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星耀中華
-
2 # 大師兄翡翠原石
這要從當時的國情和秦始皇的年齡兩方面來看。
第一,國情方面,當時的秦國還未完成統一,正是用人之際,自毀長城這樣的蠢事秦始皇不可能去做。同時王翦還有一個能征善戰的兒子,猛將王賁。秦始皇面對的不單單是王翦一人,而是在軍隊中擁有高度威望的王氏家族,更不可能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王翦了。再多說一句,王賁的兒子王離也是秦朝末年的軍方大佬之一,率領的是秦朝當時最精銳的長城邊防軍,最後在鉅鹿敗給了楚霸王項羽。
第二,年齡方面。從後世來看,大殺開國功臣的事情多發生在皇帝晚年。考慮當兒子繼位後沒有來自功臣元老的掣肘和威脅,大殺功臣也就成為了通行的辦法。當時的秦始皇正值壯年,胸懷的是天下,目光所及的不單單是周王朝曾經的疆域,還有北方的匈奴,南方的嶺南地區。這時秦始皇也沒有任何的道理去殺害王翦的。
-
3 # 三七度小夥
中國古代殺功臣的皇帝比比皆是,為什麼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甘苦,因為江山沒有打下來,也是用人之時,在說這個時候也不會出現奪權之爭。當有一天大業已定,成為萬人之上的一國之君,必然要鞏固自己的地位,畢竟當年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大將門功勞卓越,手上握有兵權,能威脅到皇帝的自身統治,擔心他們圖謀不軌。春秋時越王殺文仲,其實歷朝歷代都有誅殺開國大臣的,只是有的殺的少有的殺的多而已,就如明朝皇帝朱元璋來說,因為他多疑,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確實很大,殺了三萬多人,開國第一謀士李善長也被殺,徐達被朱元璋賜的鴨子吃了而死,也就湯和落個好的下場 王翦雖然他功高蓋主,但他熟讀歷史深知狡兔死,走狗烹之道理。李信攻打楚國說只需二十萬人,王翦確說要六十萬人,秦始皇說:王將軍老了,膽怯了。最後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大為震怒,親自去請王翦,王翦在三推諉不肯出山。最後他說要出山也可以,必須六十萬人,秦始皇答應了,然而王翦確提出要良田、美宅等,表示自己除了錢財別無所求,他做事低調隱蔽鋒芒,以打消秦王對自己的懷疑,畢竟每次打仗都是帶領大批人馬。
秦始皇也是中國首位皇帝,是政治家,軍事家,統帥,統一六國後,南北征討等。對自己的統治和政權比較自信,可以治理好國家,畢竟年輕有為,雄才大略之人,那時候也是用人之時,在說軍政大權在握,也沒必要去殺王翦,所以當王翦提出歸隱山林,頤養天年秦王沒有當時答應他。秦王聰明之人能看不出王翦的心思,最後秦王說:你留下,我不會動你。所以說王翦也就趕緊謝恩,安心留在朝中。 雖然秦始皇焚書坑儒之事件,但是他沒有像其他皇帝一樣大開殺戒,殘殺功臣。
-
4 # 123貴地瓜
秦始皇是何等人也,怎麼會和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過不去,王剪再功高蓋主,也活不了幾年了,他和始皇帝還是兒女親家,當初李信三十萬秦軍伐楚大敗而歸,老將王剪六十萬破楚,可他再怎麼牛逼,還是盡在秦始皇掌控之中,當時始皇帝還年輕,軍權王權集於一身,完全不用擔心王剪擁兵自重。所以他綜合考量,還是同意王剪歸隱山林。
-
5 # 海豚老爹
因為王翦既有軍事才能又有政治智慧,秦始皇離不開他也沒有理由殺他,王翦的第一次辭職因為此時六國還未統一,秦王離不開他的幫助,所以不允許,但六國統一後,他再度要求辭職,秦始皇是同意其告老還鄉的。而沒有殺功臣是因為王翦在秦始皇面前太識時務,秦始皇沒有理由,也不會想殺他。
智勇雙全助統一六國戰國後期,經過數百年的吞併,只剩下秦、韓、魏、趙、齊、楚、燕七國了,而此時秦國自商鞅變法,整體國力比其他六國更強,出生於陝西的王翦身為秦國大將,戰功赫赫,在統一戰爭中貢獻最大。
王翦出生於公元前278年(昭襄王三十七年),生在軍功地主之家,從小就愛好兵法,因幫助嬴政平息公子成矯的叛亂,被任用為將。
公元前236年(嬴政十一年),王翦出兵攻打趙國,攻佔了趙國的今山西和順和左權等地,7年後,又攻打趙國,趙國派出李牧、司馬尚抵抗,李牧和司馬尚乃抗禦匈奴的名將,王翦利用反間計,收買趙王寵臣郭開,離間李牧和趙王,趙王信以為真,以為李牧會造反,殺掉了李牧,王翦趁機進攻,於公元前228年,攻入邯鄲,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今河北蔚縣,依附燕國,自立為代王。
王翦追擊趙國公子嘉,燕國面臨秦國大軍壓境,太子丹派出荊軻刺殺嬴政,造就了千古流傳的荊軻刺秦。王翦率軍在易水西擊敗了燕代聯軍,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國都城薊。燕王北逃,走投無路,殺死太子丹向秦國求和,燕國滅。
后王翦攻楚,總結了李信蒙恬輕敵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以逸待勞,麻痺敵人,楚軍找不到戰機,鬥志鬆懈,糧草供應不足,楚軍主將項梁只得引兵東去,王翦抓住機會,全軍出擊,打敗楚軍,項梁自殺。公元前223年,王翦攻下楚國都城壽春,生擒楚王,公元前222年王翦率軍渡過長江,滅亡了楚國。
同時不止是王翦,其兒子同樣軍事才能出色。公元前225年,王翦兒子王賁率十萬軍滅魏,公元前221年率八萬軍滅齊。最終嬴政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嬴政稱帝后,至琅琊刻石計功,王翦功居首位,被封為武城侯。可以說王翦及其家族在統一過程中發揮了無比重要的作用。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王翦除了軍事才能卓越以外,其政治智慧也十分高超,他認識到封建統治下,除了創業之主的軍事家外,其餘的軍事家必須受制於他服務的君王,只有做到功高而不震主,才智超越君王而不使他感到威脅,這樣才能處理好與君主的關係,進可建功立業,退可保全族人。《史記王翦列傳》曾記載,秦王伐楚時,詢問李信和王翦伐楚需多少兵力時,李信的回答是20萬人,而王翦的回答卻是“非六十萬人不可”,後秦王命李信與蒙恬率20萬人馬出征楚國,結果遭受慘敗。此時王翦已稱病回老家養病,秦王於是親自登門謝罪,請王翦出山統兵。王翦以生病為由加以拒絕,後再秦王的堅持下,遂受命統兵出征。率軍出發,嬴政送至灞上,王翦說:“得勝之後,望大王多賞些好房好地。 ”秦王答應後,在行軍途中前後派出五個使者向秦王討要五倍於之前的賞賜,在秦國那裡留下了貪財的印象。原來王翦認為:秦王將全國軍力的絕大部分交給自己統帥,怎麼才能避免秦王猜忌呢?想到之前李牧被殺、白起遇害的慘劇,王翦這才想出這招,解除了秦王對自己的猜忌。在幫助秦國完成統一後,王翦便遠離朝政,告老還鄉,回家去安度晚年。 避免了功高震主,以致招來殺身之禍的悲劇,得以善終。
王翦第一次告老返鄉發生在他攻下燕都之後但此時秦國還未統一六國,因為他的軍事才能,嬴政不可能放他走,而當六國統一後,因為王翦的識時務,秦王也沒有理由殺害功臣,他才得以告老還鄉,安度晚年。
-
6 # 小柒影視匯
我想應該是,秦王沒有可用的人了,戰神白起白起被殺了,年輕的一輩換沒有成長起來,青黃不接,還有那時候正是他用人之際
-
7 # 活躍小雨魚
可以看看一段史料,當時秦國打楚國的時候,王剪就建議,傾國之兵力。就是有一位大將說給我幾萬兵我就能把出過滅掉,結果去了以後被打得稀里嘩啦的。然後秦始皇就禮賢下士,跑到王剪家裡問該怎麼辦呢?王翦說得傾全國之兵力才可以。秦始皇說可以。就把全國兵交給他,總共60萬。
那麼全國的兵力都在你手裡,秦始皇難道就不擔心嗎?不害怕嗎?當然擔心害怕呀。那你要怎麼辦?
看看這位王將軍是怎麼做的。當出了關以後就不走了,然後就問秦始皇要地要錢。這一路上要了好幾次才罷休。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消除秦始皇的戒心啊,覺得這位王翦將軍沒有什麼野心,只是要些地呀錢呀,這樣的東西就可以了。
從這麼一段記錄當中的記載就可以看得出,王翦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
幫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的時候就功成名退。秦始皇對他的兒子王賁也是信任有加。終得善終。
-
8 # 銀昉
這和戰國時代的軍隊制度有很大關係,一國有戰事,國王將一半兵符交給將軍,另一半留在手裡,軍隊只聽命於完整的兵符。所以將軍只有領兵的權力,沒有長期統兵的權力。打完仗後將軍把兵符上交,高官厚祿享太平。皇帝也不用害怕將軍謀反。再者像李信打敗仗,始皇帝只是將其貶為庶人,損失20萬人馬,沒有殺,看見始皇帝的肚量不一般。王剪就更不用害怕了。東漢和北宋也是這樣的制度。
回覆列表
王剪剿滅疆域遼闊的楚國,其時楚國重心遠在江浙,傾秦國之兵六十萬,秦王最怕王剪自立楚王。秦王鞭長莫及。王剪看出,打消秦王顧慮,多要秦國財產,安排家族在秦國樂業,讓秦王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