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炭疽病症狀
主要侵害果實,也可侵染棗吊、棗葉、棗頭及棗股。果實受害,最初在果肩或果腰處出現淡黃色水漬狀斑點,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黃褐色斑塊,斑塊中間產生圓形凹陷病斑,病斑擴大後連片,呈紅褐色,引起落果。病果著色早,在潮溼條件下,病斑上能長出許多黃褐色小突起,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分泌粉紅色物質,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團。剖開落地病果發現,部分棗果由果柄向果核處呈漏斗形、變黃褐色,果核變黑。重病果曬乾後,只剩棗核和絲狀物連線果皮。病果味苦,不能食用。輕病果雖可食用,但均帶苦味,品質變劣。
葉片受害後變黃綠色、早落,有的呈黑褐色焦枯狀懸掛在枝頭上。棗吊、棗股、棗頭等營養枝感病後一般不表現症狀,處潛伏狀態。經離體保溼培養後,均能長出粉紅色粘液狀分生孢子團。
棗炭疽病病原
半知菌亞門、膠胞炭疽菌。病原菌的菌絲體在果肉內生長旺盛,有分枝和隔膜,無色或淡褐色。直徑3—4微米;分生孢子盤位於表皮下,大小213—142微米×350微米,由疏絲狀菌絲細胞組成;分生孢子盤上著生黑褐色的束狀剛毛,剛毛長29.2—116.6微米,寬2.7—5.3微米,無分隔或一個分隔;分生孢子梗著生於分生孢子盤的頂部,無色,短棒狀,單胞,長15—30微米、寬3.5—4.8微米。分生孢子長圓形或圓筒形,無色,單胞,長13.5—17.7微米,寬為4.3—6.7微米,中央有1個油球、或兩端各有1個油球。
棗炭疽病危害
靈寶棗區因炭疽病危害,一般年產量損失20%—30%,發病嚴重時損失高達50%—80%。該病除侵害棗樹外,還能侵害蘋果、核桃、葡萄、桃、杏、刺槐等。
棗炭疽病病害流行
棗炭疽病以菌絲體潛伏於殘留的棗吊、棗頭、棗股及僵果內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風雨(因病菌分生孢子團具有膠粘性物質,需要雨水、露水溶化)、昆蟲傳播,從傷口、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幼果期即可侵染,但通常要到果實近成熟期和採收期才發病。該病菌在田間有明顯的潛伏侵染現象。
潛伏期的長短除受氣候條件影響外,與棗樹的生命力強弱密切相關。樹勢強發病率低,樹勢弱則發病率高。發病的早晚和輕重,取決於當地降雨時間的早晚和陰雨天氣持續時間的長短。雨季早、雨量多,或連續降雨,陰雨連綿,田間空氣的相對溼度在90%以上時,發病早而重。此外管理粗放的棗園發病重,重病年份甚至絕收。棗果實不同的加工方法與發病程度也有密切關係。採用曬棗法加工幹棗,感病的果實,經過日曬夜堆,容易形成高溫高溼條件,病情可迅速發展,嚴重者損失50%以上。採用炕烘法加工幹棗,將鮮棗在55—70℃溫度下,烘烤10小時後,再行攤曬,可減輕發病,確保豐收。
棗炭疽病發生規律
該病菌可在脫落的棗吊上檢到,隨風雨飛濺傳播或昆蟲帶菌傳播如蠅類、蝽象類、葉蟬類等。此外,棗槐也可染病並攜帶病菌,以刺槐為防護林的園片有加重此病發生的條件。據資料介紹,該病孢子在5月中旬前後有降雨時便開始傳播但此時離冬棗坐果期沿早。往往在果實近白熟期發病(約8月上、中旬)。
另據介紹,分生隱匿民子在高溫、高溼、多雨水情況下易於大生髮生,最適萌發溫度為28~32ºC,相對溼度為95%以上並南昌補充一定糖分,在此適合條件下,不足10小時可完成侵染過程,潛育期一般3~13天,有時長達40~50天以上,具潛伏侵染性。據此,該病於7月前後,由遷移範圍大、發生較重的刺吸式口器害蟲帶菌及接種有密切關係,也有資料介紹,炭疽病與縮果病合併發生是造成大量落果的原因,但也與刺吸式口器害蟲這害有密切關係。在近成熟時發病較輕。
棗炭疽病症狀
主要侵害果實,也可侵染棗吊、棗葉、棗頭及棗股。果實受害,最初在果肩或果腰處出現淡黃色水漬狀斑點,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黃褐色斑塊,斑塊中間產生圓形凹陷病斑,病斑擴大後連片,呈紅褐色,引起落果。病果著色早,在潮溼條件下,病斑上能長出許多黃褐色小突起,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分泌粉紅色物質,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團。剖開落地病果發現,部分棗果由果柄向果核處呈漏斗形、變黃褐色,果核變黑。重病果曬乾後,只剩棗核和絲狀物連線果皮。病果味苦,不能食用。輕病果雖可食用,但均帶苦味,品質變劣。
葉片受害後變黃綠色、早落,有的呈黑褐色焦枯狀懸掛在枝頭上。棗吊、棗股、棗頭等營養枝感病後一般不表現症狀,處潛伏狀態。經離體保溼培養後,均能長出粉紅色粘液狀分生孢子團。
棗炭疽病病原
半知菌亞門、膠胞炭疽菌。病原菌的菌絲體在果肉內生長旺盛,有分枝和隔膜,無色或淡褐色。直徑3—4微米;分生孢子盤位於表皮下,大小213—142微米×350微米,由疏絲狀菌絲細胞組成;分生孢子盤上著生黑褐色的束狀剛毛,剛毛長29.2—116.6微米,寬2.7—5.3微米,無分隔或一個分隔;分生孢子梗著生於分生孢子盤的頂部,無色,短棒狀,單胞,長15—30微米、寬3.5—4.8微米。分生孢子長圓形或圓筒形,無色,單胞,長13.5—17.7微米,寬為4.3—6.7微米,中央有1個油球、或兩端各有1個油球。
棗炭疽病危害
靈寶棗區因炭疽病危害,一般年產量損失20%—30%,發病嚴重時損失高達50%—80%。該病除侵害棗樹外,還能侵害蘋果、核桃、葡萄、桃、杏、刺槐等。
棗炭疽病病害流行
棗炭疽病以菌絲體潛伏於殘留的棗吊、棗頭、棗股及僵果內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風雨(因病菌分生孢子團具有膠粘性物質,需要雨水、露水溶化)、昆蟲傳播,從傷口、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幼果期即可侵染,但通常要到果實近成熟期和採收期才發病。該病菌在田間有明顯的潛伏侵染現象。
潛伏期的長短除受氣候條件影響外,與棗樹的生命力強弱密切相關。樹勢強發病率低,樹勢弱則發病率高。發病的早晚和輕重,取決於當地降雨時間的早晚和陰雨天氣持續時間的長短。雨季早、雨量多,或連續降雨,陰雨連綿,田間空氣的相對溼度在90%以上時,發病早而重。此外管理粗放的棗園發病重,重病年份甚至絕收。棗果實不同的加工方法與發病程度也有密切關係。採用曬棗法加工幹棗,感病的果實,經過日曬夜堆,容易形成高溫高溼條件,病情可迅速發展,嚴重者損失50%以上。採用炕烘法加工幹棗,將鮮棗在55—70℃溫度下,烘烤10小時後,再行攤曬,可減輕發病,確保豐收。
棗炭疽病發生規律
該病菌可在脫落的棗吊上檢到,隨風雨飛濺傳播或昆蟲帶菌傳播如蠅類、蝽象類、葉蟬類等。此外,棗槐也可染病並攜帶病菌,以刺槐為防護林的園片有加重此病發生的條件。據資料介紹,該病孢子在5月中旬前後有降雨時便開始傳播但此時離冬棗坐果期沿早。往往在果實近白熟期發病(約8月上、中旬)。
另據介紹,分生隱匿民子在高溫、高溼、多雨水情況下易於大生髮生,最適萌發溫度為28~32ºC,相對溼度為95%以上並南昌補充一定糖分,在此適合條件下,不足10小時可完成侵染過程,潛育期一般3~13天,有時長達40~50天以上,具潛伏侵染性。據此,該病於7月前後,由遷移範圍大、發生較重的刺吸式口器害蟲帶菌及接種有密切關係,也有資料介紹,炭疽病與縮果病合併發生是造成大量落果的原因,但也與刺吸式口器害蟲這害有密切關係。在近成熟時發病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