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木童說史
-
2 # 深海大鱷
因為白軍事高能,政治低能,而李政治,軍事均高能,白政治低能,在國軍潰退臺灣時期可見一斑,當時李對白說,寧去海外,切莫去臺灣,而白相信蔣在臺灣給他的高官許諾,結果一到臺灣,即被軟禁
-
3 # 蕭武
桂系能在民國政壇保持影響力那麼長時間,最關鍵的因素除了始終將鋼七軍牢牢控制在手裡,不容他人染指之外,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關係始終非常穩定,桂系內部始終非常團結,核心團隊始終保持團結。而這種團結中,最重要的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始終配合得非常好,兩無嫌猜,一唱一隨,聲氣相求。
其實從共事的時間來說,自從抗戰軍興,白崇禧就被國軍統帥部徵召,到國軍統帥部任職去了,之後長期在國軍最高統帥部工作,一直到1947年才離開南京,先到國防部九江指揮所,再到武漢華中剿總,離開了國軍統帥部。而李宗仁和白崇禧兩人共事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是從1923年算起,到1937年,總共只有14年。這期間,北伐時期兩人還有很長時間是分開活動的,並不在一起。
但從國軍內部的聲望來說,在將領中聲望更高的顯然是白崇禧,他素有小諸葛之稱,足智多謀,從北伐開始,就在國軍統帥部工作,抗戰軍興之後,更是長期在國軍統帥部,所以對國軍將領比較熟悉,哪怕是中央軍的嫡系,多數對白崇禧的軍事水平和能力都是服氣的。到淮海戰役之前,討論徐州戰區最高統帥的時候,國軍將領雖然沒有明言,但基本上普遍認為白崇禧是最合適的人選。只是白崇禧認為當時的局面已經無可挽回,所以拒絕就任,直接回了武漢。
而李宗仁自從抗戰初期的徐州會戰之後,基本上就離開了軍隊,總體而言處於賦閒狀態,官高爵顯,但並沒有多少實權。抗戰時期,徐州會戰結束後,先在丹江口,後來又調任天水行營,抗戰結束後調任北平行營,雖然名義上職務很高,但在天水行營時下屬的部隊主要是胡宗南在控制,李宗仁也很識趣,並不插手。在北平行營時,華北戰區是傅作義統帥,李宗仁同樣並不參與軍事指揮。
李宗仁之所以被調離軍事工作崗位,並不是因為徐州會戰的最終失敗,而是他在徐州會戰中表現出了超乎國軍其他高階將領的能力。首先是他能開誠佈公,不排斥地方雜牌軍,只要撥歸他指揮的部隊,都能為我所用,而且出工出力。比如臺兒莊戰役中,川軍和西北軍表現相當出色,這是離不開李宗仁對地方雜牌軍的信任的。其次則是在徐州會戰期間,參戰部隊近百萬,在李宗仁的排程下,沒有出現大面積的潰敗,撤退時也相當有組織,未出現嚴重的傷亡。這種能力都是國軍其他高階將領不具備的。
但也正是他的這兩個能力讓他成了一個危險的人物。因為他的這種能力意味著,他有能力把本來相互沒有多少關係的地方雜牌軍統合在一起,併發揮出超常的戰鬥力,而國軍最高統帥部當時的既定方針就是要逐步消滅地方雜牌軍,所以李宗仁的這種能力就讓他隱隱成了這些本來已經群龍無首的雜牌軍的潛在領袖。尤其是東北軍、西北軍以及劉湘死後的川軍,都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如果李宗仁繼續指揮下去,就可能將這些部隊打造成一支有能力與中央軍抗衡的勢力。
所以,後來李宗仁和白崇禧兩個人在國軍中的狀態就逐漸形成了一個規律,一個在中央,另一個必然要被外放。抗戰時期白崇禧在中央,李宗仁就長期在外,到1947年李宗仁當選副總統之後,必定要到中央,白崇禧才又爭取到了外放的機會。而在抗戰時期,白崇禧在中央,李宗仁在地方擔任閒職,桂系核心資本第七軍則始終控制在他們信任的將領手中,從未放鬆過。也是因此,在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之後,華中戰局吃緊,而華中國軍以第七軍為主力,所以白崇禧才能被放到華中去指揮。
白崇禧的好處也就在於,他始終知道自己的長項在於軍事,搞政治非其所長,所以始終無意取代李宗仁的地位,反而始終盡心竭力的輔佐李宗仁。淮海戰役前,白崇禧拒絕出任國軍總指揮,原因就在於他認定國軍必敗,如果他去指揮,那麼戰敗之後就要他來背黑鍋。而在戰役的關鍵階段,他先扣留了黃維兵團的一個軍,後來又堅決阻止宋希濂兵團東進救援杜聿明集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認為現在只要讓黃埔系將領率領的中央軍都被解放軍消滅,桂系一直夢想的組織各地方軍閥聯合政府的機會就來了。
也正是在淮海戰役最膠著的這段時間,國軍高層內鬥愈演愈烈,終於在1949年元旦的時候,李宗仁從副總統備胎轉正,成了代總統。而在此之前,李宗仁在北京時期與司徒雷登的交往起了關鍵作用,讓美國同意李宗仁上位來主持和談,白崇禧則在華中挑唆河南等當時已經被解放的地區的參議員聯名通電,支援李宗仁上位,進行和談。而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缺失,都不可能實現最後換將的目的。當然,如果沒有李宗仁在國軍其他地方實力派中的名聲,這個目標同樣不可能實現。
此外,桂系始終能夠保持團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桂系雖然實力比較強,但整體而言,勢力始終比較小,既得利益也沒多少。勢力最大的時候,也就是北伐結束時,幾乎沿平漢路的湖北、河南、河北到平津一帶,都在桂系控制之下,但當時的桂系因為大量招降納叛,接收了大量原屬北洋系的軍隊和將領,所以凝聚力實際上是下降的。而這種旋起旋滅的膨脹,很快就萎縮了,即使在抗戰時期比較核心的第七軍和四十六軍中,四十六軍的地位也在第七軍之下。所以,桂系內部始終有一個共識,就是團體的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只有先實現個人利益,才能保住個人利益。白崇禧在桂系內部也經常強調這一點。
-
4 # 阿呆有點呆
1949年7月,廣西鎮南關保安隊受到解放軍與越盟武裝攻擊,敗部進入越南,為留越國軍之始。保安隊入越後隨即被解除武裝,集中於諒山中華會館。
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白崇禧指示各部:“為確保反攻基地,各部隊應力求避戰,儲存實力,輕裝分散,機動遊擊,各自選擇適當地點,以安全為第一。”
富臺部隊其實是之後起的稱呼,取富國島與臺灣各一字,事實上無此編制。入越初期有六大部隊:第一兵團殘部、華中戰區國軍殘部、白崇禧指揮的廣西民團、貴州部隊、廿六軍殘部與第十七兵團殘部,另含軍眷、流亡學生等,人數為32457人,1953年經多方交涉後,抵達臺灣人數為30087人,當中有約1500人留在越、柬各地,沒有跟隨國軍來臺,成為僑民。
11月15日解放軍陷貴陽,21日破黃傑的第一兵團71軍於桂北,22日國軍放棄桂林,24日解放軍南下佔沙塘,25日國軍柳州、梧州同時失守。
12月1日解放軍由鬱林來襲,破7、48、126軍,12月5日解放軍入南寧,將46、125軍截為數段,解放軍在國軍入越後不再追擊,戰事告一段落。
回覆列表
李宗仁是一個政治家、戰略家 ,白崇禧是一個軍事家,所以在桂系白崇禧更多是輔佐李宗仁的角色。
在李宗仁、白崇禧的齊心協力下,桂系發展成民國時期一直重要的軍事力量,對於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二人在桂系就像三國時期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
沒有李宗仁桂系就無法在廣西立足,沒有白崇禧就沒有桂系強悍的戰鬥力,李宗仁也就不能在政治上取得更多的話語權,二人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而白崇禧只能做“千年老二”是由三個方面原因決定的。
一、桂系是由李宗仁一手打造起來的,李宗仁不光掌握了桂系的指揮權,還掌握廣西的行政權,而且廣西在他的治理下,還一度成為全國的模範省。在這點上毛主席還曾誇過:“我看李宗仁是個有本事的人。” 李宗仁在桂系和在廣西是有很高威望的,這點是白崇禧無法撼動的。
二、李宗仁是一個有戰略遠見的人。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李宗仁就發表了《焦土抗戰論》,指出 “作有計劃的、節節抵抗的長期消耗戰……到敵人被誘深入中國廣大無邊原野時,我即實行堅壁清野,發動敵後區域游擊戰”。
後來也正是在國軍正面抗戰、共軍開展敵後游擊戰的情況下,中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實戰方面,李宗仁曾指揮過“徐海戰役”,並取得了“臺兒莊大捷”,重創了日軍。雖然白崇禧也非常有軍事才華,但他在戰略戰術方面是不如李宗仁的。
三、李宗仁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政治家,每次在歷史的重要關口他都能做出重要選擇。在北伐時期,他率領桂系響應孫中山的號召,積極參加北伐,並在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白崇禧跑到臺灣不能清楚的預判形勢,積極策劃反攻大陸,最後落得個死因不明的下場。
總之,不可否認白崇禧是個優秀的軍事人才,連毛主席、林彪都誇過白崇禧是“國軍將領第一人”,但由於政治、戰略、威望方面的劣勢,所以他在桂系只能屈居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