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海岸新區資訊訊息
-
2 # Visionstory
這是一個很專業、句子短內涵豐富的好問題!結合當前“人工肺”熱點及本人多年高階裝備研發的體會,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這個問題有三個關鍵詞:醫療器械,高階,量產,每一個詞都包含難度,消耗金錢,考驗耐心,充滿風險。
對工業高階裝備而言,從原理樣機研發到量產週期常常為2-3年,而高階醫療器械從原理樣機開發到量產週期常常要8-10年。這需要巨大的投入,不能急功近利,因此,國內幾乎沒有企業願意去做。
其一、高階醫療器械樣機研發需要更長時間。
高階醫療器械原理機的功能性研發相對容易,以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命神器—人工肺炎ECMO為例,它的工作原理是將靜脈血從體內引流到體外,經氣體交換裝置氧合後,再用驅動泵將血灌回體內,使心肺得到休息。ECMO工作原理簡單,可為什麼全球只有美敦力、索林、邁柯唯三個廠家研發出來並量產?這是因為,高階醫療器械的研發還要考慮合規性、可靠性、易用性、量產性等問題。驗證合規性問題非常複雜,很多國內醫療器械廠家在這一步就難以邁過。從0到1,需要一定時間。
其二、高階醫療器械審批入市路漫漫。工程測試 ,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申請物價,申請醫保,產品招標,流程漫長,都要時間,測試、試驗中出現問題,可能要返回設計階段。從1到10,需要更長時間。
其三、高階醫療器械量產配套體系不完善。主機廠家往往只做設計研發、系統整合製造,而零部件製造需要大量配套廠家,高階原材料及生產工藝才能保證產品一致性。從10到1000,也需要很多時間,而且受制於產業生態。
中國的醫療體系主要由公立醫院組成,個性化小型診所依然很少,所以分析、診斷和藥物採購主要由公立醫院實施。
一些醫院使用西醫治療體系,另一些採用傳統中醫療法,但是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實行中西藥混合治療。和其他大多數國家一樣,任何新藥物、技術或儀器進入中國的公立醫院之前,需要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
由於各種原因,中國科學家開始研發高科技生物器件的時間較晚。90年代後期,中國科學院開始關注這項全球技術趨勢,越來越多地參與該領域的研究工作,並且為了加快進度,一些研發機構也加入進來。儘管有了政府和研發機構的努力,但是高新技術產品,如生物晶片和微流控晶片依然處於量產初期,質量亟待提高。這就是醫院的大多數生物晶片和微流控晶片依賴進口的原因,目前這些進口晶片主要來自歐洲和美國。
總之,中國高階醫療器械和微流控晶片均處於行業發展初期,所以中國市場大量依賴於從歐洲和美國進口產品。儘管中國的研發機構和創業公司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估計要3-5年時間才能趕上歐美,但是這個巨大的市場提供給創業者大量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和資金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