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1054687031

    禮者,為人處世之道,經世致用之術,治國安邦之法。周朝,循天禮,成禮樂之邦;老子,遵物禮,喻至簡之道;孔子,尚人禮,塑仁愛之德。古人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可見無論從小處立身,還是於大處立國;也無論從近處修行,還是於遠處治世,都離不開理“禮”的身影,“禮”的教化。

    學禮,以立身。《曲禮上》雲:“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焉,而況富貴乎?”此語言簡而意賅,意味而深遠,道出學禮乃個人富貴之本,富德之根。孔子雖處亂世,以禮立身,以行正己,終可成聖賢美名,鑄儒學的不朽基業;再觀歷史,“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以孝悌的崇高之禮,成就“滌親溺器”、“扇枕溫衾”千古佳話,此二者雖處不同時期,卻都道出禮對於個人的真實要義。反觀秦王暴政,雖統一六國,成就霸業,終被冠以一代暴君,成為警示後人的反面典型。由此可見,唯有知禮懂禮,才能立身行事,立德行善,這正應了《文王世子》所言:“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

    學禮,以立業。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無規矩更難以成大事。譬如一代巨賈胡雪巖,秉承“天為先天之智,經商之本;地為後天修為,靠誠信立身”,以誠信之禮,創造一代財富傳奇;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終成三國鼎立之勢,為漢室復興正名。相反而言,太平天國初期雖聲勢浩大,終因“王獨操威柄”的帝王思想,不顧洶洶群情,給無功、無才、無德的洪氏族人大肆封王,任人唯親,終使復興大業無疾而終,無功而返。一言以蔽之,無禮不誠信,無禮業難成。

    學禮,以立國。“知其義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禮者,調心以理民也;政者,致禮以得正焉。《曲禮上》雲:“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為制度乃備焉,大以成大、小以成小,皆順其義、由其道。從某種意義上說,禮就是規範,無禮則難以切中為政之要,以致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綱常不正,法度不彰,國家不興,天下不寧。執政者不遵循為政之禮,則必然民心動盪,軍心渙散。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失去誠信之禮,終難逃亡國厄運;鄭和七下西洋,將“禮之用,和為貴”的儒家思想遠播海外,而今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正是對這一傳統思想的深化和融匯貫通,也必將為國家的崛起,民族的復興樹立精神指引。

    “禮者,人道之極也”,禮是立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毆打老師的案件屬於刑事案件還是治安案件?法律依據是什麼,不接受道德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