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衡之德

    病是一個定義,包含多個症狀,或者檢驗結果。定義病需要有一套邏輯。這是西醫的基本做法。

    中醫也有病的概念,也用自己的邏輯,把某些相關症狀概括在一起。

    重要的是,中醫概括病更多用於著書立說的目錄,不用於臨證。中醫的核心是辯證治證。

  • 2 # 孫東曙

    病是一個代名詞。是一代代相傳至今,也就大家都認識的一種病,或疾病、或生病了等等。。。病有二大類、一是前世遺傳的。另一是後世包括七情六慾之病。病嚴格的來說是一種孽障所造成的。也可以這樣說是人們的貪、嗔、痴等所造成的。。。比如說一個人不管什麼病,醫生看了以後好了,是否有人想過此病到哪裡去了呢?但可以肯定的說,不會消失。或在宇宙或在某一個地方,或在看病醫生的體內。。。此項工作本人跟蹤了幾十年,而說出的今天的論述,。。在比如我們抽香菸時,煙抽光了。煙就不存在了嗎?但還是存在的,凡夫的肉眼所不知的,但現代科學可以證明了這一切。。。

  • 3 # 冰臺草堂

    疾病,這是每一個人遲早都會遇到的問題。

    我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有時眼見並非是真理。疾病有時也並非就是看得見的生理病理上的原因,它有其另外的致病因素。

    1 疾病一般起始於情緒體

    疾病一般起始於情緒體(我們每個人除了看得見的物質身體外,還有一個情緒體,一個心智體,還有一個靈性體),它在物質體裡表現為有某些淤塞物。通常是心智體上的一些信念造成了情緒的淤塞,最後會表現為疾病。疾病代表了阻塞的情緒,其中的一部分情緒超出了我們的意識範疇。從這個角度來說,疾病是體內五毒焚燒的結果。五毒包括怨恨惱怒煩,是人生的心靈痛苦和無窮疾病的來源。

    正如劉有生老善人所講:“恨人傷心,怨人傷脾、怒人傷肝、惱人傷肺、煩人傷腎,是病者,實由人性心中之生毒而種根,由性理而轉於生理耳。”

    也許我們不少人根本不相信這種說法,認為這是無稽之談。疾病就是身體的不舒服,與心理的怨恨惱怒煩有什麼關係呢?

    可以捫心自問一下,你是不是一直處在五毒之中呢?你是不是曾經為了本來無謂的事情去懲罰自己的健康與生命呢?一切皆有因果。所有的病都是由自己造成的,由身造,由性造,由心造。

    2007年的時候,國內引進了美國的一本暢銷書,叫《病由心生》。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內科醫生,他根據自己幾十年的行醫經驗總結出一個規律,說人將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左右的病是因為細菌感染等外來所導致。

    事實確是如此,甭管你哪個髒因素器受到損傷了,都跟情緒有關。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但是最終傷的還會是心,因為心為君主之官,無論何種情緒都會傷害到它。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有些“好人”得嚴重的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只是努力在做一個好人,雖然行動善,但心不善,意識不善。內心糾結反而造成了他的病。

    若我不能成為一個好人,我寧願做一個真實的、不壞的人。

    2 疾病就是老天對違背自然規律人的懲罰和警醒!

    可以反問自己,同樣的人,為什麼別人不病呢?說穿了病人就是犯了錯誤的人,錯誤的生活習慣,錯誤的飲食規律,不良的心態,必須改正。就怕錢花了罪受了,還悟不透這些哲理,那就白病了。

    好醫生在治療的同時會給你講這些病因,但一般病人都聽不進去,總是找外因,所以一般醫生開藥完事不討人嫌。

    疾病就是最大的災難,耽誤自己不能幹活掙錢,還連累家人賠上大把時間,不是災難麼?

    3 疾病就是我們的報警器

    人生病,就是身體給我們的健康提醒,這時候我們最該檢查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本身。

    比如甲亢——只不過是某一種報警器,甲狀腺素升高,就像這個汽車開得太快了,還爬坡,最後它受不了了,然後溫度過高,冒煙了。然後你送到修理廠,修理廠的師傅說,你把那個冒煙的報警器割掉就完了嘛,還能接著開車。現在很多的治療都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去看醫生,但是呢,這不是最重要的。尤其當你知道病不是致命的,不看不會馬上出現嚴重後果的,建議大家先不要著急去看醫生吃藥開刀,給自己一些空間和時間,讓身體自己運轉一下,它自己就能歸位。

  • 4 # 只緣無事可思量

    你對《病》是怎樣認識的?

    經曰:《起心動念、皆是業》,這個(業)就是(病)。

    所以:(喜怒憂思悲恐驚)就是(病源),若在日常生活中突遇(風寒暑溼燥火)則(病)生。

    (心安)則(身體平衡~臟腑和順)能有效抗衡(疾病侵入),(心清淨)則(智慧常住)能自覺(護佑身體)。

    老夫(素食50餘年)從來不關注(榮養搭配),所以(年齡越大~身體越健康)甚至有(還老還童)之相。

  • 5 # 玉堂中醫

    我們是如何認識疾病

    想來想去就先從思維方式上入手吧。

    說起疾病,我們都不陌生。畢竟只要是人,就受到過疾病的困擾,而在這個過程中,常常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是:醫生是如何認識疾病的。

    從醫者的角度來看,疾病是敵人,是需要用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手段,從而使得敵人消滅或蟄伏。

    從這個角度來說,醫者對疾病的認識主要體現在望聞問切這四個方面。

    望,就是用眼睛去看,看顏色、看大小、看形狀、看氣色、看別人的喜怒哀樂等等。我們將我們所看見的資訊,傳輸於大腦,經過大腦的分析處理,繼而有組織、有規律、有策略來一步一步解決看所發現的問題。(參《靈樞 本神篇》)(問、切、聞也是此意)。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慢慢相信眼見未必為實這句話,這就導致了人在診斷上的誤差。一個是醫者的診斷一定是正確的麼?一個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是正確的麼?

    前者使得中醫從思維科學上進行發展,也就是神魂志慮智上進行開發,比如這個人悟性不足,那就按照一定的讓他開悟。比如這人記憶力不好,那就用一定的方法訓練其記憶力等等。而後者使得科技在醫學上的運用得到了延伸,比如B超、CT等等,都是屬於望診(眼睛功能延伸)。

    這就是醫者如何認識疾病的方法。

    望聞問切,通俗來說就是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口之所味,心之所受。這不僅僅只是醫者認識疾病的方法,同時也是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如果弄不清楚認識如何認識疾病、那又何嘗治療疾病。

    比如走在大街上,看見一美女,穿著暴露,一靠近她身上有一股味道,瞬間有荷爾蒙的衝動,腦子裡各種幻想,然後身體起了反應,這個就是望聞問切最原始的運用法,只不過不是用在認識疾病上而已。

    因此,古書告訴我們的是在認識疾病之前,要修正自身的意識、端正自己思想,才能讓四診更加精確,這就是治未病的含義。

    比如一到冬天,天氣變冷,人先感受到冷意,覺得不舒服了,就會自己加衣服,從而得到了保暖。這個就是最原始的認識疾病與治療疾病之理,但都是意識在先。

    而陰陽的觀念,就是建立在意識層面上。

    在醫書寫作中,常常有“上為陽,下為陰”,“髒為陰,腑為陽”的說法。反過來說:“下為陽,上為陰”,“髒為陽,腑為陰”,有道理麼?

    其實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很多事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是對的,但是換個角度看就是錯的,再換個角度看有似是而非。這就是為何同樣一個病,有人診斷為陽虛,有人診斷為陰虛,有人認為是脾虛等等,十個醫生十個答案,但都能治好的病的原因。

    那古書為何要有一個固定的定義?這是因為古人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問題的角度,從古人的這個角度去看,是陰陽確實有定性,至少入門相對容易一些。

    就像送禮,這樣送是送禮,那樣送就變行賄了。

    因此,要掌握陰陽,就得先知道自己站在什麼立場看問題,站在什麼角度看問題、知道自身如何認識問題,才能知道別人如何認識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簡潔的語句進述半途而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