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磚學士
-
2 # pku小動物
前面八磚學士的回答已經非常詳細了,這裡只是稍微補充一下幾個沒講清楚以及不準確的地方。
首先,《周禮》中並不是沒有記載禮儀內容,而是以官制為主體框架,在具體職司中間提到了會有哪些禮,所以不能說內容與名字不符。但是,《周禮》與《儀禮》不同,只是提到了禮的名稱和簡要的內容,並不像《儀禮》那樣包含具體的儀節。也就是說,我們看了以後只知道有這個禮,並不能知道這個禮舉行的詳情。
其次,今文學者對於《周禮》的懷疑,並不能簡單用一句“今古文之爭”帶過。因為《周禮》所記載的內容,與《尚書》、《儀禮》等其他經書本身就存在比較大的矛盾。《尚書》、《儀禮》也都有今古文之別,所以即使是古文學派內部研究古文《尚書》、《儀禮》的學者,也要面對如何處理與《周禮》之間的矛盾衝突問題,信不信《周禮》仍然是一個問題焦點。只是史籍中沒有留下這部分內容的記載,鄭玄又是一個調和派的學者,好像古文學派就必然能夠接納《周禮》一樣,其實則未必。例如《周禮》所說國都建制,明顯與《尚書》中《召誥》、《洛誥》有別,《夏官·射人》的內容與《儀禮·大射禮》的內容存在一些矛盾。
在這一問題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理解,何休為什麼要說《周禮》是“六國陰謀之書”。如果《周禮》不是周公所作,而且內容與周代禮儀有衝突的話,那麼這部書就只能是晚周禮崩樂壞之後的作品。因為它的內容顯然是一部建國方略,什麼人有可能想要做這樣的一部建國方略呢?當然就是對於天下有野心的人,那麼自然就是戰國時代僭立稱王的這些君主們了。所以這個話並不是沒有什麼根據,平白無故地潑髒水,也不能只用今古文之爭的單線思路來看待。
最後,賈公彥為《周禮》、《儀禮》二書作疏,唐代目錄中記載均為五十卷,到南宋越州八行本合刻經註疏的《周禮疏》,也仍然是五十卷。《周禮疏》後來合併為四十二卷,是南宋末年建陽書坊的書商重新調整了分卷方式以後的產物,唐與兩宋時代大部分時間內,賈公彥《周禮疏》並不存在四十二卷的文字。
-
3 # 林屋公子
《周禮》分為六篇,講的是六個大官的事情。分別是天官冢宰,管內務;地官司徒,管人民;春官宗伯,管禮儀;夏官司馬,管軍事;秋官司寇、管司法;冬官司空,管工程。天子底下設定這六個大官,六個大官下面又分別設定六十個小官,合計三百六十個官員。《周禮》相傳是周公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劉歆偽造,這觀點都偏於極端,其實最可能是戰華人作的,是為統一天下後的政治設計。《周禮》原名《周官》,是劉歆把它改名《周禮》的。
從邏輯思考,我們就知道如此嚴密的分法肯定不合史實,就算是今天,也不可能每個單位下屬部門相等。結合西周金文更可以看出,《周禮》並不是西周禮儀。西周金文中的執政大臣和《周禮》不太一樣,他們分為公、卿兩級。早期公一級別的有太保、太師、太史,卿一級的有司徒、司馬、司工、司寇、太宰、公族;中期以後公一級排除了太保,卿一級排除了司寇。政府分為卿事寮和太史寮兩大機構,太保和太師是卿士寮的首長,太史是太史寮的首長。
所以說,《周禮》並非“周禮”,不過在西周禮儀基礎上,結合各國實際,而更大程度來自作者的設想。秦漢王朝其實都沒有把其付諸實踐,只有一個人嘗試去學習,結果把國家和性命都玩沒了。大家都知道了,這個狂熱的復古分子就是王莽。
感謝閱讀!
回覆列表
都不是。
《周禮》漢代原稱《周官》,又稱《周官經》,西漢末劉歆始稱《周禮》。《周禮》是以官制的職掌聯絡各種制度,目的在於富國強兵,組織民戶,廣徵貢賦,充實府庫,為治理統一的大國提供設計藍圖。所以,不能用今天的目光來看內容與名字是不是相符,而要注意我們不能顧名思義的時候,它改名的背後發生了什麼。
西漢立“五經”於學官時,本來是沒有《周官》的。而這部書的出現,最初是由河間獻王獲得一部先秦古文寫的《周官》,後來將這部書獻給了漢王朝。
王莽時,劉歆把它立於學官。所以王莽失敗了,書的地位也就下降了。此時,劉歆的學生杜子春儲存該書,併為之作注,後傳給鄭興、鄭眾、賈逵等。鄭興等曾作《周官解詁》。馬融又給它作了傳。傳到了經學大師鄭玄手上,他就集大成,寫成了《周官禮注》,和他的另外兩部書《禮經鄭氏學》(即今文《儀禮》)、《禮記注》(即《小戴禮記》兼有今古文)合稱“三禮”,列為儒家經典。三禮,也就是這麼來的。
鄭玄(127年8月29日—200年)
不過,今古文之爭就越發激烈,今文家非常反對,臨孝存以為《周官》為“末世瀆亂不驗之書”(大家都知道王莽是個怎樣的穿越狂),公羊家何休更是認為,該書是“六國陰謀之書”。不過,鄭玄站出來據理力爭,以為該書“乃周公致太平之跡”,作《答臨孝存〈周禮〉難》。因鄭玄作的注體大思精非常完備,取得了人們的認同,於是《周禮》遂被認為是周公的著作,之後大行於世。到了唐代,賈公彥撰寫了《周禮義疏》四十二卷,至宋時與鄭玄的注合刻,就是今天“十三經注疏”裡面的《周禮註疏》。後來,清代大儒孫詒讓作《周禮正義》徵引繁富,寄託了自己的治理思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復旦教授汪少華在前人(王文錦、陳玉霞伉儷)的基礎上點校整理的《周禮正義》,是目前最理想的讀本。
最後回到改名的問題。徐復觀認為, “周禮”一詞的本來意義,系概指周公之製作而言。但“周公制周禮”已成為極流行的觀念,所以將《周官》改名為《周禮》,即暗示了由王莽“發得”的《周禮》是周公所作,適合於王莽以周公一詞所表徵的政治野心。正因為如此,所以東漢儒生因為痛恨王莽,凡言及此書及有關此書的傳注,皆稱《周官》而不稱《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