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確實有一種寶物叫金鑲玉,也不知道跟奧運會金牌那個一樣不一樣。《金瓶梅詞話 第二十回 孟玉樓義勸吳月娘 西門慶大鬧麗春院》:“婦人道,‘我不好帶出來的。你替我拿到銀匠家毀了,打一件金九鳳墊根兒,每個鳳嘴銜一溜珠兒;剩下的,再替我打一件,照依他大娘正面戴的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看此貼者不許留個郵箱發個“好人一生平安”.)我對古籍以外的文物一竅不通,而且一直也不太關注。這個詞《漢語大詞典》上沒有,我的資料庫又有缺損暫時不能補全,所以現在很難查到關於它的形制的靠譜的解釋。但應該就是一種金和玉的加工工藝品。古籍版本學上有一個“金鑲玉”的說法,是把善本古書的書頁貼在更大的新紙上,就叫“金鑲玉”,是用以保護老紙不受磨損的。老紙黃,新紙白,所以金鑲玉的樣子也應該是黃的東西外面有一圈白。這個詞本身看應該也像是把玉鑲在金上。可是我總覺得只能把金屬鑲嵌在非金屬上比較能符合我作為文科生的想象……這個還有待高人來解釋了。在這裡補充一個跟這個詞有關的知識,就是“有眼不識金鑲玉”其實本來寫作“有眼不識荊山玉”,跟“金鑲玉”沒有一點兒關係。“荊山玉”,典自《韓非子 和氏第十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這一大段古文大致意思是說,楚國有個人叫卞和,找了一塊璞玉,送給楚厲王。厲王讓管鑑定玉的人看看。那個人不識貨,說這就是塊石頭。厲王由此認定卞和是來騙錢的,砍了卞和一隻腳。(刖,念[yuè],這是中國古代很殘忍的著名酷刑。)後來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玉,結果玉人又打眼了,卞和失去了另一隻腳。等到文王即位的時候,卞和抱著玉哭哇。眼淚哭幹了,無淚可流了,只好流出血來。(古代文獻中常有這個說法,也不知道科學不科學。)文王問他,天底下受這個刑的人多了(還好意思說.),咋就他哭成這樣呢。他說,他哭的不是受刑,而是沒人認識好玉,沒人認識好人。然後文王一聽,讓人把這個玉璞剖了,果然是好玉。這塊玉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就是後來秦王想拿五座城找趙王換,藺相如完璧歸趙的那塊玉。這個故事太有名了,後人就常用這個典故講不識貨,不識人才一類的事情。比如唐代詩人李涉《送顏覺赴舉》:“顏子將才應四科,料量時輩更誰過。居然一片荊山玉,可怕無人是卞和。”到後來進一步地,就有了“有眼不識荊山玉”的說法。《金瓶梅詞話 第二十一回 吳月娘掃雪烹茶 應伯爵替花勾使》:“那西門慶如何不愛?連忙與月娘深深作了個揖,說道,‘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聽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過後方知君子,千萬饒恕我則個。’”後來這個俗語不知道什麼時候訛傳成了“有眼不識金鑲玉”。至於“金香玉”,我個人在靠譜的文獻中似乎從來沒有讀到過它。《漢語大詞典》上也沒有收。考慮到“金鑲玉”的存在,“金香玉”只是前者的訛傳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中國古代確實有一種寶物叫金鑲玉,也不知道跟奧運會金牌那個一樣不一樣。《金瓶梅詞話 第二十回 孟玉樓義勸吳月娘 西門慶大鬧麗春院》:“婦人道,‘我不好帶出來的。你替我拿到銀匠家毀了,打一件金九鳳墊根兒,每個鳳嘴銜一溜珠兒;剩下的,再替我打一件,照依他大娘正面戴的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看此貼者不許留個郵箱發個“好人一生平安”.)我對古籍以外的文物一竅不通,而且一直也不太關注。這個詞《漢語大詞典》上沒有,我的資料庫又有缺損暫時不能補全,所以現在很難查到關於它的形制的靠譜的解釋。但應該就是一種金和玉的加工工藝品。古籍版本學上有一個“金鑲玉”的說法,是把善本古書的書頁貼在更大的新紙上,就叫“金鑲玉”,是用以保護老紙不受磨損的。老紙黃,新紙白,所以金鑲玉的樣子也應該是黃的東西外面有一圈白。這個詞本身看應該也像是把玉鑲在金上。可是我總覺得只能把金屬鑲嵌在非金屬上比較能符合我作為文科生的想象……這個還有待高人來解釋了。在這裡補充一個跟這個詞有關的知識,就是“有眼不識金鑲玉”其實本來寫作“有眼不識荊山玉”,跟“金鑲玉”沒有一點兒關係。“荊山玉”,典自《韓非子 和氏第十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這一大段古文大致意思是說,楚國有個人叫卞和,找了一塊璞玉,送給楚厲王。厲王讓管鑑定玉的人看看。那個人不識貨,說這就是塊石頭。厲王由此認定卞和是來騙錢的,砍了卞和一隻腳。(刖,念[yuè],這是中國古代很殘忍的著名酷刑。)後來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玉,結果玉人又打眼了,卞和失去了另一隻腳。等到文王即位的時候,卞和抱著玉哭哇。眼淚哭幹了,無淚可流了,只好流出血來。(古代文獻中常有這個說法,也不知道科學不科學。)文王問他,天底下受這個刑的人多了(還好意思說.),咋就他哭成這樣呢。他說,他哭的不是受刑,而是沒人認識好玉,沒人認識好人。然後文王一聽,讓人把這個玉璞剖了,果然是好玉。這塊玉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就是後來秦王想拿五座城找趙王換,藺相如完璧歸趙的那塊玉。這個故事太有名了,後人就常用這個典故講不識貨,不識人才一類的事情。比如唐代詩人李涉《送顏覺赴舉》:“顏子將才應四科,料量時輩更誰過。居然一片荊山玉,可怕無人是卞和。”到後來進一步地,就有了“有眼不識荊山玉”的說法。《金瓶梅詞話 第二十一回 吳月娘掃雪烹茶 應伯爵替花勾使》:“那西門慶如何不愛?連忙與月娘深深作了個揖,說道,‘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聽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過後方知君子,千萬饒恕我則個。’”後來這個俗語不知道什麼時候訛傳成了“有眼不識金鑲玉”。至於“金香玉”,我個人在靠譜的文獻中似乎從來沒有讀到過它。《漢語大詞典》上也沒有收。考慮到“金鑲玉”的存在,“金香玉”只是前者的訛傳的可能性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