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賀憲政

    勞民傷財是為了國家和民族不受屈辱和屠殺,難道和親政策和勞動果實被搶奪還被屠殺,老百姓就不勞累和傷財嗎?指責漢武帝勞民傷財的人應該送到北方邊境生活試試看看,看他還說勞民傷財不?

  • 2 # 安居西安

    說起漢武帝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雄才大略,年幼登基,根基不穩,早年朝政把握在太后手中,親政以後,任用賢能,先除了漢朝建立之初的時候封的王侯,而後又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讓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軍事上幾徵匈奴,結束了一直和匈奴和親的局面。但是這樣的漢武帝,為什麼被指勞民傷財呢?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漢武帝窮兵黷武,幾徵匈奴,搞的民不聊生。勞命傷財。

    2.漢武帝寵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造成後宮不安,太子因此而自殺身亡。

    3.晚年的漢武帝窮盡奢侈,民怨沸騰。

  • 3 # 血山飛蟲

    主要漢武帝組織能力不行,這個是專制統治的弊端,漢武帝任用衛青,結果衛青宣稱打仗勝利了,結果損失了70%的戰馬,損失70%是個什麼概念,英國一戰才損失50%戰馬,衛青還是不錯的,後來的另外一個小舅子李廣利結果把大漢十幾萬精銳全部葬送了,漢朝國力大損,這樣情況下全國十室四空,最後實際不得不和匈奴媾和了。

  • 4 # 青平核雕

    皇帝如果好當,人人當得。連村長都當不了的一幫人探討怎麼當皇帝,現世真瞭解當時皇帝的處境,都是在扯蛋,做多錯多,什麼都不做就可以對做事的指指點點。一些什麼玩意,行動的矮子永遠沒有做事的巨人的視野胸懷。

  • 5 # 史海尋蹤

    回答這個問題前,有一點需要明確:雄主明君也是肉體凡胎,即使高高在上,人為的籠罩以神秘的面紗。也離不開五穀雜糧,脫不了喜怒哀樂。

    既然是人就會犯錯。因此,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功過分明。

    因此眾多歷史人物,即便是雄才大略,功彪青史,也多為譭譽參半,由漢武帝之後世勞民傷財的評價基於以下幾點:

    《史記》為司馬遷所作,古時未興考古,修史來源多來於前世典籍或相傳軼事。《史記》在史學中地位雖高,但其中亦存在不唯物的元素,如對皇帝三皇五帝時代,就充滿神話色彩。司馬遷也因為李陵的事,被處以了宮刑,對於讓自己完全喪失尊嚴的人,內心有所怨恨偏頗自也難免。

    重點來了,對於如此不堪的記載,漢武帝居然容忍,並使其流傳後世。由此漢武帝的心胸見地,並非書中所載那樣荒謬殘暴。

    而同時代的《漢書》由班固所作,是官史,對漢武帝評價雄才大略多為正面,不做贅述。

    二、指責之人苛求之心太盛,要求過高。漢武帝驅逐匈奴,南征百越,都是開疆拓土的英主之舉。敵對勢力不可能乖乖伸頸就戮,那就要打仗,打的還都是大仗惡仗。既要打仗就要勞民,要傷財。想要不花錢不勞民趕走敵人,擴大地盤,只是天降餡餅的自欺之言。

    漢朝當時國策是“外徵四夷”,能持續支撐幾十年的戰爭,國內經濟也不致那麼糟糕,百姓未發生大的動亂,對於國家治理還是得當的。

    三、對於一位封建帝制時期的古時皇帝,不能純以今人眼光思維,於今日的狀況,簡單的套用,畢竟我們和漢武帝生活的年代,相隔太過遙遠。

  • 6 # 三體看歷史

    漢武帝劉徹是歷史上開天闢地的一代帝王,其文治武功、雄才大略,奠定了漢民族主導中國的歷史地位,開拓了比他的前任們一倍以上的中國地理版圖,極大的開拓了漢民族的生存空間。

    史學家用“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安逸”評價漢武帝的一生,似是比較準確的。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漢武帝招人詬病的,是“文治武功”背後的極大的社會問題。

    窮兵黷武,連年征戰,極大的消耗了國家財力。不但耗盡了文景之治所積累的鉅額財富,為維持龐大的戰爭開支,朝廷只能加重徭役,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

    漢武帝酷好神仙方術,生活也極其奢侈,大興土木,浪費極大,再加上軍費開支,國家財政到了崩潰的邊緣。

    為斂財,漢武帝還發明瞭鹽鐵、酒類專賣制度,與民爭利,更發明一套稅收檢查、告密制度,一時間,官員貪腐橫行,百姓怨聲載道,全國中等以上的商戶,幾乎都遭到告發,傾家蕩產。

    漢武帝個性多疑,且剛愎自用,任用酷吏,刑罰無度,還發明瞭“腹誹罪”,高壓統治,致使百姓民不聊生。至漢武帝晚期,全華人口下降了一半有餘。

    晚年,漢武帝對自己的過錯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下“輪臺詔”,昭告天下,這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的罪己詔。

    漢武帝的一生,應該是瑕不掩瑜,“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極大的振奮了漢民族的民族精神,為漢民族的骨子裡增加了血性成分,這也成為了漢民族屹立千年不倒的基石!

  • 7 # 左說春秋

    題主關於漢武帝南北戰爭揚漢威而被指責問題,不是個案。這主要涉及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問題。

    一、人無完人,事無完事,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全面公正

    漢武平定南方叛亂和消除北方匈奴侵略,事出必須。任何一個皇帝,可以容納諫議,可以忍受責備,但誰都不會容忍國內背叛和邊疆侵略。即是勒緊褲腰帶,犧牲部分將士也在所不惜。誰當家,誰掌國都會這樣。特別是北擊匈奴,耗費錢糧很多。有些人指責漢武窮兵耀武打匈奴,是對歷史的無知。消除匈奴邊患,不是割韭菜,一薦薦割,必須窮追猛打,從根本消除危害。如果當時的老百姓因負擔過重而有點牢騷可以理,不瞭解歷史的後人胡亂指責,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漢武帝是偉人,首在於抗擊匈奴,打出漢威。是屢受屠殺後的抗擊,不是和平年代刑事案件中的自衛,不存在打擊程度問題。更不能用現代社會的人權解釋2000年前民族生死存亡問題。有些知識分子書讀多了,混淆了正義與非正義戰爭性質,不顧民族生死存亡大問題,偏偏計較人力物耗費問題,如果這些置身於2000多年前的漢匈邊界,也會去計算出消耗成本?

    一個帝王要成就一代或幾代人偉業,難免要犧牲當時部分人的利益,這是誰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越是偉人所創任何偉業,都不可免。秦始皇的長城,隋煬帝的大運河等工程,都有人罵暴政。即是當時有暴虐行為,卻是受益數代。不能因小失而否定大功。

    二、如何評價歷史人物,不僅是水平和見識問題,而涉及到立場原則問題

    人云亦云的一般大眾,往往由於見識原因隨風倒,無可指責他們。但作為歷史學者則不是知識問題,而是立場原則問題。同一人物,同一事件,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的異端之說,關鍵是站在什麼立場看問題,不全面分析主次,抓住幾根毫毛而否定整體,不是方法問題,是立場問題。評價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等人,應該功過分析,從全域性從長遠分析,不能依偏概全,以毛疵下結論。學習歷史,評價歷史人物,不能以現在的標準,應以當時歷史背景下研究評判。

    漢武帝南北之戰,消耗人力物力大和小,多和少,應該放在漢民族生存發展的大前提下評價。沒有漢武帝的持續打擊,漢民族是否異化?有誰敢保證掌握何節奏和程度,能兩全其美?只有這樣考慮問題,才能得出合理判斷。

    三、歷史學屬社會學,也是政治學一部分,不是純粹技術

    研究評價任何歷史人物和事件,首先要客觀公正,其次要著眼大局,糾纏於細枝末節不是好方法。更不能沈迷於故事演義。拿小說和影視作品討論歷史,那些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是娛樂,不是真正的歷史。把以史為樂與學習歷史科學分開,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笑料問題。

  • 8 # 安然淡如水

    這其實就是華人(包括我自己)的本性,別人做好了,覺得是應該的,當然還要去找點錯誤或者不當…感覺這樣才可以體現出自己的不同或者優秀

    沒漢武帝哪裡有漢人?

    就這一個可以磨滅他的不足

  • 9 # 小鬼筆錄

    蝸牛始終認為,歷史不是我們用來評判的,我們先闡述下漢武帝的一生吧,漢武帝在七歲的時候被確定為太子,沒過幾年漢景帝把漢武帝的姐姐南宮嫁給了匈奴,這就給漢武帝埋下了滅匈奴的種子,自漢朝漢高祖白登山被匈奴擊敗後,匈奴幾乎是每年都在漢國邊境騷擾,漢武帝時期最過分的一次,匈奴已經打到了皇宮門口,這不論是從國情上面還是私人上面,漢武帝都認為有匈奴在一天,自己都睡不踏實而當時國家生產力並不是特別發達,驅逐匈奴,也是需要大量的物資啊,這就造成了國家勞民傷財的現象,至於後世的評論,那就是無稽之談,還是那句話,歷史並不是用來評判的。。

  • 10 # 楚丘黎小滿

    古代被虛偽的儒家指責,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的仁義又來黑一下,野蠻人入主中原再踩一腳!現在被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鞭撻,還有總有所謂少民拿來裝可憐,歷史上沒少吃漢人,吐出來骨頭直插雲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帶是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