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716367071354

      楚霸王自刎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浪花淘盡英雄,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史記》,一部曠古絕今的中國古典典籍,一部記載英雄傳奇人生的史詩,讓無數學者在感受中華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時,也榮幸見識到了古代英雄們的風采!   在21世紀的今天,在各種學科欣欣向榮、各種學術遍地開花的時代,《史記》始終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莘莘學子。筆者在閒暇的時刻也有幸拜讀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一篇,讀完之後,心中無限感嘆。嘆的是“烏江自刎、霸王別姬”的一代英雄項羽悲慘的結局,嘆的是太史公精彩絕妙的文筆。   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   《史記》是中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二、無冕之王,悲情英雄——《項羽本紀》   《項羽本紀》是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記錄了大澤鄉陳勝吳廣起義中湧現的一位英雄人物項羽的傳記。   筆者讀了《項羽本紀》後,總結了一下此篇文章的內容和藝術特點,主要有幾點:   第一,《項羽本紀》就是透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鉅製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第二,《項羽本紀》以描繪項羽這一人物的形象、刻劃這一人物的性格為主,同時也生動地敘寫了戰爭。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人,在寫人的過程中寫戰爭,二者相得益彰。戰爭因人物而生動、壯觀,人物因戰爭而更顯生動、奇偉。   第三,《項羽本紀》在刻劃人物性格方面,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司馬遷在此文中先進行粗線條的勾勒,有意地誇張了整體之後抓住了幾個點睛處,工筆細描,刻意求精。鴻門宴場面的極力鋪排,垓下之圍悲劇氣氛的縱筆渲染,烏江自刎時神態的精雕細刻,都寫得活靈活現,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與神、言與情融合一體。   第四,《項羽本紀》生動地刻畫了一位無冕之王、悲情英雄的形象。我們都知道,本紀是紀傳體史書中描寫帝王的傳記,而項羽是落敗英雄,非成功帝王,但太史公依然把他列入帝王傳記中,並頗費筆墨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悲情英雄形象,顯然項羽在太史公的心目中儼然已是一個無冕之王。雖然落敗,但其英雄形象足以成就一代帝王。   三、烏江自刎,霸王別姬——我的感想   在簡單介紹了《史記》和粗略總結了《項羽本紀》之後,筆者將自己的主要感想安排在第三板塊,並將自己的感想總結為“烏江自刎,霸王別姬”八個大字。這八個大字實則傾注了筆者對項羽的敬佩之情,也是對項羽性格的最好概括。烏江自刎,凸顯了項羽的“霸”;霸王別姬,彰顯了項羽的“情”。讀完《項羽本紀》,筆者將自己的感想總結如下:   第一,用兩種眼光來讀《項羽本紀》。筆者認為,閱讀《項羽本紀》須用兩種眼光來閱讀。一種是史學家的眼光,一種是傳奇家的眼光。用史學家的眼光來閱讀,須知道通篇文章只為寫霸王一人,虞姬只是用來襯托霸王英雄末路的淒涼罷了;用傳奇家的眼光來閱讀,須知道通篇只為寫虞姬一人,霸王的興衰只是為了襯托虞姬風華絕代之驚豔罷了。無論是史學家的眼光,還是傳奇家的眼光,其實都源於同一雙眼,也就是從歷史和命運兩個不同角度來看待罷了。不同的角度看待,也會有不同的體會。   第二,須辨明《項羽本紀》“拱雲託月”和“孤星伴月”的藝術手法。在讀《項羽本紀》的時候,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項羽本紀》是採用了“拱雲託月”和“孤星伴月”的藝術手法。對於虞姬來說,寫霸王其實是採用了“拱雲託月”的筆法,儘管描寫虞姬只是寥寥數筆,但是卻因為霸王的雲彩瑰奇而使虞姬的形象纖麗如月;對於霸王來說,寫虞姬其實是採用了“孤星伴月”的筆法,所以儘管虞姬的描寫不多,但卻因為虞姬麗如孤星,使霸王的形象更瀟灑如月。   第三,“力”和“情”貫穿《項羽本紀》通篇。讀了《項羽本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通篇著重一個“力”字和一個“情”字。項羽唯力是用,也唯情是舉。“力”字是文章體現最明顯的,主要體現在霸王的霸氣和戰爭場面上。而“情”字在文中也多處可見,東歸是思鄉之情,別姬是性愛之情,惜騅是戰場之情,鴻門宴是婦人之情,烏江渡是天倫之情。   第四,《項羽本紀》傾注了太史公對項羽的敬重之情。筆者認為《項羽本紀》雖然包含了太史公的批判之情,但更多體現的是他對項羽的同情和敬重之情。原因有三:其一,太史公以其獨特的筆法刻畫了本不應在本紀中記載卻又不忍不在其中記載的悲劇人物的形象,足以反映項羽在太史公心目中的份量;其二,太史公筆墨濃重地描畫了許多精彩場面,“霸王別姬”的悲歌慷慨,“東城快戰”的勇猛善戰,“烏江自刎”的惋惜辭世,一個個精彩的細節都將項羽的高大形象展露出來,而在作戰中的各種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亦是使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讓人折服,足以表達太史公的惜才之情;其三,太史公敘譯結合、多角度個性描寫也是為文章增色不少,也使項羽這個人物更加具有立體感,足以體現太史公的用心良苦。   第五,讀《項羽本紀》須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項羽。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我們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人們對於項羽這樣一個英雄人物褒貶不一,眾說紛紜,筆者認為看待項羽也須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一分為二方能更全面評價一個人。筆者眼中的項羽是怎樣的一個人?總結了一下,筆者認為項羽是一個以“霸”與“情”為一體的悲美英雄。“烏江自刎、霸王別姬”的畫面是對其性格刻畫的最好體現。他的“霸”主要體現在戰場上。兩軍對戰,拼死一搏,“所當者破,所擊著服,未嘗敗北”這十二個字是在項羽本紀裡,項羽對自己的評價,足以見項羽的霸氣,而“烏江自刎”更是將項羽的一往直前,視死如歸的霸氣推到了至高點。他的“情”主要體現在對虞姬的深情之上。兵敗垓下,四面楚歌,霸王醉放心不下的就是心愛的虞姬,“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別姬的故事,無不體現到項羽柔情的一面,也很好的詮釋了霸王即愛江山也愛美人的男兒氣概。此外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心,同甘共苦的精神,項羽的果斷,細膩,勇猛的性格也使人折服。當然人無完人,項羽也有他自身的缺點,他的鼠目寸光,殘暴不仁,妄自菲薄,最終使他走上了末路,終於無奈別了虞姬,在烏江自刎,可嘆一代英雄就此沉睡烏江,任其血液注入滾滾烏江。   烏江自刎,霸王別姬!當我們在為項羽淒涼的英雄末路感到同情的同時,也不禁責問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劉邦,而不是霸王。但我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裡多麼洶湧,多麼絢爛,我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抑或是毛澤東之類“不可沽名學霸王”的批判?這些我們無從知道。我們只是歷史長河的一個過客,只要我們謙虛謹慎、踏實做人、以史為鑑,這便足夠了!   加油 希望這是好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英雄能上路吊打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