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超29770
-
2 # 暗辰星雨2
做為掛京字的所謂主流媒體,這次太以偏概全了。如果不是德雲社,《探清水河》我是真不知道。如果不是郭德綱,如果不是德雲社,現在80後誰還關注相聲???蒼蠅只能看見
-
3 # 戒酒中103975756
切記,媒體也是需要曝光度的,平時不懟個現象級的話題或事,不譁眾取寵一下,何來關注度?何來銷量?用啥餬口?吃瓜的擦亮眼睛都,指不定哪天這些無良媒體就給你帶陰溝裡了。
-
4 # 事井傑哥
鄙人有說法:《新京報》的做法不能理解成批評!作為一家大眾媒體有責任和義務對公眾事和物提些意見,在說這只是一方的觀點!不管他是處於什麼……能敢對公眾事和物提意見並不見得是壞事吧!媒體應該負起社會所事的正能量!在一個媒體應該為自己說話負責任是最基本的!並沒有過激或真對什麼!
-
5 # 託撻天王
並不是針對德雲社,只是針對最紅的一方,今天德雲社紅就寫德雲社,明天其他社團壓過德雲社就了就寫他們了,很單純的紅眼病而已
-
6 # 岑詮
還是那句老話:人紅是非多,新京報純粹就是蹭熱度來的,誰叫德雲社和張雲雷的WIFI訊號強呢,誰都想蹭一把,提高知名度。苗阜經常蹭,曹雲金也時不時蹭,連不知名媒體也想蹭,這就是流量經濟所催生的怪病。
新京報批判張雲雷的《聽相聲揮舞熒光棒?相聲演員想做偶像索性轉行》一文,署名“何殊我”,貌似是一位不知名的影評寫手,也是衝著博取眼球來的,不過這次很失敗,網友都只關注到新京報,而沒人理這位寫手。
洋洋灑灑2600多字,沒什麼新鮮觀點,基本都是網路上抄來的陳詞濫調。如同是一個性格不合群的小孩,從地上撿起一個一群玩鞭炮小孩丟掉的啞炮,然後用火柴點著了響了,用雙手捂著耳朵,自娛自樂。
當然,作者還是有靈異般的鬼畜思維的,居然提議用《探清水河》“改成警示明星吸毒題材如何?”。很詫異,寫文章為了植入時下熱門話題,不惜生硬的胡說八道。遺憾的是,沒幾個網友有耐心看完這篇長文,作者只能又一次自娛自樂了。
更讓人遺憾的是新京報居然採用了這種文章,為出鏡幾乎不惜丟掉底線——估計本來也沒什麼底線了。2006年的“竇唯燒車”事件,新京報估計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吧,那件事讓當時還是新京報記者的“娛樂圈第一狗仔”卓偉徹底紅了,而作為東家新京報卻沒撈得什麼好名聲。
這次依然“悲劇”重演,網友一邊倒的支援張雲雷——哪怕是對張雲雷沒好感的觀眾。真是應了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
7 # 逸雲墨軒
踩到糞,就得要有被糞點子噴到身上的覺悟。看看中國現在的道德操守,一切向錢看。錢如糞土。
喜歡糞的只有蛆。
-
8 # 屬虎人屬虎人
新京報是個什麼機構,是官方的還是私營的?如果是官方的那就有失公平,如果是私營的,德雲社應該考慮上法庭討回名譽,
-
9 # 黑你的是太陽
德雲社是民企,他不去銀行貸款支援銀行發展,點名後讓德雲社沒有觀眾,賣不出票了,資金緊張了該去銀行貸款了,就沒有事了。
-
10 # 草野閒客
不是人紅是非多,而是德雲社守著一個是非“人”——《新京報》
2017年9月,誰還記得《新京報》微博打臉全國數十家媒體的“掌捆”事件?恐怕這是媒體界驅之不散的“笑話”。
2015年,新四軍3萬元借條引發的“造謠”事件。
“奶價跌落,河北奶農牛奶澆地”應該是《新京報》最具創意的“經典謠言”吧?
……
新京報,“心驚”報,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時候一到,心驚肉跳!
近日,有《新京報》官方賬號發表文章批評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指出他的偶像流量路線已經偏離相聲的軌道,不利於相聲藝術的發展,“長期以往,最終剩下的都是追星的熱鬧和藝術的落寞了”。
回覆列表
無論說好還是說壞,有話題就有銷量,還是郭德綱那句,現在啊他就是個wifi誰都想蹭蹭,什麼鳥獸魚蟲都出來了。
還有的人過度解讀,說哪個怎麼樣,不能代表相聲, 實際上,德雲社也沒有官宣,雲字輩的就是相聲新一代代表人物吧,這些都是觀眾認為的。
無論什麼時候群眾才是基礎,脫離群眾的所謂專家學者,也只能是在陰暗角落暗自卑鄙。
然後再說新京報,是叫這個名字吧,已經要淪為十三線小報紙,發了這個報到,恨德雲社的會關注收藏,愛德雲社的會研究反駁,還有幫開大會的,會把派送雞蛋改成派送報紙,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