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異義的詞有: (雖)有佳餚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義: 甘美 今義:主旨
教然後知(困)
古義 :不通,理解不了 今義:困難
(學)學半
古義:教 今義:學習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yuè)命》曰:“學(xiào)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出處:
《禮記》,相傳西漢梁華人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記》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古今異義的詞有: (雖)有佳餚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義: 甘美 今義:主旨
教然後知(困)
古義 :不通,理解不了 今義:困難
(學)學半
古義:教 今義:學習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yuè)命》曰:“學(xiào)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出處:
《禮記》,相傳西漢梁華人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記》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