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63379314239

    是作者流放夜郎被赦還之後。

    詩中李白以雁之散落流離以寄己身世之悲,似晚年流離湘吳時期之作。借寫胡雁遷徙的艱辛,抒發對“暗箭”的畏恐心理。鳴雁行——李白 胡雁鳴,辭燕山,昨發委羽朝度關. 一一銜蘆枝,南飛散落天地間,連行接翼往復還. 客居煙波寄湘、吳,凌霜觸雪毛體枯,畏逢矰繳驚相呼. 聞弦虛墜良可籲,君更彈射何為乎? 此詩詠物寄情.詩描繪鳴雁失群憔悴霜雪,是以次自寓身世. “胡雁鳴,辭燕山,昨發委羽朝度關”,開頭三句寫北雁辭別故鄉南來。雁鳴中天,劃空而過,似乎是為了逃離某種災難或留戀故鄉而悲鳴,它們從燕山一帶南下,一直不曾停留。雁鳴聲在歷代詩人筆下往往帶有淒厲的傷感色彩如謝靈運詩“嗷嗷雲中雁,舉翮自委羽。”“昨發委羽朝度關”一句寫雁南徙的速度之快,顯示大雁對季節變化的敏感,也寫出人透過對候鳥的觀察從而感受春秋代序。據說雁在長途跋涉時為了防範人的弋射,便口銜蘆葦,令箭不得截其翼,所以成群結隊“一一銜蘆枝”。《古今注》說,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飛,箭射不到,所以不怕被射殺。但是到南方後,氣候的溫潤,物產豐饒,換過羽毛後便增加了體重,到了要回到北方時,體肥不能高飛,怕被人捕獲,經常口銜蘆葦數寸,以防被射中。“南飛散落天地間,連行接翼往復還”,兩句概括了南來北往的雁陣的這一特殊求生現象。雖然這體現出雁群防禦的本能,但是這種防範措施在捕射者看來的確微不足道。這就更顯出大雁被射殺的命運不可避免,以及詩人的擔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情若有長久時,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