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欲擒故縱嗎?士為知己者死,光是厚待他,並不能說明信陵君一定是他的知己。以信陵君的財力地位,他手下門客不計其數,也指不定其中混雜著雞鳴狗盜之徒。所以他要像黃石公一樣,要試探下信陵君,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知己。一個地位高的人他禮賢下士,並不一定是真的與其心意相通,有時候也只是為了一個虛名。《六韜·文韜·舉賢》中提到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而不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譽,而不得真賢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奸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則國不免於危亡。”
這不是欲擒故縱嗎?士為知己者死,光是厚待他,並不能說明信陵君一定是他的知己。以信陵君的財力地位,他手下門客不計其數,也指不定其中混雜著雞鳴狗盜之徒。所以他要像黃石公一樣,要試探下信陵君,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知己。一個地位高的人他禮賢下士,並不一定是真的與其心意相通,有時候也只是為了一個虛名。《六韜·文韜·舉賢》中提到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而不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譽,而不得真賢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奸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則國不免於危亡。”
信陵君可能只因為別人交口稱讚侯嬴是個隱士是個賢人,所以就與他結交,但實際對他有多少真才實學並不一定了解。別人看到信陵君結交他們口中的賢人,就覺得信陵君是個君子,而對賢人是否真賢也不知道。你信陵君今天可能因為A說我侯嬴好而結交我,明天可能因為B說C好結交C。那我和C豈不是同道中人了。所以侯嬴需要考察,需要確定信陵君是否是自己的知己。招搖過市,一石三鳥,既考驗了信陵君又為信陵君豎立了美名,也顯示出自己是個計劃周密的人。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他侯嬴是個怎麼樣的人。再來看看下一件事,竊符救趙。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辭決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行數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復引車還,問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侯嬴仍然是在試探他是不是真的是一個值得自己託付生命的知己。而且你聯絡上一次侯嬴出場時的所作所為,他不是像張儀、酈食其一樣的辯士,靠一張嘴就能把人說服。他更像是一個謀士,有準備有計劃,但是我不會主動和你說。我主動和你說,那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我得等你回過味來問我,我才能把我已經精心設計好的計劃告訴你。這時候再聯絡下唐順之的《信陵君救趙論》,兩相比較之下就可以看出些端倪。唐順之的看法是反正侯嬴不怕死,你就死諫;反正如姬要報恩,你也死諫。我就不信魏王不聽。兩人如果真這麼做,簡直是蠢材。侯嬴也不能用什麼智謀之士來稱讚了,撐死也就是個靠死節來博名氣的言官。而歷史上的很多言官都有一個通病,為了青史留名而先什麼都不管把一堆人噴之而後快,最希望皇上忍不住殺了他,這樣他就有死節之名,而讓皇帝戴上“昏君”的帽子。和這個道理一樣,他要是真有那口才,別說他第一次送信陵君的時候就竹筒倒豆子一口氣全說了,信陵君被他說得無法辯駁乖乖放棄了自己的計劃。他如果真有那口才,就直接去遊說魏王了,連死都不用死說不定魏王還要封他高官給他厚祿,他再來個推辭不就,不就贏得了更好的聲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