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安去哪裡
-
2 # 半畝禾苗
這首詞歷來被大家所爭議,是不是描寫元宵,“那人”到底指的是誰?
理解這首詞可以分為3個層次。
第一層,直來直去型,描寫元宵就是描寫元宵,沒有那麼到彎彎繞繞。
第二層,故作高深型,在辛棄疾這個人身上作文章,這樣一個豪放派愛國大詞人,不可能寫的那麼膚淺。反正把它往愛國情懷上生拉硬套就對了。
第三層,是豁然開朗型,元宵還是元宵。
那你說第三點和第一點有什麼區別,看似一樣,其實有天壤之別。要解釋這一點,就要看看王國維先生的一條做人做學問的理論。
他的這套理論也是分3個層次。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衣帶漸寬終不悔
3,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大師把這第三句定為做人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其實也就在“驀然回首”這四個字上,以前倒是沒有細細體味,這句話確實有很高深的學問。
怎麼解釋呢?如果按王國維的意思,可以向老子的道法自然靠攏。我想到一種更簡單的解讀,王陽明的一句話:“我心光明,亦復何言。”
-
3 # 儒心2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與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鳳棲梧》,稱為詞中三大境界。竊以為柳永為詞之初景其”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於世若有所成,必有執著之力。曾國藩說,人一生終於一事,必有成就。人生忠於一事,當為執著。執著之心,必青春熱血之時,當無陳腐內斂。詩詞之愛,少不了人生旅歷,方得境界。
其二,人生經過執著,經過沉澱,經過積累。必生靈感和覺悟。這就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但辛棄疾的元夕,上下闕的眾多嘻染和襯托之中,突顯”笑語盈盈暗香去”的失落。”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喜悅之中暗藏失落,這與今人常引用意,恰恰相反。
其景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面樓,望斷天涯路。人生詩詞之景,已然風塵之態爾。眾生皆因執著,而知音,多成偶遇。此淺言囈語爾
《青玉案·元夕》是辛棄疾少有的婉約詞。分析這首詞,得先看看它的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辛棄疾剛從北方投奔到南宋,在都城臨安所著。 當時中原的大半土地都在侵略者的鐵蹄的蹂躪之下,而朝廷卻偏安一隅。作為當時著名的愛國將領,目睹強敵壓境,國力衰微,而統治階級不思進取, 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洞察形勢的辛棄疾, 想要力挽狂瀾,卻無用武之地。 他滿腹的愛國熱情與對統治者的不滿,交織成了這幅元夕熱鬧佳景。
元夕節有多熱鬧,辛棄疾心裡就有多落寞。落寞之時,在燈火闌珊處,有一個孤高淡泊、 超群拔俗的佳人。這個形象也就是辛棄疾自己。國難當頭之際,上至朝臣,下至百姓,都滿足現狀,又有誰在為風雨飄搖的江山而擔憂!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