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3419716627

    擔夫爭道,這四個字已經很形象了,狹路相逢擔夫必然參差摩挲才能透過,其實就是說在佈局章法上要相互有參差,形成一個整體的相容,但我認為這個爭字用得不好,我覺得用茂木合蔭比較好,就是兩株枝葉茂盛的大樹枝葉相互參差到一起形成了樹蔭,和諧自然才是標準,不能顯亂,不能孤立也不能相互搶勢。

  • 2 # 頗好筆翰

    擔夫爭道是書法典故。典出唐代李肇《國史補》,意謂狹路相遇,勢在必爭。妙在主次揖讓之間,能違而不犯。張旭自言嘗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爭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得法。從而領悟到草書的結構布白,草書符號和線條組合等等,都應該做到,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讓有法。

    草書筆法豐富,構字奇特而又必在規矩之內。布白上疏處可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草書的創作,處處不主故常,變化多端。字與字之間有爭有讓,有時分不出字來,那就是符號組、線條組之間的相爭相讓。這些爭讓,宛如公主同擔夫爭道一般。張旭也是從他所看到的擔夫爭道形象中悟出草書創作秘訣的。

  • 3 # 醉墨齋48915840

    “擔夫爭道” 之意,應不是“爭道”, 而是“讓道”。張旭見擔夫爭路,而從中悟出“得筆法之意。”筆法中有個很重要的用筆原則,那就是“避讓”,當在狹窄的道路上倆擔著東西的擔夫相遇時,絕不會相互不讓而爭著先過去,爭者,必不相讓,路既狹窄,誰也過不去,擔夫只有把肩上的扁擔順成前後一直線,讓出道路的另一邊,然後雙方緊緊靠邊相讓而過。這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的:“違而不犯”, 而不是相互違犯,于右任在《標準草書千字文》中強調要“忌觸” 即忌末筆不要穿中豎而過;“忌交”, 即忌末筆切中豎而過。“觸”與“交” 都是“犯” 了“爭” 的毛病,必然影響字的造型美觀。只有互相“避而讓”, 才能和諧相處。

  • 4 # urna風之度0

    擔夫爭道,其實就是力的進與退,勢的迎與讓,形的收與放。

    當寫“一筆書”時,筆勢連綿,肆意汪洋,前面放縱,後面必收之、容之、避之、包之,從而使二者拼為一體、融為一體。如前面收斂,則後面放之、進之,不至於使上下前後形成一個一個不互搭的拼字(斷氣、斷意)。

    這樣,在筆畫之間、部首之間、上下字之間、兩列字之間,形成一個動態的、呼應的、粘連的、穿插的、不確定性的空間佈局,而使書法線條的流動:不斷氣,不打架,不破字,不雷同。

    其實就是游擊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 5 # 長青硬筆書法課堂

    古人就是有才呀!”擔夫爭道”太形象了。

    就章法而言,他主要是說了中國漢字在書法創作當中的避讓,離合。

    對於楷書作品而言,豎成行,橫成列,講求整齊劃一,是一種規矩美。

    對於行書作品,大多是豎成行的,而且書寫較為自由,字隨形而變,可大可小,可扁可長,且每行字的數目不一,創作中追求的是一種整齊自然有變化。

    在書寫中由於是豎成行的,這就有兩種不同的表現方法,有的書家以中心取直,即每字的中心線都要落在中心線上,有的書家已錯落取直,在一行中,有的字向左取直,而有的字是向右取勢,錯錯落落,不直而直!形似天馬行空,其實中規中距。這就是中國書法的變化之美。

    草書作品創作中則最能體顯出”擔夫爭道”的智慧,其中的避讓,穿插,布白,”疏可跑馬,密不插針”,合諧統一,自然貫氣。就是這個道理。

    草書作品中一般多是,豎成行,橫無列。字形更是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的甚至長者是短者的五六倍,或引帶或直連,或筆斷意連,相映成趣!從橫勢上看,左右相避,自然容與,縱橫得法。不正是形象的描繪了”擔夫爭道”的過程嗎?

    ”擔夫爭道”更是充分表達了中國智慧:捨得,共榮,包容,利他,達己!大中國就是用這種智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 6 # 興平南郊竇文海

    謝謝邀請:通俗說來,簡而言之,呵呵,就是草書章法中行與行之間既相互避讓又相互交疊的現象。細觀區域性是相互禮讓的,互不侵犯。但整體看來,在兩行交界部分,又是你爭我奪的。將紙攤平,從兩行字的底部向上看去,如果畫一條中界線(或帶),將兩行字的主體部分隔開,兩行字都有部分字區域性是“越界的”

  • 7 # 以簡馭繁大道至簡

    擔夫爭道,呵呵,想象下:兩個挑夫在狹窄的道上相遇,他們怎麼做呢?只能是調整下扁擔的方向交錯而過,而不碰撞。在書法上的含義就是筆畫線條“避免扭打糾纏”,意思很簡單。

    就說這些了

  • 8 # 呂永亮

    現代年輕人可能沒有見過繁華鬧市中‘’擔夫爭道‘’的場景,每年春運發生的‘’摩托車大軍‘’返鄉場景應該知道吧。(為了趕時間送貨,在大都市裡穿街走巷的外賣小哥性質差不多)

    這些人員在行走途中,首要是保證安全,不能與人相撞,危險性也比以前的擔夫更高了。

    行駛途中受路況影響會發生,速度的快慢變化(節奏),合理的避讓(舒密)等現象……但是,保持前行並順利到達目的地才是根本(書寫性)。

    張旭就是把“擔夫爭道”現象應用在自己的書寫之中了。(矛盾中的章法與取勢之道)

    行草書不僅對文人墨客,就是對普通人來講,確實是最適合情感發洩的字型。

  • 9 # 東野牧者聊書法

    所謂擔夫爭道,首先我們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在一根獨木橋上,一來一往有兩個挑擔的人,這兩個人互不相讓要走向對方的方向,這個時候就需要互相避讓,而不能只有一個人避讓。

    無論是在草書還是在其他的字型裡面,章法上都有這種必然的關係,線條與線條產生的空隙必定會讓其他的線條穿插進來,而線條與線條形成的凸起,必然需要一個空間來容納,猶如齒輪的咬合一樣。

    擔夫爭道其實就是互相避讓,陰陽對比,陰陽調和的關係!

    懷素《自敘帖》

    古人對書法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比喻,但是無論怎樣比喻都離不開陰陽關係。

    書法與道家思想結合的非常緊密,如果我們的書法將陰陽的關係處理好,自然近於道。而這種陰陽的調和說的比較玄,形象一些可以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類比,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擔夫爭道、錐劃沙、屋漏痕等等。

    張旭《古詩四帖》

    草書裡面的線條是流動、跳躍的,這種陰陽關係處理起來尤其困難,因為他從單字到整體的佈局章法都是動態的,需要我們在書寫的過程當中隨機應變,無論是避讓穿插,濃淡相宜,還是疏密對比,都要合於陰陽。

    而合於陰陽找一個事例來類比、來比喻的話,“擔夫爭道”顯得再恰當不過。

  • 10 # 狂喜淡墨a

    張旭從中看到了用筆之意,擔夫爭道,悟出用筆的意氣,從而書寫有一種獷性氣勢,由原來草書漫妙,摻雜於非理性的筆意,也乃脫法之窠臼,跳出法囿而率性發揮,這皆出自草字之達情達意之目的,法度是書者皆存之固有的,屬共性,僅存在豐腴是否,而草書個性突出於意氣,即情性,那麼有迥然不同的個性之情狀,才有草書的千變萬態。對於張旭之草聖,之所以草聖,是謂狂放不羈,筆墨池鶩,是謂造次,達到了人與法之掙扎,是否脫韁Mustang,脫法脫俗,尋求法外之法,力究創新,探幽別具他人的一種內心渴望。

    由然忽見擔夫爭道,終於心亮肚明,揮豪之間,情景浮現之氣氛之襯托,油然而生筆端旁通旁騖之飛揚。

    當然也有理解為(筆法之避讓之說)有之,在情性之釋放中,其筆法的避讓法,達及疏密間得當得宜,之效,我的理解而更多的是取其氣勢之效。從張旭人狂字獷而斷之,更符合情理,應該說避讓之筆法,從於性情的跌宕起伏便可有之,筆畫率性,隨心蕩氣,會有疏密有大小有抑揚。

    草之意法,未意有法寫不成草書之情,無法有意寫不出意韻。而草書是有法度有意氣,才備於達情達意達韻之完美。

    此言,揣測而已,個人已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露穀物語》體力恢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