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大美女的

    我們也寫過

    抓規律,辨錯別字

    1、以音辨形

    對於因形近而產生的錯別字,如果讀音有異,我們在默讀的時候,就可憑讀音來鎖定它。 例如“戌邊”“氣慨”“繁冗拖杳”“撲溯迷離”“惦量”“針貶時弊”“貪髒枉法”“裨官野史”“既便”等,根據形近字與其讀音的差別,只要一讀,就會發現:戌讀wū,戍讀shù,此處應為“戍”;慨讀kǎi,概讀gài,此處應為“概”;杳讀yǎo,沓讀tà,此處應為“沓”;溯讀sù,朔讀shuò,此處應為“朔”;惦讀diàn,掂讀diān,此處應為“掂”;貶讀biǎn,砭讀biān,此處應為“砭”;髒讀zàng,贓讀zāng,此處應為“贓”。“裨”讀bì,稗讀bài, 此處應為“稗”。 “既”讀jì “即”讀jí, 此處應為“即”。

    2、以形辨形:

    對於不辨形聲字形旁而產生的錯別字,我們可以透過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斷。如近兩年高考中出現的“有志者事競成”“拌腳石”“國藉”“惦量”“凋蔽”“氣衝宵漢”“跚跚來遲”“水籠頭”“試目以待”“蜚然成章”“煩燥”“幅射”“異曲同功”“船倉”“賦與”“記憶尤新”“蘊籍”“糟塌”“痙孿”“循私舞弊”“沉緬”“名信片”“脈博”“緣份”“衣衫爛褸”“涵概”等詞語,逐一鎖定偏旁進行分析: “競”應為“竟”,“終於”的意思”。“拌”從“手”,是“攪和、爭吵”的意思,而“絆”從“糹”,是“擋住或纏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應為“絆”。“藉”從“草”,“墊、借”的意思,而“籍”從“竹”,“書籍、籍貫”的意思,應為“籍”。“惦”是“掛念”的意思,而“掂”有“估量東西輕重”的意思,應為“掂”。“蔽”是“遮掩、掩蓋”的意思,而“敝”有“破敗”的意思,應為“敝”。“宵”是“夜”的意思,而“霄”指“雲霄、天空”,應為“霄”。“跚”是“蹣跚”的意思,而“姍”有“來得很晚”的意思,應為“姍”。“籠”應為“龍”,“水龍頭”是自來水的開關。“試”應為“拭”,“擦拭”應該用手。“蜚”從“蟲”旁,意思是“一種蟲”或“速度快”;應為“斐”,“有文采”。“燥”從“火”,是“缺少水分,乾燥”;應為“躁”,從“足”,指心理和情緒。“幅射”應為“輻射”才對,“輻”是“從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或傳播”,而“幅”從“巾”與布帛等有關,與詞義不合。“倉”應為“艙”,與船有關。“與”應為“予”,“交給重大任務或使命”,不是“贈給”“贊助”。“尤”應為“猶”,不是“特別”,而是“好像、似乎”。“籍”應為“藉”,“含蓄”的意思。“塌”應為“蹋”,指侮辱或浪費,與倒塌無關。“孿”應為“攣”,與“手”有關,與“子”無關。“循”應為“徇”,“依從,曲從”的意思。“緬”應為“湎”,從“水”,“沉溺”的意思;不從“糹”。“名”應為“明”,“公開內容”之意。“博”應為“搏”,從“手”旁,是動作。“份”應為“分”,與“整體”“數量”等無關。“爛”應為“襤”,與“衣服”有關。“概”應為“蓋”,有“覆蓋”之意。

    3、以義辨形

    對於不明詞義或誤解詞義而造成的錯別字,我們可以採用逐一釋義的方式來鎖定。如近年高考出現的“毛骨聳然”“穿流不息”“不徑而走”“一愁莫展”“人情事故”“百戰不怠”“責無旁代”“其實難負”“白內瘴”“坐陣指揮”“義氣相投”等有錯別字的詞語中,用逐一釋義的方式看:“毛骨聳然”,成語意思是“見到陰森或悽慘的景象時,感覺恐懼”;“聳”是“高”或“引人注意”,應為“悚”(害怕)。成語“穿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樣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車、船來往不斷”;“穿”不合詞義,應為“川”(河流)。“不徑而走”,成語意思是“沒有腿卻能走,常指訊息不待張揚就迅速傳播開來”;“徑”指小路,應為“脛”(小腿)。“一愁莫展”,成語意思是“一個籌碼也擺不開,沒有一點辦法”;“愁”是“憂慮”,應為“籌”(籌碼、謀劃)。“人情事故”,成語意思是“為人處世的經驗、道理”;“事故”指意外災禍,應為“世故”(處世經驗)。“百戰不怠”,成語意思是“多次作戰也沒有危險情況發生”;“怠”是鬆懈,應為“殆”(危險)。“責無旁代”,成語意思是“責任不能往別處推,自己理所當然地應當把責任承擔起來”;“代”是代替,應為“貸”(推卸)。“其實難負”,指“名聲與實際難以相符合”,“負”應為“副”。“白內瘴”,本是“一種視力障礙症”,不是“瘴”氣,應為“障”。“坐鎮指揮”,是指“長官親往某地鎮守並指揮”,不一定是“陣地”,應為“鎮”。“義氣”應為“意氣”,“意”指情趣、思想等。

    4、結構推形

    有的詞語,特別是成語,結構對稱,詞義也相對應,如果書寫錯誤,就可透過對相應字形字義的辨析推斷出來。如近年考過的“ 好高鶩遠”“興高彩烈”“一張一馳”“怨天憂人”“紛至踏來”“櫱根禍種”“插科打渾”“揠旗息鼓”“察顏觀色”“按跡尋蹤”“唇槍舌箭”“日沒途窮”等詞語, 結構上都是並列關係,利用對應位置字的意義相同或相關,詞性相同的特點,就可以看出:“鶩”與“好”對應,當用表“追求”的“騖”;“彩”與“興”對應,當用表“神色”的“採”;“馳”與“張”對應,當用表“鬆開”的“弛”;“怨”與“憂”對應,當用表“怨恨”的“尤”;“踏”與“紛”對應,當用表“多而重複”的“沓”;“櫱”與“禍”對應,當用表“最惡”的“孽”; “科”指古戲曲中角色表演的動作,“渾”表示水汙濁不清, 顯然“渾”與“科”不能對應,當用表“在古戲曲中開玩笑”的“諢”。“揠”與“息”不相應,應為“偃”,放倒旗幟。“顏”與“色”不相對,“色”是臉色,而不是顏色;“顏”應為“言”,即語言。“尋”與“按”同義,應該用“循”。“槍”和“箭”不能配對,“箭”應為“劍”。“沒”與“窮”不相對,“窮”是走投無路,應該用“暮”與之相應。

    對於不解詞語來源而寫錯的字,我們可以採用聯想來源的方式推斷。如近兩年高考中的下述詞語: 默守成規、世外桃園、再接再歷、針貶時弊、名列前矛、黃樑美夢、懸樑刺骨。“ 默守成規”與墨子有關,戰國時的墨翟以善於守城著名,後因稱善守者為墨守;應為“墨”,不能誤作“默”。“世外桃園”與陶淵明有關,他曾寫下聞名的《桃花源記》;應為“源”,不能誤作“園”。“再接再歷”來源於古代鬥雞遊戲中的一個常見行為:為了使自己的鬥雞獲勝,每次接鬥時,都要在磨刀石上磨鬥雞的嘴喙,使它鋒利;應為“礪”,現寫作“厲”,不能誤作“歷”或“勵”。“針貶時弊”與古時中醫治病的石針有關,應為“砭”,不能誤作“貶”。“名列前矛”,古時行軍時走在前面計程車兵皆持茅草,遇到敵人或敵情有變化就舉起茅草作訊號告訴後面的部隊;應為“茅”,不能誤作“矛”。“黃粱美夢”是《枕中記》中的故事:一書生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一覺醒來,一鍋小米飯還沒有煮熟;應為“粱”,不能誤作“梁”。“懸樑刺骨”的“骨”應為“股”,該詞就來源於古代“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

    6、關注異形

    漢語中存在著異形字現象,平時要注意辨清記準。記憶字形,要以國家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教育部整理公佈的為準。例如2005年全國高考乙卷的“班配”,“班配”現在就已規範為“般配”。又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的“金壁輝煌”的“壁”現在規範寫成“碧”,考生不可不察。

    7、語境推字

    對於給定語境辨析錯別字的,我們一定要依託語境的限定、選擇功能來判斷。例如2004年高考遼寧卷“……和自家產的黃橙橙的菠蘿放在一起,裝滿了籃子”一句,分析語境,“黃橙橙”的“橙”字寫錯了,應該為“澄”,因為橙是黃而紅的顏色,而從句意看,句子描述的應該是金黃的顏色,更何況“黃橙橙”搭配上有重複。又如2005年高考江蘇卷“在競選過程中,採取種種不正當手段攏絡人心……”一句,“攏”應為“籠”,因為前面明確地搭配著“採取種種不正當手段”,而“攏”是“手”的動作,與語境“手段”不能搭配。

    主要是學的時候要認真,理解字的含義,寫作業考試的時候注意力要集中。

    根據錯別字的形、聲編一個好玩的故事,或者編一個和孩子自身有關的故事,這樣是記憶方法有趣,孩子們記憶就會深刻,而且儘量讓他自己編,自己編的才最有效,不然總記不得。

    OK嗎?好的話可以多加點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人在明朝的時候就開始用火槍之類的武器,為什麼明朝還在用大刀長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