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很早以前,在河陽城東,也就是現在張家港港口鎮附近,靠三丈浦的虞家浜旁邊,住著一家姓虞的人家,丈夫早死了,只剩下寡母孤女三口人,大女兒叫美姬,小女兒叫美人。老母親會用菊花釀酒,她釀的酒特別清香、醇甜,喝過的人都讚不絕口,她一家就靠釀酒賣酒度日子。
兩姐妹成年後,都出落得十分漂亮,又喜愛琴棋書畫,只是兩人的性格卻大不一樣,美姬性格溫柔,生來一副好喉嚨,唱歌唱得比黃鶯還好聽;美人呢,性格剛烈,喜歡舞刀弄槍,她受過異人的傳授,練會百步穿楊的柳葉飛刀,百發百中。
古代一個女子,為啥獨獨去練武功呢?說起來有段原因。原來,這姐妹倆的父親是周朝仲雍的後代,世代封居吳下河陽,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派秦將王翦佔領三吳,她們的父親就是被王翦殺死的。美人生性剛烈,她苦心練柳葉飛刀,是為了報殺父之仇。
這一年春天,秦始皇南巡,打算到會稽山去晉謁禹陵,美人打聽到秦始皇已到了古丹陽,不久就要經過河陽驛道,便準備行刺秦始皇。這一天,虞美人瞞著母親和阿姐,一個人悄悄來到了驛道旁邊的竹林裡,等候秦始皇,等呀等呀,等了兩天兩夜,也沒有看到秦始皇的車隊的影子。到了第三天,天剛亮,就聽見驛道上“踏踏踏”的馬蹄聲由遠而近傳來,睜眼一看,只見一大群武士騎著高頭大馬,個個手執長鞭,一路奔來,看見行人就是一鞭子,嘴裡還吆喝著:“快退!快退!沿路十丈之內,不準閒人停留!”原來是替秦始皇淨道的。虞美人一聽,心想壞了,十丈開外,就是飛刀射中了,還有啥力道,秦始皇也死不掉,得趕緊另想別法。她馬上騎馬從小路朝前趕,奔了十幾裡,看見驛道旁邊有棵大白果樹,長得又高又大。好,這棵樹樹葉很密、正好藏身,離驛道又近,飛刀一出手,秦始皇必死無疑。主意一定,她把馬扣到遠處,回來再飛身上樹,藏在樹椏杈上。
不多久,秦始皇的車隊就來,從高處望去,只見旗幟如林,前頭是一排排騎著高頭大馬的騎兵和衛隊,中間有三乘六匹馬拉的馬車,馬車上都罩著幔帳,弄不清哪一乘是秦始皇乘的。虞美人正在為難,巧哩!只見中間一乘馬車上,有個人撩開幔帳向外張望,從這人的穿著看。很像皇帝。虞美人想,機不可失,立刻大喊一聲:“還我父親!”連發三刀,白光閃過,只聽車裡“啊”的一聲,車隊頓時大亂四處響起了“捉刺客”的喊聲,虞美人乘亂就逃走了。
虞美人總以為秦始皇已經死了,父仇也算報了。那曉得,過了一陣,又聽到秦始皇在會稽山祭禹陵的訊息,才知道自己刺殺的是一個假秦始皇。母女三個怕秦始皇派人來搜查,就流落到泗沭一帶去避難。在那裡認識了也喜歡舞槍弄棒的好漢項羽,母女三人回到吳下後,不久項羽又避難到吳下,兩家都與秦始皇有仇,項羽喜歡聽美姬操琴,就娶美姬為妻子。後來,項羽殺了吳郡太守殷通,在河陽山喚英臺起兵造反,美姬也跟著胡軍北上,虞美人和母親仍舊留在吳下。
項羽和虞美姬中了韓信十面埋伏之計,雙雙死在烏江,劉邦建立了漢朝。虞美人母女發誓不吃漢糧,不多久就死了。族人把她們葬在河陽南面的三丈浦旁邊。說也奇怪,過了一年,墳上就長出了兩枝菊花,一枝開的花是金黃色,一枝開的花是血紅色。傳說,早先的菊花,一過霜降,花瓣也會一片片落下來的。可是這兩枝菊花就是過了霜降,它們還傲霜挺立,不落花瓣。從此以後,菊花就不再落英了。
後來,後人為紀念虞家姐妹,就把這裡稱為美姬墩;把虞美人飛刀刺秦皇的地方稱為大義。
有關菊花的傳說故事 篇【2】
在古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野史別傳中,不僅有許多吟詠菊花的詩句,也有膾炙人口的傳說和故事。
晉代詩人陶淵明曾以酷愛菊花聞名,他的“秋菊有佳色”、“芳菊開林耀”成為千古傳頌的佳句,後人尊稱他為九月菊花之神。
明朝嘉靖皇帝當朝理政期間,宮廷中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寵姬“菊夫人”,號“菊部頭”,後來因得不到寵幸,便稱病回內宮靜養。太監陳源用重金將她聘去,以供自己耳目之娛。有一天,嘉靖皇帝即興要看歌舞表演,有人上奏道:“非菊夫人不可。”於是菊夫人又被請進宮內,一曲歌舞昇平之後,菊夫人再一次得到了皇帝的寵幸,陳源對此無比傷感。後來,有人寫了一首《菊花新》的曲子獻給陳源,陳源聽後非常高興,並以田宅錦帛相贈。
明末名儒陸平泉初入仕途時,與同僚去見宰相嚴嵩,眾官員爭先恐後向前獻媚。陸平泉見庭中陳列著許多盆菊花,便冷冷地說道:“諸君且從容一些,不要擠壞了陶淵明!”語中含有諷刺且十分雋妙,爭寵者聽後都面有愧色。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描寫一篇關於菊花的故事。有一個叫馬子才的人,性好菊,不辭千里之遙來南京尋求異種,路上結交了一位對菊花很內行的陶姓少年……後來,馬子才娶了陶姓少年的姐姐為妻。有一天,陶喝多了酒,醉臥在地,變成了一棵大菊花,第二天才恢復人形,不久,陶第二次酩酊大醉,又變成了菊花,可這一次再也沒有變回來……姐姐痛哭了一場,把它的根莖掐回來栽培,待到秋天開出了粉紅色的花朵,還帶有濃濃的酒香。後來人們將這種菊花冠以“醉菊”的美稱。
早很早以前,在河陽城東,也就是現在張家港港口鎮附近,靠三丈浦的虞家浜旁邊,住著一家姓虞的人家,丈夫早死了,只剩下寡母孤女三口人,大女兒叫美姬,小女兒叫美人。老母親會用菊花釀酒,她釀的酒特別清香、醇甜,喝過的人都讚不絕口,她一家就靠釀酒賣酒度日子。
兩姐妹成年後,都出落得十分漂亮,又喜愛琴棋書畫,只是兩人的性格卻大不一樣,美姬性格溫柔,生來一副好喉嚨,唱歌唱得比黃鶯還好聽;美人呢,性格剛烈,喜歡舞刀弄槍,她受過異人的傳授,練會百步穿楊的柳葉飛刀,百發百中。
古代一個女子,為啥獨獨去練武功呢?說起來有段原因。原來,這姐妹倆的父親是周朝仲雍的後代,世代封居吳下河陽,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派秦將王翦佔領三吳,她們的父親就是被王翦殺死的。美人生性剛烈,她苦心練柳葉飛刀,是為了報殺父之仇。
這一年春天,秦始皇南巡,打算到會稽山去晉謁禹陵,美人打聽到秦始皇已到了古丹陽,不久就要經過河陽驛道,便準備行刺秦始皇。這一天,虞美人瞞著母親和阿姐,一個人悄悄來到了驛道旁邊的竹林裡,等候秦始皇,等呀等呀,等了兩天兩夜,也沒有看到秦始皇的車隊的影子。到了第三天,天剛亮,就聽見驛道上“踏踏踏”的馬蹄聲由遠而近傳來,睜眼一看,只見一大群武士騎著高頭大馬,個個手執長鞭,一路奔來,看見行人就是一鞭子,嘴裡還吆喝著:“快退!快退!沿路十丈之內,不準閒人停留!”原來是替秦始皇淨道的。虞美人一聽,心想壞了,十丈開外,就是飛刀射中了,還有啥力道,秦始皇也死不掉,得趕緊另想別法。她馬上騎馬從小路朝前趕,奔了十幾裡,看見驛道旁邊有棵大白果樹,長得又高又大。好,這棵樹樹葉很密、正好藏身,離驛道又近,飛刀一出手,秦始皇必死無疑。主意一定,她把馬扣到遠處,回來再飛身上樹,藏在樹椏杈上。
不多久,秦始皇的車隊就來,從高處望去,只見旗幟如林,前頭是一排排騎著高頭大馬的騎兵和衛隊,中間有三乘六匹馬拉的馬車,馬車上都罩著幔帳,弄不清哪一乘是秦始皇乘的。虞美人正在為難,巧哩!只見中間一乘馬車上,有個人撩開幔帳向外張望,從這人的穿著看。很像皇帝。虞美人想,機不可失,立刻大喊一聲:“還我父親!”連發三刀,白光閃過,只聽車裡“啊”的一聲,車隊頓時大亂四處響起了“捉刺客”的喊聲,虞美人乘亂就逃走了。
虞美人總以為秦始皇已經死了,父仇也算報了。那曉得,過了一陣,又聽到秦始皇在會稽山祭禹陵的訊息,才知道自己刺殺的是一個假秦始皇。母女三個怕秦始皇派人來搜查,就流落到泗沭一帶去避難。在那裡認識了也喜歡舞槍弄棒的好漢項羽,母女三人回到吳下後,不久項羽又避難到吳下,兩家都與秦始皇有仇,項羽喜歡聽美姬操琴,就娶美姬為妻子。後來,項羽殺了吳郡太守殷通,在河陽山喚英臺起兵造反,美姬也跟著胡軍北上,虞美人和母親仍舊留在吳下。
項羽和虞美姬中了韓信十面埋伏之計,雙雙死在烏江,劉邦建立了漢朝。虞美人母女發誓不吃漢糧,不多久就死了。族人把她們葬在河陽南面的三丈浦旁邊。說也奇怪,過了一年,墳上就長出了兩枝菊花,一枝開的花是金黃色,一枝開的花是血紅色。傳說,早先的菊花,一過霜降,花瓣也會一片片落下來的。可是這兩枝菊花就是過了霜降,它們還傲霜挺立,不落花瓣。從此以後,菊花就不再落英了。
後來,後人為紀念虞家姐妹,就把這裡稱為美姬墩;把虞美人飛刀刺秦皇的地方稱為大義。
有關菊花的傳說故事 篇【2】
在古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野史別傳中,不僅有許多吟詠菊花的詩句,也有膾炙人口的傳說和故事。
晉代詩人陶淵明曾以酷愛菊花聞名,他的“秋菊有佳色”、“芳菊開林耀”成為千古傳頌的佳句,後人尊稱他為九月菊花之神。
明朝嘉靖皇帝當朝理政期間,宮廷中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寵姬“菊夫人”,號“菊部頭”,後來因得不到寵幸,便稱病回內宮靜養。太監陳源用重金將她聘去,以供自己耳目之娛。有一天,嘉靖皇帝即興要看歌舞表演,有人上奏道:“非菊夫人不可。”於是菊夫人又被請進宮內,一曲歌舞昇平之後,菊夫人再一次得到了皇帝的寵幸,陳源對此無比傷感。後來,有人寫了一首《菊花新》的曲子獻給陳源,陳源聽後非常高興,並以田宅錦帛相贈。
明末名儒陸平泉初入仕途時,與同僚去見宰相嚴嵩,眾官員爭先恐後向前獻媚。陸平泉見庭中陳列著許多盆菊花,便冷冷地說道:“諸君且從容一些,不要擠壞了陶淵明!”語中含有諷刺且十分雋妙,爭寵者聽後都面有愧色。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描寫一篇關於菊花的故事。有一個叫馬子才的人,性好菊,不辭千里之遙來南京尋求異種,路上結交了一位對菊花很內行的陶姓少年……後來,馬子才娶了陶姓少年的姐姐為妻。有一天,陶喝多了酒,醉臥在地,變成了一棵大菊花,第二天才恢復人形,不久,陶第二次酩酊大醉,又變成了菊花,可這一次再也沒有變回來……姐姐痛哭了一場,把它的根莖掐回來栽培,待到秋天開出了粉紅色的花朵,還帶有濃濃的酒香。後來人們將這種菊花冠以“醉菊”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