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ay徐徐
-
2 # 古風93814281
謝邀,不要給他倆扣這麼大的帽子,他們倆當時的行為,前面有例子,和同時期的其他人相比也沒有什麼區別,後世也不缺乏來者。這就是軍閥割據,在中國近2000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中,所有的王朝末年基本都有這一出,所以他倆的行為既談不上有多卑劣,更說不上有多高尚。不過用現代的分裂國家罪行來給他們扣帽子就確實過了一點。
-
3 # 蘇沉船
沒有任何道理,遼宋金三國鼎立,遼國和金國也皆自稱是中國正統,並且佔著中原主導地位,那是不是要指責宋朝在分裂國家?
中國在當時是一種政治地理概念,正如歐盟各國一樣源自同一種文化而形成多個國家的體系。當東漢帝國無法再維持統治的情況下,天下三分是各有各的理由。沒有曹操征討四方,天下不知幾人裂土稱王,至曹丕時期穩定漢末戰爭的經濟創傷,曹氏父子是有治天下的德,雖說篡漢落下了惡名,不盡然說沒有道理。
劉備則以漢室宗親堅持東漢是中國正統帝國,相較曹丕抹去漢朝的行為,蜀漢政權又更具有道統的合法性。
孫權歷代經營江南,開拓南方經濟,雖執政嚴苛繁複,卻給後世五朝打下根基,於後世亦有功業。
天下三分一度維持當時的穩定局勢,使戰爭相較軍閥混戰較少了許多,人口亦在持續回升。
當時與漢朝、羅馬並稱為世界四大國家的貴霜王朝極限兵力就只有二十多萬,而孫吳就足以動員二十萬多的兵力。蜀漢雖只割據一方,諸葛亮治蜀安穩,百姓在他死後數十年才流淚歌頌。
同時期薩珊波斯正擊敗了帕提亞帝國,取代了其統治地位。日本的邪馬臺國向三國的魏國稱臣,日本還處於二十多個國家分裂時期。印度更是長期分裂,並沒有統一的趨勢。相較之下,三國分治已經很穩定了。
反倒是三國統一不久,得國不正的西晉就因為持續內鬥而崩潰,給中原帶來一場巨大的浩劫。政治體制這種東西不能說統一就絕對好過分裂,任何時期出現的政治形勢都體現了人們的需求,才應時而出。最起碼也要弄清楚前因後果,沒必要扣一個帽子就上去批判一番。
中國曆來需求大一統,是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適合大規模發展農耕,有黃河、長江貫穿著中國,為維護經濟穩定,一個統一的帝國能夠減少戰爭,有利經濟提升,故歷朝歷代趨勢於統一。
-
4 # 紅色星河
曹操過於殘暴,不斷地屠城屠俘、殺害名士、滅人家族,又企圖篡漢,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劉備弘毅寬厚,極具人格魅力,與殘暴的曹操對抗,並意圖統一亂世、中興漢室,是大德。
當時的劉備,其建立的蜀漢政權,在諸葛亮治理期間,政治清明、公平公正、民風肅然、經濟繁榮、武力強大,民眾安居樂業。雖然多次發動北伐,但民眾並無怨言,甚至對戰爭沒有什麼感覺。
蜀漢滅亡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後,民眾依然深深懷念。而當時的曹魏,“民不樂,多逃亡”;對於曹操,“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兩者相比較,顯然蜀漢的治理更好、更公平,民眾生活更幸福。
孫權治理下的東吳,則介於蜀漢與曹魏之間,比蜀漢差,但優於曹魏。
如果說劉備、孫權是在分裂國家,那麼袁紹、曹操等人當初起兵對抗殘暴的董卓,東漢王朝隨後陷入軍閥割據、陷入三國亂世,豈不是說曹操也是在分裂國家?
按照這個提問者的邏輯,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發動推翻滿清的民主革命,中國隨後陷入數十年軍閥混戰,難道孫中山、黃興等也是在分裂國家?
民眾生活是否幸福、是否有尊嚴、社會是否公平公正等,這些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國家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工具與手段,是用以維護民眾福祉的工具與手段。如果國家帶給民眾的是恥辱、不幸、貧窮、禁錮與不公平,則寧可不要那樣的國家。這是孫中山、黃興等人不斷髮起革命以推翻獨裁專制之滿清的原因。
顯然,提問者說“劉備、孫權是在分裂國家”,這個說法是片面而又錯誤的,顛倒了目的與手段的關係。
-
5 # 亭殿閣
很多人說,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是分裂國家,阻礙統一,筆者以戰果時期七雄爭霸為例,對此觀點進行駁斥。
春秋時期,國力最強大的諸侯無疑是晉國,其實力早已凌駕於周王室之上。按理說晉國是最有希望取代周王室建立新的朝代的,而自晉平公時,晉國的軍政大權被六卿(晉國六大家族,韓氏、趙氏、魏氏、正規化、中行氏、智氏)完全掌控,晉國王室名存實亡。
智襄子時期,智氏實力遠遠強於韓、趙、魏三家(正規化、中行氏已經被趙氏吞併),即使韓、趙、魏三家勢力合併起來也比不上智氏,智氏此時的勢力,是晉國乃至周朝最強勢力,讓他取代晉國甚至周王室似乎毫無懸念,智趙晉陽之戰,原先依附於智的韓、魏突然倒戈,以至於智軍大敗,智襄子身死,不久以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雖然是最強大的諸侯,一分為三,此時三晉任何一家實力遠遠比不上齊楚秦三國,其中魏國是三晉中實力最弱的,魏文侯,任李悝,用吳起,遂霸諸侯。
到了魏惠王時期,邯鄲之戰幾乎將趙國劃入魏國版圖,襄陵之戰更是同時擊敗了齊、楚、趙三國聯軍,河西之戰逼得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依舊割地求和,最後更是直接僭位稱王,意圖取代周王室,馬陵之戰以後的魏國開始一蹶不振:
昔者魏王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其強而拔邯鄲,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令於境內,盡堞中為戰具,竟為守備,為死士置將,以待魏氏。——《戰國策》
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孟子》
魏國衰落以後,最強的國家依舊不是變法後的秦國,而是進入齊、秦、楚三國爭霸時代。秦惠王曾經與楚國聯合進攻齊國,卻被齊將匡章擊敗。秦惠王為避免齊國報復,急忙派遣陳軫出使齊國,向齊國俯首稱臣。齊宣王時期,率軍滅燕(為五國伐齊埋下禍根),但是不久以後因為燕國民眾抗議不斷而撤出燕國。又於垂沙之戰大破楚國。到了齊閔王時期:
南舉楚淮,北並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 ,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鹽鐵論》
天命似乎站在了齊國這一邊,然而不久以後,就是五國伐齊,齊國被楚、趙、燕、魏、韓五國瓜分。其中,燕國佔據齊國大部分土地,實從最弱小的國家突然變成最強大的國家。而田單以僅存三城,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使得燕國的強大變得曇花一現。然後才有秦國崛起直至一統天下。
假如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命,那麼當晉國崛起之時,周王室就應該主動讓位,其他諸侯就應該俯首稱臣。假如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命,那麼智襄子圍攻晉陽城時,趙氏就應該放棄抵抗。假如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命,魏王僭位稱王之時,齊國就不該站出來反抗魏國。假如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命,當齊國攻破函谷關時,燕國就應該方放下仇恨。
天下形勢瞬息萬變,誰知道魏國就一定是天命所歸?現在我們可以馬後炮的說三家歸晉,但是當時誰都認為自己有希望一統天下。憑什麼因為魏國最強,蜀漢與東吳就該投降?當初秦國在陰晉之戰被吳起打的丟盔卸甲之時,誰知道最終是秦國統一?按照部分網友觀點,秦國那時候就應該投降魏國。因此,劉備建立蜀漢並非分裂國家。群雄逐鹿,誰能夠問鼎天下,是劉備可以看到的麼?不就是曹操比劉備強大,劉備就分裂國家了?袁紹如此強大,官渡之戰,曹操怎麼不主動投降?只許曹操抵抗不許劉備抵抗,豈非雙標?
綜述,劉備並未分裂國家,他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而已。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戰國策
孟子
鹽鐵論
回覆列表
請先閱讀三國演義開篇那句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東漢末年,士族崛起,豪強並立,由此誕生了無數野心家。經過黃巾起義,漢靈帝讓各路諸侯自行募兵鎮壓反叛的消極做法一開。想稱帝的人多的是,有點實力的人全都割據一方。
曹操運氣好,眼光足,直接把皇帝抓在手中。別人在大義上先弱了一籌。
劉備屬於有理想的人,他打出的旗號就是復興漢室,很多人都吃這套,跟著他奮鬥因此不能算是反叛。
孫權則可以算是徹頭徹尾的割據勢力,但前期他和劉備一樣,接受的都是漢室的封官,後期夷陵之戰前他還向曹丕稱臣。嚴格意義來說,都沒有自立名號。
當基業都做大後,下面人的需求也需要滿足,於是劉備在曹丕代漢後還是打出漢的旗號,孫權則在幾年後順理成章的稱帝。
如果這個都算分裂國家,那麼春秋戰國時期7個國家應該都算反叛分子。漢朝老祖宗劉邦也是,因為他接受的還是項羽的封官,最後他滅了項羽,豈不是背主二貨?
當然在曹操心目中劉備孫權都去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