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安視界微記錄
-
2 # 詳侃歷史
一、武則天時期
眾所周知,武則天是比較信任和器重狄仁傑的,狄仁傑的很多建議,包括重新冊立李顯為儲君,武則天都予以採納。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舊唐書》狄仁傑傳)。
所謂“文昌右相”,就是尚書右僕射,尚書省兩位最高長官之一,從二品。
這裡多說一句,狄仁傑去世時的官職是內史,所謂“內史”,就是中書令,中書省兩位最高長官之一,正三品。
所以狄仁傑去世後的贈官比他生前官職高了一階。
二、神龍政變後
(一)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司空
神龍元年(705)正月發生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復位。
李顯能夠復位,與狄仁傑此前力勸武則天恢復李顯的儲君之位有重要關聯。李顯本人對狄仁傑也是非常感激的。因此,李顯復位後,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司空乃是三公之一,正一品。
(二)睿宗李旦追贈狄仁傑樑國公
三、狄仁傑祠堂被毀
現在網上流傳比較廣的狄仁傑祠堂被毀的說法,可能讓人覺得有點意外和悲哀。所以在這裡我也一併說一下。
首先說,狄仁傑祠堂被毀是確實存在的。但這並不是朝廷的意思,只是魏州當地人的行為。
狄仁傑在出任宰相之前,曾擔任魏州刺史,頗有政績,因此,魏州當地人給他立了生祠,也就是給活人立祠。
狄仁傑離職後,他的一個兒子狄景暉出任魏州司功參軍,非常貪暴,惹怒了魏州當地人,於是當地人又把狄仁傑的祠堂給毀了。
四、狄仁傑後人經歷
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出任魏州司功參軍的狄景暉之外,史書記載的狄仁傑的後代,還有狄仁傑的長子狄光嗣。狄光嗣在武則天聖歷初(約698)擔任司府丞(從六品上),當時武則天讓每位宰相各推舉一名尚書郎人選,狄仁傑就推薦了自己的長子狄光嗣,於是武則天任命狄光嗣出任地官員外郎(從六品上,但班次在司府丞之上),非常稱職,武則天很高興,稱讚這是內舉不避親的典範。
後來,唐玄宗開元七年(719),狄光嗣自汴州刺史(從三品)轉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從三品),但在任上出現經濟問題,“坐贓”,並因此被貶為歙州別駕(從五品或正五品),卒於任上。
以上就是狄仁傑最後的情況。
-
3 # 說與山鬼聽
狄仁傑為官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敢於直言勸諫,歷經唐朝、武周時期,官場上起起落落,但是有君主恩寵傍身,狄仁傑也是得以善終。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狄仁傑病逝於武則天時期,在得知狄仁傑去世之後,武則天下令廢朝三日,以表示對狄仁傑逝世的哀悼,並追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不管是在唐朝時期還是在武則天時期,他對唐朝的貢獻,李唐家族都看在眼裡,後來的唐中宗、唐睿宗都曾對他進行追封,便說明了這點。總體來看,狄仁傑最後的結果還是好的。參考文獻:
《舊唐書·狄仁傑傳》
-
4 # 榮耀歷史
神劇《神探狄仁傑》讓“狄胖胖”斷案如神的形象深入人心,每次最喜歡看的部分就是“狄胖胖”一本正經地給反派講故事。歷史上的狄仁傑可不僅僅是一個“神探”,更是傑出的政治家,是李唐王朝的續命功臣。
延續李唐王朝狄仁傑最大的功勞就是讓皇統回到了李氏。武則天當政,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子弟一直在運作,想要讓武則天未來將皇位傳給自己,真正地將李氏王朝變成武氏王朝。
因為李氏諸王一直不斷起兵反抗武則天,再加上自己的兩個兒子李顯、李旦先後被自己廢黜,武則天害怕未來他們清算自己,所以一度偏向於立武三思為太子。
有一天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召狄仁傑解夢,具體什麼夢說法不一,大體的意思是武則天夢到自己是一隻折斷了雙翼的鳥,狄仁傑解夢說雙翼折斷就是皇帝拋棄了兩個兒子,趁機進言:“兒子和侄子誰的關係更近?如果立兒子為太子,那麼可以保證武則天萬年之後享受太廟祭祀,如果傳位給侄子,從來沒有聽說過侄子會祭拜姑母的。”
唯仁杰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舊唐書》經過狄仁傑的不斷勸諫,最終武則天決定接回李顯,立為太子,萬年之後將皇統還給李氏。
也因為對李氏擁有如此大功,所以狄仁傑備受後世李唐皇帝推崇。他病死之後,武則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李顯繼位之後,追贈他為“司空”,到了唐睿宗時期,更是追贈狄仁傑為“樑國公”,唐玄宗時期將狄仁傑請入太廟,配享中宗。
舉薦人才狄仁傑除了剛正不阿,敢於進言外,他還是著名的“伯樂”,一生舉薦無數人才,甚至留下了“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美名。
狄仁傑舉薦的名人有張柬之、桓彥範、敬暉,這幾人後來都身居宰相,而且發動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
他還舉薦了姚崇,他就是唐玄宗的第一任宰相,幫助唐玄宗穩定了朝局,打下了開元盛世的基礎,姚崇也被成為唐朝四大賢相之一。
總結一下,狄仁傑是武則天的肱股之臣,因為他的不斷勸諫,保住了李唐的皇統。病逝之後被李唐歷代皇帝推崇,最後得以追贈樑國公,配享太廟。也因為其善於舉薦人才,所以被士大夫階層所追捧。
-
5 # 愛歷史的圓臉怪
這個提問的字不是很好,不是下場應該用結局更好點。
宰相是一個位高權重卻又風險很高的位子。和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時代的其他宰相相比,狄仁傑是很成功的一個,是死後名聲光鮮亮麗的一個。
對他而言,女皇武則天把他高看一眼;對武則天而言,狄仁傑又言無不盡,是政治上的好幫手。有人曾經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足見狄仁傑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
武則天對狄仁傑極為敬重——特意免去他的跪拜之禮說“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
久視元年(700年)九月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特意為此廢朝三日並痛哭流涕道:“朝堂空矣!”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由狄仁傑推薦的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還位於唐中宗李顯,由此完成了狄仁傑生前興復唐室的理想。
重登帝位的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繼位後追封狄仁傑為樑國公。
-
6 # 瀟湘美景我在遊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傑出身官宦世家,自己也兩次做宰相,終身清廉。為官不畏強權,敢於為民請命,懲治腐敗,打擊不法。為治理國家,舉薦賢良,立下汗馬功勞。雖然,也曾經屢遭別有用心的官員構陷,幾起幾落,甚至危及生命,但他憑藉自己的機智,終能化險為夷,安然度過危機。
狄仁傑久視元年(700年),九月,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武則天對狄仁傑非常信任敬重,常稱呼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也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所以,狄仁傑死後,武則天非常傷心,痛哭道:"朝堂空矣!"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狄仁傑在中國歷史上享譽盛名,歷朝歷代都有名人對他讚譽不已,包括民間百姓,也由衷地對他歌功頌德。
-
7 # 消逝的鄉愁
首先更正下題目“狄仁傑最後的下場是什麼”,下場多指不好的最終結果。換成“狄仁傑最後的結局如何”是否更好些。
狄仁傑病逝於久視元年(700年),享年70歲,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樑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狄仁傑(公元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的名相。武則天是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兩人也是老鄉關係。歷史上的狄仁傑是個了不起的人才,武則天曾親筆在他身著的紫袍上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12個金字,以示表彰。
狄仁傑剛正廉明,執法不阿。擔任大理丞期間,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
狄仁傑確實是大唐武周時期的一代名相,在歷史上也有很高的讚譽。但是個人認為狄仁傑真正的能力體現在他的執法不阿以及突出的政治能力。後世關於狄仁傑精通醫術的記述大都出自 《集異記》,其實,《集異記》不過是唐代中期的一部傳奇筆記小說集,所述雖然是本朝人物的奇聞異事,但其中已經加進了許多神話、志怪的虛幻內容。至於精通醫術大概率也是後人的編撰與不斷神話。
狄仁傑有個小兒子叫做狄景暉,用現在的話來說也是“坑爹專業戶”,虎父犬子。擔任幷州魏功參軍之後,貪婪殘暴,生活不儉點,激起當地群眾的嚴重不滿。以至於鄉民砸毀了曾經為狄仁傑立的生祠。這也成為了狄仁傑一生中最失敗的事了,教子無方,差點毀了他的一世英名。
現在山西省太原市的建南汽車站旁邊的狄村就是狄仁傑的故里。村旁的唐槐公園中有一顆古槐,據說是狄仁傑的母親當年親手植下的,園內還有北宋范仲淹撰文、黃庭堅書狄樑公碑文,講述了大唐名相狄仁傑的傳奇功績。有機會歡迎大家去看看,我大美的山西,給家鄉打個廣告。
-
8 # 小習慣大夢想
很多人看到狄仁傑三個字,就想到:元芳。
之前網上流傳過一個段子,狄仁傑辦案,總會問:元芳,你怎麼看?哈哈……
不過,這是被後期影視玩壞了,歷史上的狄仁傑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深受武則天的器重和賞識。
是歷史上 “十大名相”之一,正如電視劇中一樣,他公正廉潔,嫉惡如仇,體恤百姓,在斷案和破案當年貢獻很大。
雖然有過一段痛苦的經歷,但因為過人的天賦和有大局觀,在契丹入侵,安西四鎮鎮收等有功,深得武則天信任,官至宰相。
公元700年病死,武則天深表痛惜,並褒獎後葬。是為數不多的一位身前,身後都有好名聲和好結局的宰相。
回覆列表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武則天時期的官不好做,小心翼翼也未必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官員的幸福指數是極低的,尤其是武則天實行酷吏政治的時候,官員們更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而宰相更是其中的高危職業,整個武則天時期,從684年開始算一直到705年的春天,武則天的統治長達21年,其中就任命了近70位宰相,他們的平均任期僅有兩年,而且大部分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信任,直接從高位上被硬生生擼下來,要麼貶官、外放,要麼可能就是送了命。
應該說狄仁傑算是一個意外,他晚年深得武則天信任,先後兩次拜相,第一次時長四個月,第二次是三年,最後在宰相任上走完了他的一生,武則天對於狄仁傑的去世深感痛惜,這算得上是生榮死哀。
實際上,狄仁傑雖不像他推薦的張柬之宰相那樣大器晚成,但真正受到器重的時候也不算小了。他以科舉明經考試入仕,但早年官運很一般,甚至還被小吏給誣告了,幸虧當時任河南道黜陟使的是工部尚書閻立本。閻立本堅定地認定狄仁傑就是滄海遺珠,於是狄仁傑因禍得福成為幷州都督府的法曹。
直到676年之後,已經年近50歲的狄仁傑才被任命為從六品下的侍御史,幾年後升任從五品上的度支郎中。應該說狄仁傑在唐高宗時期一直都是官位不顯的,並沒有得到李治的重用。李治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武則天壓制,實際上從684年開始就是武則天臨朝聽制,兩年後,狄仁傑成為寧州刺史,他非常善於撫慰百姓,能實實在在為百姓著想,因此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正因為如此,寧州百姓為狄仁傑立碑紀念,而御史郭翰向朝廷舉薦了狄仁傑,不久,狄仁傑就被任命為正四品下的冬官侍郎。
自此以後,狄仁傑逐漸為武則天所重視,691年,62歲的狄仁傑成為地官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實際上的宰相,這是狄仁傑第一次拜相,這個時候的狄仁傑雖然被武則天看重,但是武則天對他的信任程度遠不能和後來相比,而且當時正在實行酷吏政治。酷吏們無所不在,或公或私對朝廷命官展開屠殺。而狄仁傑也不能倖免,在他擔任宰相四個月之後,就被酷吏來俊臣弄到了獄中。這對於狄仁傑來說是一場生死考驗,幸虧狄仁傑第一時間“承認”自己謀反,然後想方設法寫了一封血書讓他的次子狄光遠找武則天喊冤。狄仁傑這才見到了武則天,並洗脫了自己的嫌疑,但是官復原職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狄仁傑被任命為彭澤縣令,當了四年縣令之後,他被派往魏州做刺史抵擋契丹犯邊,與民生息,契丹不戰而退,狄仁傑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頌,並立碑紀念。第二年,也就是697年,狄仁傑升任鸞臺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再次拜相。這次宰相的任期還算是比較長的,長達三年之久,而此時的武則天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狄仁傑的。
不過年近七十歲的狄仁傑身體素質開始下降,他為此上表請求告老還鄉,但是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准許,不過武則天為狄仁傑想的比較周到,不允許狄仁傑行跪拜之禮,不讓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並且叮囑大臣們,只要不是特別大的軍國之事,儘量不要去打擾狄仁傑。
700年,77歲的武則天巡幸三陽宮,71歲的狄仁傑也隨駕前往,並被武則天賜下宅第, 應該算是絕無僅有的恩寵了,不過可惜的是,這一年的九月,狄仁傑就病逝了,這對於朝廷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損失,而武則天更是難以接受。
自是朝廷有大事,眾或不能決,太后輒嘆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