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劉磚家
-
2 # 歷史笑春風
周滅商後,初期由於軍事實力不足,武王對商的殘餘勢力採取安撫政策,自己返回鎬京。他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封紂子武庚治殷,安撫殷民,管叔、蔡叔為相監督之。釋放箕子,表封比干墓。散發財物糧食救濟貧困。分封諸夏的後裔,分封親族和功臣,作為王室的屏藩。
但在武王去世後,商的殘餘勢力趁機作亂,爆發了管蔡之亂。周公親率大軍東征,歷時三年撲滅叛亂。然後封文王少子康叔建衛國,都於朝歌,鎮撫殷人。封微子啟於宋。分封魯、齊、晉等國。營造東都於洛邑,成為“成周”。這樣將殷民分散由周室統領,使周朝統治穩定下來。周成王七年,成王因淮夷叛亂進行東征,徹底征服了殷朝的殘餘,其餘少量殘餘在周宣王征討後最終平服。
周朝建國以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井田制度為基礎。這裡就不細說了。
在疆域的控制上主要採取分封制,然後確定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輔相成,在地域控制和財富傳承上互為表裡,起到了穩定政權的作用。
一、封土建國,以屏王室
周王朝在建國之初為了統一安定國家政權採取了分封制。這一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建立邦國,統治那裡的人民。因為面對前朝遺留的財物、土地、軍隊,周王朝一時沒有更多的人手去直接接管和消化這些地方,所以採取安排宗親去管理。這些貴族包括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而這些諸侯國的主要任務是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透過這樣的方式,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史記·周本紀》記載: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對於前朝貴族和遺民,周王朝並沒有採取趕盡殺絕的做法,而是派人去建立封國,依舊保持他們的爵位。
對周朝直接管轄的區域的控制。東征結束後,周公按原來的計劃,在東方修建洛邑(河南洛陽市東),以加強對東方的監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洛陽市內),以軍隊八師駐守,作為朝會東方諸侯的東都。 於是,西起岐陽,東到圃田,所有渭、涇、河、洛地帶,都成為周的王畿。關中的鎬京被稱為“宗周”;東都王城被稱為“成周”。
對全國各地廣大區域的控制。為了加強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統治,周朝便實行大分封,以作為王室的屏藩。《史記·周本紀》記載:
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襃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於管,弟叔度於蔡。餘各以次受封。對於殷都舊地,以朝歌為中心,封給武王弟康叔,建立衛國。
東方以商丘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給舊殷貴族中反對紂王的微子啟,建立宋國。周公自己受封於以今天山東曲阜為中心的魯國,命長子伯禽前往,魯國成為代表王室鎮撫東方的大國。
在海、岱之間的薄姑故地,由師尚父受封,在營丘(山東臨淄北)建立齊國。
河東地區,是北通太原防禦群翟部落內侵的前哨。為了加強鎮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於唐國故地,建立晉國。
在北方,為了加強控制燕山南北和遼西一帶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奭於薊(北京市西南),建立燕國。
在南方,為了加強對巴、濮、楚、鄧等部的控制,在淮水上游建有蔣、息等同姓國,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呂等姜姓國,還在淮、漢之間建有“漢陽諸姬”,在長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吳國。
據記載,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之國共有五十三個,佔了其中的絕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國中,屬於文王諸子的有十六國;屬於武王之子的有四國;屬於周公後裔的有六國。這些封國大小不等,它們廣泛地分佈在中原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這就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
二、確立宗法,世代傳承
光靠分封還不足以保證周王朝能夠世代維持和傳承下去。為了 保證政權的穩定過渡和穩定交接,也為了周王朝的政權和各諸侯國的政權始終掌握在自己人手裡,周王朝確定了宗法制。其核心內容是明確了地位,錢財等的繼承方法,明確了諸侯國內君臣關係,將“家”和“國”緊密結合,保證皇權穩定,保證貴族特權。
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共同成為維持西周政權的兩大支柱。透過分封制,周天子控制全國各地的土地和人民,透過宗法制周天子始終控制政權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