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u醫海拾遺1942
-
2 # 來取笑
《黃帝內經》涉及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內容博大精深,專業性較強,在此,只簡略介紹《黃帝內經》的中醫思維方式及有關論點
一、“病非人體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注重個性化辨證施治和辨證調養相結合,在分別或依次釆用砭、針、灸、藥石等醫術施治的同時,治本求源,寓治於養,強調釆取相應的健康調理方法,調理人體整體平衡,恢復、提高人體天生的自愈能力等,
二、“腎為乾元,先天之本”。“腎主骨 生髓 藏精,而血為精所化”,強調腎有充養骨骼、滋生腦髓的作用,指出了生殖之精和六腑精華均為腎臟所藏,其中腎陽為人體血液生化之動力,也是一身陽氣之動力,五臟六腑的正常功能 全賴腎陽溫煦;其中腎陰(腎精)為造血的物質基礎,腎陰虛則髓枯精少,血無以化之。因此,腎臟的陰陽充足則骨髓充盈、精氣旺盛,陰陽虧虛則氣血生化無源。
三、“脾為坤元,後天之本”。“脾統血”。脾氣足,善運水溼(維持正常內分泌)、去溼邪(控制血脂血糖)、助腸胃(水谷消化與升降)、化血液(滋養血紅蛋白)、主肌肉(肌肉中氣血通暢、五官豐潤鮮活)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與胃互為表裡,脾虛失職,胃消化功能相應減弱,對暴飲暴食、生冷辛寒之物難以腐熟通降,則又傷及脾臟,因此,脾胃虛寒最易引起腹脘冷痛、嘔吐洩瀉,甚至糞毒入血,導致百病叢生。
四、“心者,君主(主觀意識)之官也,神明出焉,則主明而下安,主不明 則十二官危”。指心性(意識)明慧、覺察和治理能力強,所屬各器官則平安。心性昏暗不明,置身體的十二官能於不顧,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埋下危害。
五、“氣勝形者壽,形勝氣者夭”。古人以無形之氣(“炁”)為陽,有形之物為陰,延伸到人的餐飲:納入的食品飲水得到運化的較多,指吸收的營養和精微物質較多,即“氣勝形”,人就能保持健康長壽。納入的食物和水分運化不充分,使體內積下較多痰溼熱等垃圾,即“形勝氣”,就會生成病毒,產生一系問題以致影響壽命。
六、“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凡陰陽之要,陽秘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只有在陽氣飽滿 且處於潛藏封固的狀態下,才能陰平陽秘,也就是說,只有陽氣緻密,方能穩固生命之本,百病不侵;“陽氣妄耗而失其所”,指煩躁憂慮、大喜大怒、熬夜、酗灑、縱慾等,則會心火上炎,因“陰不入於陰,五臟皆有不寐”而導致氣血兩虛,動搖生命根本。所以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收,病從安來”。
七、“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須“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告誡人們:體弱多病 源於人體正氣不足,陰陽失衡。培補激發“正氣”的方法是:心性(思想意識)修養要好,負面的心理及情緒要少,且脾、腎元氣健旺,中氣(脾胃之氣)和血氧津液充足,能夠在意念導引下升降迴圈,四肢百骸沿神經主幹(督脈)直通大腦、暢流無阻並衛護全身,就可抵禦各種疾病,益壽延年。
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救治於後,不若攝養於先”。即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及時戒菸限酒、避免精神緊張、保持心寬樂觀、適度參加勞動、運動,搭配調理好飲食、睡眠等,透過發揮各種養生要素的綜合因素作用,達到不病或治未病的效果。
九、《黃帝內經》養生保健原則:
1、“舒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即先從健脾養胃、顧護培補中氣入手,消除“交病”,也即亞健康的虛損症狀,進而舒經活絡,調整臟腑機能,避免氣機鬱滯,以提高藥物運載能力,並開啟氣血通道,改善體內環境氣候,達到陰陽平衡,五臟和諧的目的。
2、“惜精養神,服食眾藥,補偏救弊,可長生也”,即藉助養生保健產品扶正調平,培元固本,增強人體臟腑功能,重建人體免疫力,重新煥發人體自我修復及再生能力,改善體質,祛病延年。
3、實施“百日築基”、“百日調養”、“度百歲而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和“標本兼治”的自然養正法修身修心。也即利用好人體細胞百日左右更換一次、人活百歲為盡其天年的自然規律,培補人體正氣,調平失衡臟器,提高生命品質,增強自愈能力,有效祛除百病,延緩衰老虛損,安度百年而去……
-
3 # 輕醫
簡單舉個例子來說明:
天人合一,其實就是做為人,其所思所想所為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規律。人是自然的縮影,也是天地縮影響,天地的變化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存,人類的慾望和行為同樣會對自然產生重大影響。
現如今,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科技發展觀導致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土質汙染,對應到人體的脾胃(五行屬土)越來越髒,功能越來越弱。因為你吃的喝的東西就不乾淨;
地下水脈汙染(古人稱龍脈,腎屬水),對應人體的血液,現如今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橫行不止,腎病是一種常見。因為喝的水吃的食物補被汙染,血液就不乾淨,容易賭塞。
其中奧妙,不可不知!
-
4 # yuanfen76518711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戰國時期的一部醫學寶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它主要講述了人類為什麼會得病,以及怎麼治療和治療的原則方法。
《黃帝內經》還是一部養生寶典。它不僅講到了怎麼治病,更重要的是講述了一個人怎樣不得病,怎麼在不吃藥的前提下能夠更加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值得一讀!
回覆列表
《黃帝內經》主要學術思想:
陰陽五行學說:古代陰陽五行學說,曾經應用於各個方面,《內經》作者成功地把陰陽、五行等哲學範疇應用到醫學裡面來,把哲學和醫學密切交融在一起。
首先它認為人類生命變化是按照陰陽對立原則進行的。正如《靈樞・本神篇》雲:“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因而人體生理現象都反映了陰陽對立統一體,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媵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明歸六府。”故對立統一的協調,就能維持人體生命健康。假如對立統一遭到破壞,人體就出現病理狀態,如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最後亦會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情況。
其次,它還指出,陰和陽的對立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兩者之間是相互為用,互為其根。如《素問・陰陽離合論雲:“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日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都指出陰陽兩方面,必須保持陰陽對立統一協調關係,人體才有正常活動。至於五行學說,《內經》主要從其“相生”與“相剋”和“生剋制化”等方面,來說明許多事物都是相互聯絡,並且是維繫事物正常發展不可分割的根據,正如《素問・寶命全形篇》所說:“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整體觀念:它首先認為人體內部是個統一的整體,體內各個部分都是相互聯絡的。這種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關係,表現在生理、病理、臟腑和經絡各個方面。如《素問・痿論>雲:“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腺主身之骨髓。”說明五臟與形體方面的功能聯絡。
同時,人這個整體與外在環境又有密切的關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然而,自然界的變化與人體生理密切關係,不完全是和自然變化之適合,主要是人體的機能善於適應它。《素問・生氣通天論》曾出:“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生理機能無時無刻不是在與之做出相應的變化。
動而不息的運動觀:《內經》認為物質是在相互聯絡和制約之中不斷運動的變化。《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又云“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指出了動與靜的辯證關係,並反映了事物由新生,發展,到滅亡的變化過程。“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素問・脈要精微論進一步說:“四変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權。”一年四季的陰陽運動,影響到人體,血脈亦隨之而上下運動,其脈在外形象為規、矩、衡、權的不同。因此動為生命的源泉,唯有不息的運動,才能變化無已。
以上陰陽五行學說、統一整體觀、運動觀貫穿在整個內經》的各個部分。所以無論在髒象、病機、診法、治則等理論中,卻都突出地反映出來。而幾千年來一直被歷代醫家奉為圭桌,有效地指導臨床實驗併為實踐所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