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矩陣鏈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家人的發言人稱,霍金去世,享年76歲。

    霍金的子女露西,羅伯特和蒂姆在英國新聞社協會通訊社發表的宣告中說:“我們深愛的父親今天去世了。”宣告稱,霍金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一個非凡的人,他的工作和成就的影響將會持續多年。

    霍金1942年1月8日在英國牛津出生。霍金是天文學、理論物理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被譽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理論物理學家。

    霍金童年時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複雜的玩具。他於1959年在牛津取得自然科學一級榮譽學士學位,20歲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1963年,22歲的霍金被診斷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醫生當時認為,他只能存活2-3年。然而,醫生的預測並不準確,霍金繼續進行他的科研工作,結了兩次婚,並育有三個孩子。

    1988年,霍金出版《時間簡史》,解釋宇宙、黑洞和大爆炸等天文物理學理論。《時間簡史》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澀,很多人買回家並不看,因此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

    即使全身癱瘓,霍金仍然積極生活:他從事科研,教書,做報告,藉助電腦語音合成器與世界交流。他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飾演霍金的英國男星艾迪 瑞德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影帝。霍金還曾在美國喜劇《辛普森一家庭》和科Phantom集《星際迷航記》中客串。

    在去年11月5日的WE大會上,霍金做了一次影片演講,這也許是他最後一次公共演說。在這次演說中,他依然竭力勸說人類,應該把目光從人類居住的地球,投向遙遠的未來星空。

    以下為霍金的演講。

    我今天的演講,是關於在宇宙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為了最好地闡述,我需要從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思考人類的未來,二是研究我們探索太空、尋求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選擇。我今天的目的,是問大家兩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夠確保,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人類的未來達到儘可能完美?其次,我們為什麼要考慮探索其他宜居星球?

    一個原因是,對我們來說,地球變得太小了。在過去二百年中,人口增長率是指數級的,即每年人口以相同比例增長。目前這一數值約為1.9%。 這聽起來可能不是很多,但它意味著,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會翻一番。 2022年,我將慶祝自己80歲的生日,而在我人生的這段歷程中,世界人口比我出生時膨脹了四倍。

    這樣的指數增長不能持續到下個千年。 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然而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可以避免這樣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但是理由充分嗎?難道留在地球上不是更好? 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情況就如同1492年前的歐洲。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堅信,哥倫布的探險註定是徒勞無功。 然而,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那些被剝奪權利地位、走投無路的人來說,新世界成為了他們的烏托邦。人類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甚至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未來。它不會解決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它將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全新視角,讓我們著眼於更廣的空間,而不是拘泥眼下。希望這能夠讓我們團結起來,面對共同的挑戰。

    當我們進入太空時,會有怎樣的發現呢?會找到外星生命,還是發現我們終將在宇宙中踽踽獨行?我們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是在漫長的進化後,實現了與地球資源的高度契合。因此,在其他條件適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即使這種可能性極小,但宇宙是無限的,我們還是可以假設,生命會在某處出現。不過,如果機率很低,那麼出現生命的兩個星球間的距離,可能將異常遙遠。

    在太陽系中,月球和火星是太空移民地最顯而易見的選擇。水星和金星太熱,而木星和土星是巨大的氣體星球,沒有堅實的表面。火星的衛星非常小,並不比火星本身更優。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也存在可能。比如木星的衛星之一歐羅巴,它的表面是冰層,但其下可能會有液態水,也就可能會孕育生命。那麼我們如何確定這種可能?是否必須登陸歐羅巴,然後鑽一個洞?

    星際航行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我所說的長期,是指未來二百到五百年。

    但是,還有另一種選擇。去年,我與企業家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一起,推出了長期研發計劃——“突破攝星”,目標是讓星際旅行變成現實。如果成功,在座各位有些人的有生之年內,我們將向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傳送一個探測器。

    “突破攝星”是人類初步邁向外太空的真正機會,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這是一項概念驗證的使命,其中涉及三個概念:迷你太空飛行器、 光動力推進和鎖相鐳射器。“星晶片”是尺寸被縮小到僅幾釐米、但功能完備的太空探測器,它將附著於“光帆”上。“光帆”由超材料製成,重量僅有幾克。我們設想,一千個由 “星晶片”和 “光帆”組成的奈米飛行器將被送入軌道。 在地面上,鐳射器陣列將共同形成一道超強光束,光束穿過大氣,以數十吉瓦的功率射向太空中的“光帆”。

    這項創新背後的想法,是以光束來驅動奈米飛行器的前進。這樣產生的速度雖然不及光速,但也能達到其五分之一,約合每小時1億英里。這樣的系統可以在一小時內抵達火星,幾天內到達冥王星,一週內就可以追上並超過旅行者號探測器,並在僅二十年後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重要的是,“星晶片”的軌跡可能包括“比鄰星b”,這顆位於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宜居帶的行星,與地球的大小類似。正是在今年,“突破攝星”與歐洲南方天文臺攜手合作,進一步探尋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的宜居行星。

    目前看來,這些都可能成為現實。但我們也看到重大的挑戰。1吉瓦功率的鐳射器僅能提供幾牛頓的推力,不過因為奈米飛行器因為只有幾克重量,恰恰可以克服這個問題。但是工程方面的挑戰是巨大的。奈米飛行器必須經受極限加速、極寒、真空和質子,以及與太空粉塵等垃圾的碰撞。另外,由於大氣湍流,將一套總量100吉瓦功率的鐳射組瞄準太陽帆,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還有一些嚴峻的問題。如何讓數百道鐳射穿過大氣波動時聚合,如何推動奈米飛行器又不燒燬它們,如何讓它們瞄準正確的方向?此外,我們還需要讓奈米飛行器在冰冷的真空環境中工作二十年,這樣它們才能將訊號傳回到四光年外的地球。然而這些都是工程設計要解決的問題,而工程挑戰往往最終都會被解決。隨著技術進步日趨成熟,我們可以展望更多令人興奮的使命。如果“突破攝星”計劃能傳回毗鄰星系中宜居星球的影象,這對人類的未來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希望我已經解答了我演講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我們的文明始於約一萬年前,其發展一直在穩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

    斯人已逝,儘管他的理論爭議不斷,但這篇演講以及他之前反覆在各種場合對人類的警告,讓我們清楚的看到一個大科學家的真正的情懷,就在於為人類未來的命運而擔憂。

    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這是日本作家田中芳樹在《銀河英雄傳》中的一句話,對人類來說,追求自由,擺脫束縛是物種共同的本質性追求。我們從擺脫飢餓,擺脫壓迫,擺脫地理空間的束縛一路掙扎著走來,最終將會在銀河的深處達到怎樣的高度?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命題。

    謹以霍金先生最後一次的演說,紀念人類的科學巨匠

  • 2 # 大家安康如意幸福吉祥

    關於霍金一次演講要花多少時間?這事他本人自己才清楚,就是他本人也有著具體的條件才能推算出來。此如說,講的內容多少,到什麼地方,路有多遠。如沒一定條件的話題連他本人也是無法回答,答了也是加了幾個如果才有話題說對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宮鬥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