,是為白眉可汗。為除掉威脅唐朝北部邊境以久的後突厥汗國,唐玄宗詔令王忠嗣乘機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薩河內山與後突厥阿波達乾等十一部激戰,大破其眾,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四鎮節度天寶五年(746年),曾經誣陷過王忠嗣的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遭到宰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亦險遭陷害,此事後面有詳細敘述),被剝奪節度使之職。唐玄宗思前想後,決定不新任人才,而是用立了大功的王忠嗣繼任其職。到此為止,王忠嗣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一人佩四將之印,掌控萬里邊疆,手握天下勁兵重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萬7700人,對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擁兵天下了,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則,天下之禍,也許早已發生。擢哥舒翰王忠嗣之所以為良將,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他是個知人善用的統帥!在他手握重權之時,他並非沉醉於重權的光環之中,而是富有遠見卓識,為大唐帝國大力培養、發掘後備人才。王忠嗣兼任河西節度使後,聽說自己所在的地區有一能人,此人能讀《左氏春秋》、《漢書》,通曉大義,為人仗義疏財,頗得其下士兵擁戴。王忠嗣一聽有此等人物,異常興奮,立馬派人尋訪。那能人是誰?便是哥舒翰!自從長安受挫以後,哥舒翰奮發圖強,習武練兵,夜讀《春秋》、《漢書》,有時讀到忠烈豪傑之士,竟是擊節讚賞,若讀到其被誣陷受害,則是號啕大哭,捶胸頓足。讀史如飲酒,皆能讓人醉矣!哥舒翰也早聞王忠嗣盛名,早想拜見,如今得此機會,自然縱馬前往。王忠嗣與哥舒翰一席長談,“酒逢知己千杯少”,談得極度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色。哥舒翰感謝王忠嗣的知遇之恩,王忠嗣佩服哥舒翰的才能,不久,王忠嗣便提拔哥舒翰為衙將。被讒遭貶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興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詔問攻取之計,忠嗣奏雲:“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屯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玄宗不以為然。後董延光請攻石堡城,玄宗詔忠嗣出兵接應。他按不動,並對李光弼說:“今爭一城,得之未制敵,不得未害於國,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見責,豈失一金吾羽林將軍?”上言切諫。玄宗不聽,王忠嗣只得出兵,結果大敗而回。宰相李林甫對王忠嗣嫉恨,誣陷王忠嗣“欲奉太子”。帝以哥舒翰代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對忠嗣嚴加審訊,打算處以極刑。哥舒翰極言王忠嗣無罪,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不聽,走入內宮,哥舒翰一路追隨,“言詞慷慨,聲淚俱下”,玄宗深受感動,遂貶忠嗣為漢陽(今湖北)太守,一年後抑鬱以終,年僅四十五歲。由此可知。他的主要功績就是大破奚契聯軍,降服契丹三十六部在青海湖、積石之戰中大破吐蕃他所提拔的將領是哥舒翰:王忠嗣兼任河西節度使後,聽說自己所在的地區有一能人,此人能讀《左氏春秋》、《漢書》,通曉大義,為人仗義疏財,頗得其下士兵擁戴。王忠嗣一聽有此等人物,異常興奮,立馬派人尋訪。那能人是誰?便是哥舒翰!自從長安受挫以後,哥舒翰奮發圖強,習武練兵,夜讀《春秋》、《漢書》,有時讀到忠烈豪傑之士,竟是擊節讚賞,若讀到其被誣陷受害,則是號啕大哭,捶胸頓足。讀史如飲酒,皆能讓人醉矣!哥舒翰也早聞王忠嗣盛名,早想拜見,如今得此機會,自然縱馬前往。王忠嗣與哥舒翰一席長談,“酒逢知己千杯少”,談得極度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色。哥舒翰感謝王忠嗣的知遇之恩,王忠嗣佩服哥舒翰的才能,不久,王忠嗣便提拔哥舒翰為衙將。
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訓,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後移居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唐朝名將。父王海賓以驍勇聞名,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王忠嗣九歲時,王海賓戰死於吐蕃松州保衛戰中,追贈為左金伍大將軍。忠嗣接入宮中撫養,玄宗收為假子,賜名忠嗣,常與忠王李亨一起遊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論兵法,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征戰事蹟開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馬使,多次在河西、河東跟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同年,蕭嵩入朝以後,王忠嗣迎來了他軍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戰役。此戰前王忠嗣偵察得知,吐蕃大讚普正在玉川檢閱軍隊,決定率部攻其不備,但遭到其他將領的反對,王忠嗣堅持己見,於是率300精騎星夜出擊,結果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此時的王忠嗣只有18歲。王忠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謀攻新城。新城距西都300餘里,唐軍若想攻佔新城,必需經過長途跋涉,所以領兵之將一定要善於用兵,這時有人向杜希望推薦了王忠嗣,說只有讓他擔此任,必能取勝,旁人非敗不可。杜希望遂奏請玄宗,將王忠嗣調來。三月,唐軍向吐蕃軍發起突然攻擊,守城的吐蕃軍匆忙應戰,被唐軍打敗。唐朝即將此城易名為威戎軍,屯兵駐守。戰後論功,王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衛郎將。七月,杜希望率所部兵馬攻佔吐蕃盤踞的黃河大橋,並於黃河左岸修建了鹽泉城。吐蕃欲報新城之敗,隨即發兵三萬向鹽泉城發起反攻。唐軍兵少勢單,將士皆害怕。王忠嗣見形勢危急,如不做背水一戰,唐軍會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於是,王忠嗣趁吐蕃軍立足未穩之際,率領部下率先殺入敵陣,吐蕃軍陣腳頓時大亂。杜希望見狀,也趁勢縱兵突入陣中,經過激戰,唐軍大獲全勝。此戰,唐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多虧王忠嗣在危難之際,主動出擊,方轉危為安。戰後,唐廷拜王忠嗣為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員,以表其彰。此後王忠嗣官職扶搖直上,至河東節度使、朔方節度使兼靈州都督。 在兼任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期間,王忠嗣掌管的地盤從朔方至雲中,邊境長度達數千裡。為了加強防禦,王忠嗣在要害地方都設定了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軍築有舊城,王忠嗣便派人修復舊城繼續使用。有的地方地勢險要,若無舊城,王忠嗣便派人據險修建新城。如此連綿不斷,便相當於萬里長城。但這種萬里長城施工量小,作用大,因此更適合推廣。這種做法不但能夠達到軍事目的,並且勞動量較少,防止士兵過於勞累,又節約政府財政,因此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好評。士兵們都特別擁護這位有勇有謀的將帥。從另一個角度看,王忠嗣修築城防,不但改變了過去無處可守,龐大的唐軍與靈活的遊牧軍隊打游擊,屢屢失敗的窘境,加強了邊疆防務,而且還為大唐帝國向外開拓了數百里邊境領土。同年,王忠嗣指揮了北伐契丹之戰。自武則天征討契丹失敗以來,契丹勢力日益強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禮之勢,唐朝五次北伐皆敗,武則天還曾下令徵全國囚犯組成軍隊討伐契丹,依然是勞而無功,契丹已成唐之大患。為此,朝廷委王忠嗣以北擊契丹重任。王忠嗣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與契丹在桑乾河進行會戰,三戰三捷,打的奚契聯軍全軍覆沒,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殺死,契丹36部盡數投唐,幾十年不敢作亂,王忠嗣率軍威行漠北。此後,王忠嗣擔任隴右、河西節度史,身處抗擊吐蕃的最前線。他首先考慮到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威脅極大。於是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境地區高抬馬價,各地胡人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王忠嗣到了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將朔方、河東戰馬充實到隴右、河西。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接著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定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其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此戰是對吐蕃的沉重打擊,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行軍千里增援小勃律,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李晟,後雖小勃律再次叛亂,但大食懾於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天寶元年(742)年,後突厥立闕特勒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唐玄宗譴使諭令烏蘇米施內附於唐,烏蘇米施不從,王忠嗣隨即屯兵於磧口以威脅後突厥。烏蘇米施遂譴使詐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歸附,於是結營於木刺、蘭山以探虛實,隨後又向玄宗進獻《平戎十八策》。一切準備就續後,王忠嗣譴使說服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向後突厥發動進攻,結果,後突厥兵敗國中大亂,王忠嗣乘機出兵北擊,後突厥汗國部眾千餘帳相繼歸唐,從此衰落。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天寶三年,拔悉密向後突厥發動進攻,斬烏蘇可汗,傳首京師。後突厥餘眾又立烏蘇之弟白眉特勒為可汗,是為白眉可汗。為除掉威脅唐朝北部邊境以久的後突厥汗國,唐玄宗詔令王忠嗣乘機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薩河內山與後突厥阿波達乾等十一部激戰,大破其眾,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四鎮節度天寶五年(746年),曾經誣陷過王忠嗣的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遭到宰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亦險遭陷害,此事後面有詳細敘述),被剝奪節度使之職。唐玄宗思前想後,決定不新任人才,而是用立了大功的王忠嗣繼任其職。到此為止,王忠嗣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一人佩四將之印,掌控萬里邊疆,手握天下勁兵重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萬7700人,對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擁兵天下了,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則,天下之禍,也許早已發生。擢哥舒翰王忠嗣之所以為良將,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他是個知人善用的統帥!在他手握重權之時,他並非沉醉於重權的光環之中,而是富有遠見卓識,為大唐帝國大力培養、發掘後備人才。王忠嗣兼任河西節度使後,聽說自己所在的地區有一能人,此人能讀《左氏春秋》、《漢書》,通曉大義,為人仗義疏財,頗得其下士兵擁戴。王忠嗣一聽有此等人物,異常興奮,立馬派人尋訪。那能人是誰?便是哥舒翰!自從長安受挫以後,哥舒翰奮發圖強,習武練兵,夜讀《春秋》、《漢書》,有時讀到忠烈豪傑之士,竟是擊節讚賞,若讀到其被誣陷受害,則是號啕大哭,捶胸頓足。讀史如飲酒,皆能讓人醉矣!哥舒翰也早聞王忠嗣盛名,早想拜見,如今得此機會,自然縱馬前往。王忠嗣與哥舒翰一席長談,“酒逢知己千杯少”,談得極度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色。哥舒翰感謝王忠嗣的知遇之恩,王忠嗣佩服哥舒翰的才能,不久,王忠嗣便提拔哥舒翰為衙將。被讒遭貶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興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詔問攻取之計,忠嗣奏雲:“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屯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玄宗不以為然。後董延光請攻石堡城,玄宗詔忠嗣出兵接應。他按不動,並對李光弼說:“今爭一城,得之未制敵,不得未害於國,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見責,豈失一金吾羽林將軍?”上言切諫。玄宗不聽,王忠嗣只得出兵,結果大敗而回。宰相李林甫對王忠嗣嫉恨,誣陷王忠嗣“欲奉太子”。帝以哥舒翰代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對忠嗣嚴加審訊,打算處以極刑。哥舒翰極言王忠嗣無罪,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不聽,走入內宮,哥舒翰一路追隨,“言詞慷慨,聲淚俱下”,玄宗深受感動,遂貶忠嗣為漢陽(今湖北)太守,一年後抑鬱以終,年僅四十五歲。由此可知。他的主要功績就是大破奚契聯軍,降服契丹三十六部在青海湖、積石之戰中大破吐蕃他所提拔的將領是哥舒翰:王忠嗣兼任河西節度使後,聽說自己所在的地區有一能人,此人能讀《左氏春秋》、《漢書》,通曉大義,為人仗義疏財,頗得其下士兵擁戴。王忠嗣一聽有此等人物,異常興奮,立馬派人尋訪。那能人是誰?便是哥舒翰!自從長安受挫以後,哥舒翰奮發圖強,習武練兵,夜讀《春秋》、《漢書》,有時讀到忠烈豪傑之士,竟是擊節讚賞,若讀到其被誣陷受害,則是號啕大哭,捶胸頓足。讀史如飲酒,皆能讓人醉矣!哥舒翰也早聞王忠嗣盛名,早想拜見,如今得此機會,自然縱馬前往。王忠嗣與哥舒翰一席長談,“酒逢知己千杯少”,談得極度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色。哥舒翰感謝王忠嗣的知遇之恩,王忠嗣佩服哥舒翰的才能,不久,王忠嗣便提拔哥舒翰為衙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