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後向世界各地擴散並形成不同地域特色的高粱品種,廣泛傳播於印度等地,後由印度傳入中國。高粱傳入中國的時間和路線不明,傳入後經長期栽培馴化,逐漸形成植物學形態和農藝性狀都不同於非洲高粱的中國種群。中國高粱又名蜀秫、蘆粟、蘆、巴禾、荻粱、茭子、木稷等,因為有冠以“巴”、“蜀”地名的叫法,故西南巴蜀地區被認為可能是最早種植高粱的地方。 有學者根據考古發現推測,高粱在中國的栽培可以上推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甚至根據考古資料和先秦兩漢文獻,認為中國有可能是高粱的原產地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品種資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透過雜交實驗得出結論:中國高粱幾乎所有品種與印度高粱的雜交後代結實率都低,有的根本不結實。這說明中國高粱同印度高粱無遺傳進化關係,它們各有自己獨立的祖本。這個實驗從根本上否定了高粱自印度傳入的路線,但並不能說明非洲起源中心原生種同中國各地高粱之間沒有親緣關係。 考古發現所支援的中國高粱種植歷史始自商周。1957年,江蘇新沂三里墩遺址西周文化層發現了燃燒成炭而外形儲存尚好的高粱稈,還發現成堆的高粱葉遺蹟。1980年,陝西長武碾子坡遺址先周文化層中發現了去皮的炭化高粱。1987年,遼寧大連灣大嘴子青銅時代遺址房基F3出土炭化高粱,經鑑定年代為距今3000年左右。1955年,河北石家莊莊村戰國中晚期遺址底部發現有雞蛋殼和炭化高粱各兩堆。上述發現反映出向漢代高粱種植過渡的跡象。 兩漢時期的高粱遺存也有發現。1955年,遼陽北郊三道壕西漢村落一號居址出土一小堆高粱。1975年,陝西咸陽馬泉西漢晚期磚室墓墓道中出土了十一件裝滿糧食的陶甕,其中兩件裝有高粱。洛陽燒溝漢墓陶倉上有“粱萬石”的銘記,該倉內盛裝的糧食經鑑定確認就是如今的高粱。高粱在漢代的生產形勢可以想象。
傳統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後向世界各地擴散並形成不同地域特色的高粱品種,廣泛傳播於印度等地,後由印度傳入中國。高粱傳入中國的時間和路線不明,傳入後經長期栽培馴化,逐漸形成植物學形態和農藝性狀都不同於非洲高粱的中國種群。中國高粱又名蜀秫、蘆粟、蘆、巴禾、荻粱、茭子、木稷等,因為有冠以“巴”、“蜀”地名的叫法,故西南巴蜀地區被認為可能是最早種植高粱的地方。 有學者根據考古發現推測,高粱在中國的栽培可以上推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甚至根據考古資料和先秦兩漢文獻,認為中國有可能是高粱的原產地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品種資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透過雜交實驗得出結論:中國高粱幾乎所有品種與印度高粱的雜交後代結實率都低,有的根本不結實。這說明中國高粱同印度高粱無遺傳進化關係,它們各有自己獨立的祖本。這個實驗從根本上否定了高粱自印度傳入的路線,但並不能說明非洲起源中心原生種同中國各地高粱之間沒有親緣關係。 考古發現所支援的中國高粱種植歷史始自商周。1957年,江蘇新沂三里墩遺址西周文化層發現了燃燒成炭而外形儲存尚好的高粱稈,還發現成堆的高粱葉遺蹟。1980年,陝西長武碾子坡遺址先周文化層中發現了去皮的炭化高粱。1987年,遼寧大連灣大嘴子青銅時代遺址房基F3出土炭化高粱,經鑑定年代為距今3000年左右。1955年,河北石家莊莊村戰國中晚期遺址底部發現有雞蛋殼和炭化高粱各兩堆。上述發現反映出向漢代高粱種植過渡的跡象。 兩漢時期的高粱遺存也有發現。1955年,遼陽北郊三道壕西漢村落一號居址出土一小堆高粱。1975年,陝西咸陽馬泉西漢晚期磚室墓墓道中出土了十一件裝滿糧食的陶甕,其中兩件裝有高粱。洛陽燒溝漢墓陶倉上有“粱萬石”的銘記,該倉內盛裝的糧食經鑑定確認就是如今的高粱。高粱在漢代的生產形勢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