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luesky717

    有錢人的話會修建園林庭院,假山,水池,綠樹成蔭,自然會比較涼快。普通老百姓的話也只能是靠喝涼水,扇扇子避暑了。

  • 2 # 侃侃噹噹

    古人在炎熱的夏季,溫度比較高,可以說是特別難熬的事情,通常來說都是依靠扇子來度過炎熱的時刻,這種是用竹子編織出來的,達官貴人所使用的就是絹帛,然後僕人們站在旁邊扇風,主人坐在椅子上面享受。另外有些人還會在扇子上面弄圖案,凸顯出自身的特色。然後就是用含涼殿解暑,這種就是用水車然後把水弄到屋頂上面,接下來水就會從屋簷上面留下來,這樣就會把熱氣給帶走,解暑效果挺理想的。另外也會利用吃西瓜或者吃冰鎮酸梅湯等進行解暑,還是挺快哉的。

  • 3 # 歷史折戟

    現代的我們到了夏天,有電風扇,有空調。但是在古代沒有電器的夏天,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其實,古人度夏的方式多樣,不僅充滿了智慧,還十分低碳環保且有情趣。我們一起來看下古人的夏日生活吧。

    住“清涼殿”

    看過電視劇《後宮·甄嬛 傳》的觀眾或許仍記得這樣的場 景——炎炎盛夏,僕人在一個大 瓷缸中放入冰塊,再將瓷缸放到 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 間的溫度。 這種用冰塊降溫的方法早在 先秦就已經有了。那時存放冰塊 的地方被稱為“窟室”,即一間 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熱的夏夜, 貴族們便在窟室中通宵達旦飲酒

    作樂,和現代人下班後到冷氣十 足的酒吧喝上兩杯十分類似。 到了漢代,皇宮內設有冬夏

    兩用的“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 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 清涼殿內有多重降溫裝置——以

    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還 有僕人站在一旁對著扇扇子。據 古籍記載,清涼殿內盛夏時仍清 涼無比,如同含霜一般。 唐代,長安城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裡也都紛紛建起“空調房”——“含涼殿”。含涼殿內 設有“扇車”,相當於今天的空 調扇,只不過依靠水能驅動,用水轉動扇葉,再用風扇對著涼水吹就能形成冷氣。據考證,這種 含有機械原理的“空調房”是從 拂菻國 ( 東羅馬帝國 ) 傳來的舶來品。可謂是中國最早的“進口 空調”了。 宋朝時期,“空調房”已經

    考慮到空氣的淨化,在廳堂裡擺 幾百盆鮮花,“鼓以風輪”對著吹,不但涼快,還能起到“清芬滿殿” 的效果。

    食冷飲

    宋代都城汴京,一到農曆六月,街道兩旁就擺滿了冷飲攤。當時著名的冷飲有北宋開封的冰

    店裡紅極一時的“冰雪冷元子”。 該飲品由黃豆和砂糖製成,把黃豆炒熟、去殼,用砂糖或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糰子,最後浸到冰水裡,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涼甜品。南宋時,市集上的冷飲更是琳琅滿目,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 三更時分才打烊。當時的杭州城裡受歡迎的冷飲有“冰雪甘草湯”、“雪泡豆兒水”、“涼水荔枝膏”等,光聽名字就夠嘴饞的了。到了元代,冷飲又有了新突破。據說,元世祖忽必烈最愛喝牛奶,考慮到牛奶在夏季不易儲存,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塊以延長牛奶的儲存時間。忽必烈很快發現,這樣的“奶冰”口感很好,於是又加入了蜜餞和果醬,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明清時期,冰鎮飲食已遍佈尋常巷陌,盛夏時節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有的還加入了楊梅、桃子,俗稱“冰楊梅”“冰桃子”。在民間,還盛行伏日飲蓮子湯,據說能養神益脾。

    穿“半臂裝”

    據考證,魏晉前,夏日裡男人愛打赤膊,女人則喜歡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並非單穿,古人外著深衣 ( 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 ),裡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只

    有褲管,沒有褲襠。由於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張藝謀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裡所謂的“爆乳裝”,雖然被很多網友詬病過於暴露大膽,但其設計靈感其實就是源於唐朝的袒胸裝。其實,在“富人批絲綢、窮人穿

    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有研究稱,當外界溫度高於面板溫度時,面板會不自覺地吸熱。這樣看來,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面板,其寬大的造型還十分通風透氣,與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長袍蔽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搖扇子 枕瓷枕

    11 世紀,摺扇經日本傳入中國,並很快流行。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提到,當時臨安城裡已設有專門賣扇子的“周家摺疊扇鋪”,這說明摺扇在宋代已能夠自制自銷了。扇子的盛行是在明清。其種類繁多,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等不一而足。後來,摺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除了扇子,形態各異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備神器。瓷枕的枕面長度一般不超過 20 釐米,

    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透風,四周能透氣,加之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很快成為古人夏季首選的寢具。看來,“苦夏”之於古人,也並不如想象中那般難熬。聰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修身養性、以靜制熱”的心態調整。白居易詩云:“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這份“煩夏莫如賞夏”的超然心境,或許才真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 4 # 歷史不留名

    古人的夏天更親近自然,更有情調,他們也能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涼風,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諸如這樣的詩句都說明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蟲也用蚊帳,但是他們用起蚊帳來可比現代人有情調。少女們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巧手的婦女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裡,定能做個好夢。古人還有配掛香囊的習俗,許多香囊中的藥材都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這相當於把“蚊不叮”帶在了身上。 古人沒有電冰箱冷鎮食品、製造冰塊,官府在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一旦夏天到來有錢人家便買來冰塊或者白雪,拿出來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這製冷的效果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空調,還不耗電,不汙染環境。宋代經濟繁榮,冷食花樣翻新,民間出現了果汁加冰塊的冷飲,到了元代蒙古人喜愛乳品,他們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這種冷飲算是冰激凌的雛形,後來馬可波羅把這種吃法帶到了歐洲,經過改進後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煩夏莫如賞夏”,調整好心態應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選擇。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 5 # 流年於我

    看慣了清宮劇,每逢酷暑來臨,皇帝就要浩浩蕩蕩遠去承德避暑山莊,吸收山中的涼氣。清涼殿中擺上掐絲琺琅的"冰箱",御廚坐上沁人心脾的冰碗子,這就是最奢侈的避暑了?其實1300年前的唐朝。避暑方式就已經超乎你的想象了。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映入池塘。位於池水正中央的含涼殿,後面其實隱藏了一座巨大的水車。水車緩緩把清涼的池水運到宮殿的頂部,水流從頂上傾瀉而下,就是一座三面環瀑的水簾洞。大殿四角擺上了巨大方鼎,鼎中的冰塊兒上沁上了新鮮的瓜果。臨窗有石凳,床上有主簟,簟頭有瓷枕,枕上有帛扇,簡直比現代人還要舒服。

    皇帝自然有奢侈的本錢。精工巧匠做的素紗禪衣,寬大透風,輕薄如斯,有專門開採保管制作冰的“凌人”,有纖纖打扇的素手, 那“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小老百姓又怎樣避暑呢?

    在三伏中,百姓都是避免外出活動。好漢都不掙六月錢。就算是死刑犯也要推遲到秋後處斬的。

    能夠在家歇暑,現在也很難做到吧!在家慵懶的睡個午覺,“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院裡綠樹成蔭,院外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黃鸝。

    拿個大蒲扇,扇把上吊了艾草,薄荷的香囊。竹凳上一歪,腳往竹夫人上一空,眯完覺就把井裡吊著的瓜果桃梨提上來。怎麼樣古人的智慧佩服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冠道1.5t還是2.0t好,本人不追求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