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憂亂傷時,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後的詩歌創作的一個重大主題。此詩即景傷春,以沉痛的筆調抒發胸中無限悲憤之情。將國仇與家恨融為一體來進行表現,寫得字字血,聲聲淚。讀之令人低徊欲絕。在杜甫同一時期、同一主題的眾多詩作中,這一首是情最濃、意最深、格最高的現實主義絕唱之一。好詩都是詩人高貴感情的結晶。讀著這個名篇,我們最鮮明的感受是:詩人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是如此緊密地與祖國的命運、時局的變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連。他絕不低低切切地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間蟲鳴似的嘆息,而是應合著時代悲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鬱悲壯的哀時之歌。前人稱杜詩為“詩史”,是因為他“善陳時事”,頗多“敷陳時事如史”的敘事之作。如果我們把“詩史”的含義理解得寬泛一些,把考察問題的重點放在是否表現了時代矛盾與時代情緒上,那麼《春望》這樣的抒情之作也是最傑出的“詩史”之篇。

      詩作於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長安城賊營之時。它的中心,可用頷聯的“感時”與“恨別”二語來概括。詩本以含蓄蘊藉為貴。可是此時杜甫投奔肅宗以赴國難之願未償,反而身陷賊中,內心悲憤至極,滿腔心事透過春日意象噴薄而出。不過,由於感情內涵很豐富而句子又高度凝鍊,加上並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縱然開頭就說“國破”,後文又出現直指時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餘言外、耐人回味的詩意美。

      全詩的抒寫層次,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四句,寫春望之景,睹物傷懷。首聯二句,看似直陳,實則含有山河依舊而國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煙稀少的強烈暗示。頷聯二句是古今傳唱的傷時警句。這兩句均省去一個動詞,“花濺淚”與“鳥驚心”,意當為“看花濺淚”與“聞鳥驚心”方為完整。春日花開鳥鳴,如在承平安樂之時,是該使人愉悅的,但眼下由於國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傷感,春鳥更牽動離人之懷。這裡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詩人胸中憂國與思家兩股感情的迴盪與交織。“感時”承上“國破”,“恨別”啟下“家書”,更有章法意脈上的照應貫串之妙。關於這四句的豐富內涵,《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迂叟詩話》雲:“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恐,則時可知矣”。分析得頗有道理,可供參考。詩的後四句,寫春望之情,重點在遭亂思家和因傷時而焦急難耐兩點上。頸聯二句,雖重在思家,然絕不忘時事,再次把國事與家事緊緊聯在一起來詠歎。“烽火”應上“國破”與“感時”,傷亂憂國之心一以貫之。“連三月”,是說戰火延續,平亂無日,眼看整個春天就在憂傷中過去了。“家書抵萬金”一句,尤為家喻戶曉的名句,它以誇張的比譬,控訴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家庭離散、親人音訊隔絕的悲劇。由於準確生動地傳達出戰亂環境裡的人之常情,所以獲得千載讀者的共鳴。末聯自我描繪發白而短的愁苦之狀,形象地突出了詩人濃重的憂患意識.老杜之所以為老杜,就在於他處於國運危急之秋而無時不表露出哲人的憂患意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詔安什麼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