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徒伯雷

    瀉藥!

    原因很簡單:李廣是個莽夫,軍事指揮能力不行。

    李廣成名之戰是在七國之亂中勇奪叛軍旗幟,這是立了大功,但漢景帝並未封賞李廣,原因是李廣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封印。梁王是誰,他是漢景帝的弟弟,深得竇太后喜愛,差點成為漢景帝的接班人,李廣接受他的將軍印,只能說明他沒政治頭腦。

    除了沒政治頭腦,李廣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有勇無謀,缺乏一個將軍應有的擔當。李廣表面上關愛士兵,實際上卻犯了為將者的大忌——擅自脫離軍隊。脫離軍隊的原因也很簡單,朝廷派來的宦官遭到匈奴人偷襲,李廣聽後要去找回場子,於是帶著一百人就去追擊了,結果差點讓人團滅,勇敢是勇敢,但卻極為魯莽,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將領。

    李廣心胸也十分狹隘,曾因為別人一句話就懷恨在心,最後殺了人家。

    李廣打仗什麼狀態呢?經常性迷路,每次率軍出征,都找不到方向,這簡直太要命了。李廣自殺也是因為迷路:漢武帝曾經告誡衛青,不要重用李廣,言下之意是他打仗不行。衛青沒聽,派了李廣和公孫敖去抵擋單于,但是李廣不爽自己和公孫敖並列,要單獨率軍出征,衛青不同意,李廣於是不搭理衛青的命令,擅自率軍出征,結果又迷路了,最終軍隊潰散……

    這種行為,顯然不是一個將領該做的,結果李廣因為迷路自殺,死前還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蔣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李廣成年以後與匈奴大小對戰七十餘次,這次有幸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兵對陣單于,但是大將軍居然讓我繞遠路,我又迷路了,這不怪我,怪上天!我李廣都六十多歲了,不想回去受審判了。於是他自殺了。

    你看,李廣到死都不認為自己有錯,要麼怪別人,要麼怪上天,這樣一個魯莽、沒有政治頭腦、不懂指揮打仗的將領,能率領漢軍打贏匈奴就怪了。

  • 2 # 密探零零發

    時機不對,運氣太差了。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李廣雖有才能,但他所處的時機不對,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李廣作為漢朝的老將,比衛青和霍去病資歷都老,但卻多次受挫,只能說這個哥們時運太背,點背只能怨自己了。一、時機不對,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從漢朝建國到漢武帝前期,漢朝一直實行和親制度,而漢軍根本就不是匈奴人的對手,一直被吊打,從未停止過。而李廣作為防衛匈奴的老將不得不承認他很猛,匈奴都稱他為“飛將軍”,但漢軍勢單力薄,難以抵禦匈奴,又如何建功立業呢?甚至有一次,李廣寡不敵眾,還被匈奴俘虜了,裝死才得以逃脫。

    二、好時機來了,但沒有李廣的份兒,而且他的運氣有點背。經過幾代的韜光養晦,漢武帝決定改變對匈奴的政策,以武力消滅匈奴,漢武帝隨後建立一支強大的漢軍,用於對匈奴的戰爭。此時漢朝時天時地利人和齊備,按理說該是李廣大展拳腳的時候,誰會想到他在漠北之戰中,因迷失道路,沒有參戰,最後憤恨自殺。隨後衛青和霍去病這兩個天才橫空出世,成為漢軍對付匈奴的主力,在他們的指揮下漢軍屢戰屢勝,特別是霍去病運氣爆表,在迷路的情況下,找到了匈奴的大本營,逮住了一群的大魚,這運氣也沒有誰了。

    總之,飛將軍李廣雖然勇猛,但運氣太差了,缺少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可悲可嘆呀!

  • 3 # 雲飛2018

    公元前一二七年漢武帝開啟對匈奴的大反擊,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和李牧的積級防禦戰法也是根本不同的。漢武帝完全把騎兵部隊作為主力使用,而步兵只作為後勤和輔助力量使用,而戰方的使用,也丟掉被動防禦策略,而是採用大縱深,深入敵後尋求敵人主力作戰,騎兵使用和深入敵後尋求敵人主力作戰的方法都是前無古人的,後世也只有李世民,李靖等人反擊突厥作戰的戰績和成果採能類比,但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是並創者,業績遠遠在後人之上。衛青,霍去病是新型戰法,的並創者,創舉者,是新軍事人才,李廣,程不識,思想觀念保守,戰法古板,已不適用新型形式作戰,在開創新形式作戰中,他們是落伍者,李廣不能封候,不怨天,不然地,只能怨他有一個愚蠢的腦袋。什麼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完全是封建無能文人不能適應當世的借古諷今。衛青,霍去病開創性的軍事戰略戰術,在中國軍事思想史上具創舉的歷史地位,與當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借監意義,漢武帝是歷史的創造者,秦皇,漢武,歷史雙峰。…

  • 4 # 小格格爸比

    提起強漢,耳畔響起“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誓言,眼前就會浮現錚錚金戈鐵馬,那就不得不說起抗匈名將,大家耳熟能詳的莫屬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飛將軍李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驃騎將軍霍去病,七戰七捷的常勝將軍衛青,然而結局卻大相徑庭,李廣北伐匈奴全軍覆沒而自殺,衛青、霍去病則大獲全勝,勒石燕然。

    同樣是北伐,卻是不同的結局,究其根源則是戰術選擇的問題。匈奴人是馬背上的民族,“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長大後即可成為善騎之士。而漢朝人是農耕民族,擅長步兵與短接作戰,除了世代生長在北疆,熟悉放牧生活的人才能在騎射方面勉強與匈奴上比肩,畢竟一個是生活,是本能,一個是技藝,是後天訓練,這就像是正規軍與野路子的區別。

    公元前129年,躍躍欲試的漢武帝迫不及待的派出騎兵出擊匈奴,準備一洗前恥,結果慘敗而歸,四萬漢軍折損過半,“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即使徒弟出師了,還是打不過師父,加之匈奴人作戰從來都是以戰養戰,給養隨身攜帶,漢軍出征,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運送輜重,侷限性太大,說明傳統騎兵戰術已難以抗衡匈奴。

    這個時候,一代戰神衛青、霍去病橫空出世,迅速摸索出了新的騎兵戰術:揚長避短,發揮己方優勢,不與匈奴人較量騎射,而是結合步兵慣用的短兵肉搏來抵消己方的劣勢,化不利為有利。當然了,匈奴人不是傻子,不會等著讓你近身進行肉搏,還要利用運動戰快速穿插,切斷匈奴前後軍,儘可能縮小戰場範圍,迫使匈奴與之近距離肉搏。這就很考驗將領對於戰機的把握,很明顯,衛青與霍去病成功的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這才有了輝煌的對匈奴作戰的戰績。

  • 5 # 史學達人

    李廣在漢武帝朝已經是三朝元老級的人物了,這時候他的作戰方式已經養成了,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漢朝對匈奴的態度是積極防守為主,基本上沒有主動去打過匈奴。

    這一時期的李廣十分的英勇,只要是匈奴來侵犯大漢的邊界,李廣基本上都是讓他們有來無回,以至於匈奴在選擇侵犯漢朝的時候,都會避開李廣所守的邊界。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對匈奴的作戰方式改變了,現在是有防守變為主攻了。

    要知道匈奴人是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想找到他們就必須行軍迅速,且深入大漠深處才可以。

    很顯然,李廣是不適應這種作戰方式的。

    司馬遷在史記上有記錄李廣打匈奴時如何行軍的,基本上就是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像放羊一樣漫無目的的前進。

    就是因為這種行軍方式,導致李廣每次出征打仗不是迷路了,就是錯過了和匈奴交戰的時機。

    年輕將領衛青和霍去病就不一樣了。他們都很擅長打長途奔襲戰,長途奔襲就意味著行軍速度很快,在匈奴還沒有偵查到他們時,他們已經神出鬼沒的出現在了匈奴人的面前,這時候他們再去打毫無準備的匈奴人,就容易多了。

    這也是衛青和霍去病出徵必勝的原因之一,匈奴人反正就是在大漠裡晃悠,只要你的行軍速度夠快,總會撞到他們的。

    李廣年齡大,沒有了年輕人的朝氣了,這應該是他屢屢受挫的原因吧。

  • 6 # 談古論金

    衛青、霍去病取勝的關鍵,在於迫使匈奴不能發揮自己的騎射優勢,而不得不陷入近距離與漢軍的肉搏之戰。

    無論是元朔五年(前124)春,衛青指揮的漢軍和匈奴的第四次交鋒;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指揮的對匈奴的第七次遠征;元狩四年(前119)共約100000漢軍騎兵遠征漠北搜尋單于主力;徵和三年(前90),漢軍三路出擊匈奴;均體現出上述的作戰模式。

    (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各自率領50000騎兵搜尋漠北單于主力)

    要之,漢軍騎兵往往用奇襲切斷並縮小匈奴軍隊大縱深迂迴馳騁的餘地,進而用長戟等武器和衝擊戰術擊敗匈奴騎兵。

    這一戰術或許不是衛青、霍去病開創,但是是由他們發揚光大的,衛青、霍去病沒有像李廣那樣精擅騎射,反而成為他們沒有包袱,勇於創新的原因。

    (李廣平明尋白羽圖)

    李廣能夠和匈奴射鵰手的對射獲勝,或許說明他的騎射水平要比匈奴最厲害的人還要厲害得多,但是這個個人的厲害或者其所部這方面的厲害,本質上無法推廣,而且等於是匈奴的優勢硬碰硬,在軍事上很大可能不是最優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召忠為什麼叫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