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哲學,秦朝李斯,流傳千年,萬人萬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一、何謂老鼠哲學
老鼠哲學,乃是秦朝第一丞相李斯的哲學。講的是李斯少年時候在楚國當糧倉管理員的經歷。
據《史記·李斯列傳》的記載:“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話說,李斯出身卑微,沒什麼大關係,早年拜荀子為師,讀聖賢、帝王書,平時在官府裡當米倉管理員。有一天,他到廁所裡蹲坑,也叫蹬坑。所謂蹬坑,就是找塊木板子橫跨在兩邊的糞坑上,人蹲在上面方便,但是古人這種糞坑都是很深的,一不小心也會掉下去,有一定的危險性。正是因為糞坑很深,所以大糞落坑的時間長、聲音大、迴音響,這就把下面偷糞吃的老鼠們嚇得是經常抱頭逃竄,慌慌張張,同時老鼠們還經常受到狗的侵擾。李斯看到這些骨瘦如柴、渾身惡臭、為食物擔驚受怕的老鼠以後,覺得很有啟發。因為看到自己管理的米倉裡,也有很多老鼠,但那些老鼠卻個個腦滿肥腸,大腹便便的。不僅吃得好、住的好,還非常的神氣活現,絲毫不怕人。
李斯想了想,原來是“在所自處耳”,廁鼠和倉鼠,同為老鼠,因為身處環境、平臺不同,地位竟如此懸殊。從此,不甘平庸、頓悟老鼠哲學的李斯,就拜別了荀子老師,並分析了天下形勢,覺得齊國、楚國雖強大,但必不長久,而離自己更為偏僻、頗為強大的秦國卻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好地方。果不其然,李斯在秦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二、以李斯為例,分析老鼠哲學
李斯的老鼠哲學,不可否認,在一定的歷史、社會條件下有其積極合理的一面,鼓勵個人努力奮鬥,利用好自身和周圍的條件,從而改變自身命運,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但老鼠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投機主義哲學,是一種過於世俗的實用主義哲學。這個哲學的核心就是“環境”“平臺”。雖然透過環境、平臺的轉變,可以追求自身最大的權力和利益,但這種哲學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下場往往很悲慘。
李斯,字通古,楚國上蔡人,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法家傑出代表人物。輔佐秦王嬴政統六國,制禮儀,銷兵器(民間),焚詩書,禁私學,廢分封,行郡縣,統文字,定法律,統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可以說李斯的成就非常巨大,乾的都是影響深遠的大事。如果不是因為後來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等負面之事,李斯真的算得上“千古第一相”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李斯時說:李斯作為一個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機遇和能力輔佐秦始皇終成霸業。如果不是因為種種無法讓人容忍的惡行(殺韓非、焚書、篡改聖旨)毀壞了他的聲譽,那麼他的功績可與周公、召公媲美了。
如此頭腦精明、才華出眾又深懂老鼠哲學的李斯為何最終會落得個腰斬於市、夷滅三族呢?壞就壞在李斯信奉的老鼠哲學上面。李斯是一個不惜一切代價而想得到權力、利益和功名的人,雖然高明,但高明過頭就是傻子了。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決定第五次東巡,小兒子胡亥隨同前往。在北歸之時,始皇帝得了重病,死在沙丘。始皇帝臨死前下的遺詔是讓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想讓胡亥即位,於是就油嘴滑舌、處心積慮的拉攏李斯。李斯為什麼能被拉攏過去呢?就是因為李斯信奉的老鼠哲學成就了他,也坑害了它。趙高說扶蘇傾向於儒家,反對焚書坑儒,你是法家,必然得不到重用。蒙恬手下握有重兵,又頗有威望,扶蘇即位後丞相一職非蒙恬不可。趙高的話,一語中的,直戳內心,李斯權衡利弊以後,覺得還是胡亥這個平臺好,於是於趙高合謀假傳遺詔,害死了扶蘇,毒死了蒙恬。
公元前209年,胡亥繼承帝位。趙高和李斯互相利用完以後,就為了各自利益,開始互相勾心鬥角,只是李斯輸了。在胡亥即位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李斯就被腰斬於咸陽,被滅三族。李斯被斬以後,仍不解恨的趙高到了上蔡抄了李斯的家,並挖地三尺,最深處竟達丈餘,被後人稱為李斯坑。
你要說李斯有沒有為自己信奉的老鼠哲學有所懷疑,有所感慨?有的。有一次,李斯的兒子李由回到家裡,李斯擺好家宴,百官前來赴宴。李斯看著觥籌交錯、好不熱鬧的場面,由衷感慨,就想起了他老師荀子的一句話,叫“物忌太盛”。說自己就是一平民老百姓,今天做到了丞相的職位,已經達到了我的極點,但是物忌太盛,以後我還不知道是什麼結局呢。由此可見李斯並沒有過於完全陶醉在自己的“老鼠哲學”裡面,但那僅僅是一瞬間的醒悟,很快,這種感慨和清醒就忘記了。
最令我感到動情和神傷的是李斯臨死前對兒子李由說的話: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意思就是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狗,沐浴晨曦,微風拂面,一起到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狡兔,哎,還能再這樣嗎?”父子倆抱頭痛哭。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
李斯信封的老鼠哲學,大部分都讓李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除了假傳遺詔外,李斯還幹了兩件鼠目寸光的事。
一是妒殺韓非子。韓非子雖然口吃,口才不行,但是文采卻非常好,秦王再讀了韓非子所寫《孤憤》《說難》等著作以後,大加欣賞,說能見到此人,死了也心甘情願,說的這個李斯好是吃醋。李斯就說韓非子是我同學,可以讓他來。韓非子來了以後,李斯見秦王如此優待韓非子,怕自己位置不保,索性進讒言,逼死了韓非子。假如李斯能大人有大量,別那麼鼠目寸光,而是與韓非子共同輔佐秦王,說不定就沒趙高什麼事了。
二是焚書坑儒。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李斯,李斯對秦始皇說,淳于越所言都是讒言,對秦朝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些博士們的思想都是來自諸子百家的書,因此要消滅他們的思想,維護秦朝的統治,就要燒光、殺光,於是大量的聖賢書被燒掉,四百六十名儒者全部被坑殺,實在是慘絕人寰。
李斯一生信奉著老鼠哲學,以為不二法寶,可以玩轉朝堂,進退自如,只可惜最後的下場比韓非子和坑殺的儒士們還要慘,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三、老鼠哲學給當今人們的啟發
(一)既志存高遠,也要德才兼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如何去實現,難道靠著投機倒把,做個“牆頭草”嗎?今天依靠這個,明天轉投那個,後天攀附另一個,如此這般,還不如認準方向,腳踏實地強化自己的能力,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你看三國時的黃權,就是這類典型代表。劉備攻打益州時,黃權還要掩護劉璋突圍出去,被擒以後,劉備見其忠勇,德才兼備,就重用了黃公衡。後來跟著劉備攻打孫吳,被孫吳切了後路,沒辦法,只能投靠曹魏了。劉備知道以後,也沒有責怪,而是優待黃權家人。黃權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品德、能力。把自己打造好了,到哪裡都能混得開。而不是去投機倒把,鼠目寸光,品行敗壞。李斯的能力是強,但是品行不好啊,老奸巨猾,貪慾太大,且不能深謀遠慮,考慮問題太自私自利。
(二)既善用平臺,也要取之有道。平臺決定高度,無可否認,老鼠哲學告訴我們環境、平臺確實十分重要。換個平臺說不定你就能海闊天空、飛黃騰達。如果韓信當初一直跟著項羽,肯定就不會戰功赫赫,青史留名。因為項羽的打法就是正面硬幹,不屑於來回繞彎子,而韓信的打法就是以計謀取勝,綜合運用各種因素,考慮比較成熟,輕易不戰。所以項羽註定瞧不上韓信的打法,韓信也必然會被埋沒。可到了劉邦這邊就大不一樣了,被拜為大將軍,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齊王。假如韓信不換平臺的話,後果可想而知。因此生活工作中,我們要審時度勢,把握好機會,該換環境的換環境,該換平臺的換平臺,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但是我想說的是,換平臺、環境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因為換平臺、保護自己的平臺,就不擇手段,不講仁義。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結論:最後想說的是,其實平臺和機遇這個東西,往往是可遇不可求,每個人的命運和機遇都不一樣,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我們要看的開,想的明,悟的透。現實中,往往老是去羨慕人家的平臺好、位置高,不如沉下心來,腳踏實地,分析自身優劣勢,揚長避短,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上策。正所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老鼠哲學,秦朝李斯,流傳千年,萬人萬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一、何謂老鼠哲學
老鼠哲學,乃是秦朝第一丞相李斯的哲學。講的是李斯少年時候在楚國當糧倉管理員的經歷。
據《史記·李斯列傳》的記載:“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話說,李斯出身卑微,沒什麼大關係,早年拜荀子為師,讀聖賢、帝王書,平時在官府裡當米倉管理員。有一天,他到廁所裡蹲坑,也叫蹬坑。所謂蹬坑,就是找塊木板子橫跨在兩邊的糞坑上,人蹲在上面方便,但是古人這種糞坑都是很深的,一不小心也會掉下去,有一定的危險性。正是因為糞坑很深,所以大糞落坑的時間長、聲音大、迴音響,這就把下面偷糞吃的老鼠們嚇得是經常抱頭逃竄,慌慌張張,同時老鼠們還經常受到狗的侵擾。李斯看到這些骨瘦如柴、渾身惡臭、為食物擔驚受怕的老鼠以後,覺得很有啟發。因為看到自己管理的米倉裡,也有很多老鼠,但那些老鼠卻個個腦滿肥腸,大腹便便的。不僅吃得好、住的好,還非常的神氣活現,絲毫不怕人。
李斯想了想,原來是“在所自處耳”,廁鼠和倉鼠,同為老鼠,因為身處環境、平臺不同,地位竟如此懸殊。從此,不甘平庸、頓悟老鼠哲學的李斯,就拜別了荀子老師,並分析了天下形勢,覺得齊國、楚國雖強大,但必不長久,而離自己更為偏僻、頗為強大的秦國卻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好地方。果不其然,李斯在秦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二、以李斯為例,分析老鼠哲學
李斯的老鼠哲學,不可否認,在一定的歷史、社會條件下有其積極合理的一面,鼓勵個人努力奮鬥,利用好自身和周圍的條件,從而改變自身命運,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但老鼠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投機主義哲學,是一種過於世俗的實用主義哲學。這個哲學的核心就是“環境”“平臺”。雖然透過環境、平臺的轉變,可以追求自身最大的權力和利益,但這種哲學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下場往往很悲慘。
李斯,字通古,楚國上蔡人,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法家傑出代表人物。輔佐秦王嬴政統六國,制禮儀,銷兵器(民間),焚詩書,禁私學,廢分封,行郡縣,統文字,定法律,統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可以說李斯的成就非常巨大,乾的都是影響深遠的大事。如果不是因為後來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等負面之事,李斯真的算得上“千古第一相”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李斯時說:李斯作為一個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機遇和能力輔佐秦始皇終成霸業。如果不是因為種種無法讓人容忍的惡行(殺韓非、焚書、篡改聖旨)毀壞了他的聲譽,那麼他的功績可與周公、召公媲美了。
如此頭腦精明、才華出眾又深懂老鼠哲學的李斯為何最終會落得個腰斬於市、夷滅三族呢?壞就壞在李斯信奉的老鼠哲學上面。李斯是一個不惜一切代價而想得到權力、利益和功名的人,雖然高明,但高明過頭就是傻子了。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決定第五次東巡,小兒子胡亥隨同前往。在北歸之時,始皇帝得了重病,死在沙丘。始皇帝臨死前下的遺詔是讓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想讓胡亥即位,於是就油嘴滑舌、處心積慮的拉攏李斯。李斯為什麼能被拉攏過去呢?就是因為李斯信奉的老鼠哲學成就了他,也坑害了它。趙高說扶蘇傾向於儒家,反對焚書坑儒,你是法家,必然得不到重用。蒙恬手下握有重兵,又頗有威望,扶蘇即位後丞相一職非蒙恬不可。趙高的話,一語中的,直戳內心,李斯權衡利弊以後,覺得還是胡亥這個平臺好,於是於趙高合謀假傳遺詔,害死了扶蘇,毒死了蒙恬。
公元前209年,胡亥繼承帝位。趙高和李斯互相利用完以後,就為了各自利益,開始互相勾心鬥角,只是李斯輸了。在胡亥即位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李斯就被腰斬於咸陽,被滅三族。李斯被斬以後,仍不解恨的趙高到了上蔡抄了李斯的家,並挖地三尺,最深處竟達丈餘,被後人稱為李斯坑。
你要說李斯有沒有為自己信奉的老鼠哲學有所懷疑,有所感慨?有的。有一次,李斯的兒子李由回到家裡,李斯擺好家宴,百官前來赴宴。李斯看著觥籌交錯、好不熱鬧的場面,由衷感慨,就想起了他老師荀子的一句話,叫“物忌太盛”。說自己就是一平民老百姓,今天做到了丞相的職位,已經達到了我的極點,但是物忌太盛,以後我還不知道是什麼結局呢。由此可見李斯並沒有過於完全陶醉在自己的“老鼠哲學”裡面,但那僅僅是一瞬間的醒悟,很快,這種感慨和清醒就忘記了。
最令我感到動情和神傷的是李斯臨死前對兒子李由說的話: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意思就是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狗,沐浴晨曦,微風拂面,一起到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狡兔,哎,還能再這樣嗎?”父子倆抱頭痛哭。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
李斯信封的老鼠哲學,大部分都讓李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除了假傳遺詔外,李斯還幹了兩件鼠目寸光的事。
一是妒殺韓非子。韓非子雖然口吃,口才不行,但是文采卻非常好,秦王再讀了韓非子所寫《孤憤》《說難》等著作以後,大加欣賞,說能見到此人,死了也心甘情願,說的這個李斯好是吃醋。李斯就說韓非子是我同學,可以讓他來。韓非子來了以後,李斯見秦王如此優待韓非子,怕自己位置不保,索性進讒言,逼死了韓非子。假如李斯能大人有大量,別那麼鼠目寸光,而是與韓非子共同輔佐秦王,說不定就沒趙高什麼事了。
二是焚書坑儒。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李斯,李斯對秦始皇說,淳于越所言都是讒言,對秦朝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些博士們的思想都是來自諸子百家的書,因此要消滅他們的思想,維護秦朝的統治,就要燒光、殺光,於是大量的聖賢書被燒掉,四百六十名儒者全部被坑殺,實在是慘絕人寰。
李斯一生信奉著老鼠哲學,以為不二法寶,可以玩轉朝堂,進退自如,只可惜最後的下場比韓非子和坑殺的儒士們還要慘,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三、老鼠哲學給當今人們的啟發
(一)既志存高遠,也要德才兼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如何去實現,難道靠著投機倒把,做個“牆頭草”嗎?今天依靠這個,明天轉投那個,後天攀附另一個,如此這般,還不如認準方向,腳踏實地強化自己的能力,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你看三國時的黃權,就是這類典型代表。劉備攻打益州時,黃權還要掩護劉璋突圍出去,被擒以後,劉備見其忠勇,德才兼備,就重用了黃公衡。後來跟著劉備攻打孫吳,被孫吳切了後路,沒辦法,只能投靠曹魏了。劉備知道以後,也沒有責怪,而是優待黃權家人。黃權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品德、能力。把自己打造好了,到哪裡都能混得開。而不是去投機倒把,鼠目寸光,品行敗壞。李斯的能力是強,但是品行不好啊,老奸巨猾,貪慾太大,且不能深謀遠慮,考慮問題太自私自利。
(二)既善用平臺,也要取之有道。平臺決定高度,無可否認,老鼠哲學告訴我們環境、平臺確實十分重要。換個平臺說不定你就能海闊天空、飛黃騰達。如果韓信當初一直跟著項羽,肯定就不會戰功赫赫,青史留名。因為項羽的打法就是正面硬幹,不屑於來回繞彎子,而韓信的打法就是以計謀取勝,綜合運用各種因素,考慮比較成熟,輕易不戰。所以項羽註定瞧不上韓信的打法,韓信也必然會被埋沒。可到了劉邦這邊就大不一樣了,被拜為大將軍,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齊王。假如韓信不換平臺的話,後果可想而知。因此生活工作中,我們要審時度勢,把握好機會,該換環境的換環境,該換平臺的換平臺,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但是我想說的是,換平臺、環境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因為換平臺、保護自己的平臺,就不擇手段,不講仁義。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結論:最後想說的是,其實平臺和機遇這個東西,往往是可遇不可求,每個人的命運和機遇都不一樣,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我們要看的開,想的明,悟的透。現實中,往往老是去羨慕人家的平臺好、位置高,不如沉下心來,腳踏實地,分析自身優劣勢,揚長避短,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上策。正所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