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詩,使用了襯托的手法,襯托有陪襯也有反襯。例如以哀景寫哀、以樂景寫樂,是陪襯。反過來,用哀景寫樂、以樂景寫哀也是反襯。
反襯,即本體與襯體有相反的特點或情況。
可以看出,“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用喧囂來寫幽靜, 就是一種反襯。這兩句反襯都是在一句之中實現的,也有在兩句之間實現,或者多句來實現。
一、單句的反襯
杜甫《入宅三首 其二》詩云:
亂後居難定,春歸客未還。水生魚復浦,雲暖麝香山 。半頂梳頭白,過眉拄杖斑。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
亂後居難定,春歸客未還。首聯兩句都是反襯。
杜甫自注說:大曆二年春,甫自西閣遷赤甲。大曆二年,是公元767年,安史之亂已經平定,但是杜甫仍舊漂泊無依。所以杜甫說:亂後居難定。
春歸客未還。春天已經迴歸,但是遊子未能歸鄉。
又如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其七》: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屬國歸何晚,Murano斬未還。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先否定條件,卻出現了意料以外的結果,這都是在單句中的反襯。
二、兩句之間的反襯
李白《春思》詩云: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前兩句寫景興起,也是一種襯托。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兩地相思,時間相同,空間不同。這兩句很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結尾兩句: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是明顯的反襯:用春風的來,反襯夫君的不歸。與杜甫的“春歸客不歸”是一個意思,不過李白的兩句詩更加含蓄,不著色相。
三、多句的反襯
在《詩經·采薇》中,有這樣四句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當年我出征奔赴戰場的時候,美麗的楊柳隨風飄拂;如今我終於踏上歸途,可以回家了,這時卻看到漫天的雨雪紛飛。
這四句詩中,前兩句是樂景,卻反襯出離別的悲哀。後兩句是哀景,反襯的是歸來的樂事。
上面李白《春思》詩中的前兩句寫景: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其實也是三四句的反襯: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這兩組反襯,都是用景襯托情。
與蟬噪林逾靜的動“景“襯托靜”景“還是有區別的。
四、通篇的反襯
反襯是古詩詞常見的手法,很多作品中會見到反襯的使用,這裡隨便列舉幾種。
1、動景與靜景的反襯
盛唐詩人王維的這首《鳥鳴澗》,化用了“鳥鳴山更幽”: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在後兩句用了鳥鳴來反襯前兩句春山的空和靜。這是寫景時的反襯。
2、孤單與團聚的反襯
晚唐詩人溫庭筠這首《菩薩蠻》也用了反襯的手法: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娥眉,弄妝 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這首閨怨詞,寫的是一個孤獨的閨中佳人,但是溫庭筠在結尾一句卻寫到:雙雙金鷓鴣。
前面用主要的筆墨寫了一個孤獨的佳人,結尾用”雙雙“來反襯佳人的孤單。
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用雙鴛、雙燕來反襯孤單,例如唐朝張窈窕的《春思二首其一》,其中有“雙燕不知腸欲斷”:
門前梅柳爛春輝,閉妾深閨繡舞衣。雙燕不知腸欲斷,銜泥故故傍人飛。
又如張先的《風入松》,其中有“惆悵雙鴛不到” :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3、不同人生態度的反襯
杜牧有詩《題桃花夫人廟》雲:
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墮樓人。
杜牧把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和跳樓保全名節的綠珠相對比。這是人和人之間的反襯。
在古代士大夫的眼中,兩個女人同是紅顏惹禍,但是因為兩個人對待命運的方式不同。所以褒貶不同。
楚王滅了息國,將息夫人據為己有。雖然息夫人不肯和楚王說話,但是她卻給楚王生了兩個孩子。
金谷園主人石崇的愛妾綠珠,不肯受到孫秀羞辱,墜樓而亡。
因此息夫人被譏諷,綠珠受到了杜牧的誇獎。
結束語
反襯還有很多形式。相比陪襯,反襯有“更加一倍”的作用。
在詩詞中的反襯,往往起了對比和轉折的作用。有的反襯很明顯,有的則比較含蓄,需要讀者仔細品味。
在格律詩的對仗,一般也認為反對比正對要好一些。究其原因,還是”變化“二字的作用,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總是要搞出些矛盾和波瀾才有趣味。
這兩句詩,使用了襯托的手法,襯托有陪襯也有反襯。例如以哀景寫哀、以樂景寫樂,是陪襯。反過來,用哀景寫樂、以樂景寫哀也是反襯。
反襯,即本體與襯體有相反的特點或情況。
可以看出,“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用喧囂來寫幽靜, 就是一種反襯。這兩句反襯都是在一句之中實現的,也有在兩句之間實現,或者多句來實現。
一、單句的反襯
杜甫《入宅三首 其二》詩云:
亂後居難定,春歸客未還。水生魚復浦,雲暖麝香山 。半頂梳頭白,過眉拄杖斑。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
亂後居難定,春歸客未還。首聯兩句都是反襯。
杜甫自注說:大曆二年春,甫自西閣遷赤甲。大曆二年,是公元767年,安史之亂已經平定,但是杜甫仍舊漂泊無依。所以杜甫說:亂後居難定。
春歸客未還。春天已經迴歸,但是遊子未能歸鄉。
又如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其七》: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屬國歸何晚,Murano斬未還。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先否定條件,卻出現了意料以外的結果,這都是在單句中的反襯。
二、兩句之間的反襯
李白《春思》詩云: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前兩句寫景興起,也是一種襯托。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兩地相思,時間相同,空間不同。這兩句很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結尾兩句: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是明顯的反襯:用春風的來,反襯夫君的不歸。與杜甫的“春歸客不歸”是一個意思,不過李白的兩句詩更加含蓄,不著色相。
三、多句的反襯
在《詩經·采薇》中,有這樣四句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當年我出征奔赴戰場的時候,美麗的楊柳隨風飄拂;如今我終於踏上歸途,可以回家了,這時卻看到漫天的雨雪紛飛。
這四句詩中,前兩句是樂景,卻反襯出離別的悲哀。後兩句是哀景,反襯的是歸來的樂事。
上面李白《春思》詩中的前兩句寫景: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其實也是三四句的反襯: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這兩組反襯,都是用景襯托情。
與蟬噪林逾靜的動“景“襯托靜”景“還是有區別的。
四、通篇的反襯
反襯是古詩詞常見的手法,很多作品中會見到反襯的使用,這裡隨便列舉幾種。
1、動景與靜景的反襯
盛唐詩人王維的這首《鳥鳴澗》,化用了“鳥鳴山更幽”: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在後兩句用了鳥鳴來反襯前兩句春山的空和靜。這是寫景時的反襯。
2、孤單與團聚的反襯
晚唐詩人溫庭筠這首《菩薩蠻》也用了反襯的手法: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娥眉,弄妝 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這首閨怨詞,寫的是一個孤獨的閨中佳人,但是溫庭筠在結尾一句卻寫到:雙雙金鷓鴣。
前面用主要的筆墨寫了一個孤獨的佳人,結尾用”雙雙“來反襯佳人的孤單。
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用雙鴛、雙燕來反襯孤單,例如唐朝張窈窕的《春思二首其一》,其中有“雙燕不知腸欲斷”:
門前梅柳爛春輝,閉妾深閨繡舞衣。雙燕不知腸欲斷,銜泥故故傍人飛。
又如張先的《風入松》,其中有“惆悵雙鴛不到” :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3、不同人生態度的反襯
杜牧有詩《題桃花夫人廟》雲:
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墮樓人。
杜牧把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和跳樓保全名節的綠珠相對比。這是人和人之間的反襯。
在古代士大夫的眼中,兩個女人同是紅顏惹禍,但是因為兩個人對待命運的方式不同。所以褒貶不同。
楚王滅了息國,將息夫人據為己有。雖然息夫人不肯和楚王說話,但是她卻給楚王生了兩個孩子。
金谷園主人石崇的愛妾綠珠,不肯受到孫秀羞辱,墜樓而亡。
因此息夫人被譏諷,綠珠受到了杜牧的誇獎。
結束語
反襯還有很多形式。相比陪襯,反襯有“更加一倍”的作用。
在詩詞中的反襯,往往起了對比和轉折的作用。有的反襯很明顯,有的則比較含蓄,需要讀者仔細品味。
在格律詩的對仗,一般也認為反對比正對要好一些。究其原因,還是”變化“二字的作用,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總是要搞出些矛盾和波瀾才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