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68971435873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陽(今屬河北)為郡望,當代則以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山東、山西、黑龍江、遼寧等省為主要居住區。歷代名人,主要有漢太守耿夔、大司農耿壽昌、唐詩人耿湋、宋名將耿京、清蕃王耿精忠、當代外交家耿飈等。   關於古耿國的建立,最早的記載見於《尚書·商書·祖乙》中:“祖乙圯牗音yi牘於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沒有流傳下來,只有上述作為《祖乙》序言的一句話,但尚書中的這一句話,首次將耿作為一個國都記載下來,其時代當在祖乙時期,即公元前14世紀。那麼祖乙何許人   也?原來黃帝的曾孫嚳牗音ku牘,將他的兒子契牗音xie牘封於商,契當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經過14代傳至成湯,成湯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從湯到紂經歷了17代30個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個君王。   關於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中丁遷於嗷牗音ao牘。河亶(音dan)甲居相。祖乙遷於邢牗音geng牘。”古代邢與耿同音,是否指一個地方,史學界仍有爭議。但據耿氏家族流傳下來的說法,邢與耿不是一個地方。相傳祖乙遷至邢以後,就將國都定在那裡,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後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當地方言柿餅近似於“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餅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餅,源於此。那麼耿地在哪裡呢?據《括地誌》中記載:“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國也”。   另據《國家地名詞典、河津詞目專輯》中記,距河津城關鎮東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國國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稱帝王村,村北洞門樓所書“古耿名都”四字,數代不易。清初時因村中幾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慶年間為昭彰古蹟,正名王村,民國年間稱帝王村,解放後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據說該村中宮、金庫、暗地、城前、城後等古耿國遺址猶存。   關於古耿國的滅亡,古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這樣寫道:“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伐滅霍、滅魏、滅耿。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這一段明確記載了古耿國滅亡的時間是在晉獻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從殷商時期的祖丙立國到春秋時期耿國末代國君太乙的棄國歸隱,古耿國共經歷了商、周、春秋三個時期,先後共25代32位君侯,時間長達700餘年。這與耿氏族人儲存的《先祖君侯譜》中“君侯三十二,國運七   百長”的記載是相符的。一個古代的諸侯小國,能夠衍延生息如此長的時間,足以證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國的業績,同時也充分體現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   中國漢族人的姓氏很多來自古代的諸侯國名,諸侯國消亡後國名作為地名和姓氏則長期保留下來,古耿國也不例外,當它消亡以後,耿就作為姓氏延續下來,凡現在的耿姓漢人,不論遠近都應該是古耿國的傳人,而河津則是耿氏後裔的根祖之地,我(指的是“耿秉強”)的臨猗農村老家就是一個耿氏後裔的集聚地,整個村子裡幾乎全姓耿,據老輩人講,我們村過去就有續修家譜的習慣,每隔幾年就要續一次家譜,到文革前家譜資料摞起來足有半人高,人稱“文獻世家”,只可惜這些家譜資料在文革中作為宗族勢力的典型,被當作階級鬥爭的反面教材在全省範圍內參觀展覽,至今下落不明,實感可悲可嘆。   起源一   以地名為姓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繼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設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   內黃縣境。因內黃縣地處黃河下游,河水時有暴漲,河水一漲洪水氾濫,不僅大量莊園被沖毀,黎民百姓難得定居,生命財產時有淹沒的危險,就連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為此整日鎖眉不展,食寢不安,他身邊的賢臣巫賢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於是便直言不諱地向他啟奏說:“君主之慮卑職早就洞察,無非是為都城之變遷而已!”祖乙王聽了甚是歡心地說:“賢相既然瞭解,就該為朕出謀定奪。”巫賢大臣坦然應曰“聞說西有耿地,位汾陰,那兒一則物阜民順,二則非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遷耿建都城。”祖乙聞聽後思謀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舉從相地遷到耿地。即現在的山西河津市東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後,次年,由於河患,祖乙由耿遷至邢以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帶),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耿國後人便以地名為姓,後來祖丙被尊奉為耿氏之祖,每年的臘月初五是祖丙誕辰,為紀念這位氏祖,擺設柿餅(“柿餅”一詞在晉南發音:SI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起源二   以國為姓   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於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帶),重新建立耿國,是為姬姓耿國,春秋時(公元前661年),晉獻公滅耿,原耿國公室後裔逃往他國,以國為姓,是為耿姓。   後晉獻公將耿地封給趙夙,趙氏後人也姓耿。   起源三   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清高麗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清滿洲人有耿姓,世居瀋陽。   ③裕固族各爾格茲氏漢姓為耿。   ④羌族耿家志(房名),後改姓耿。   ⑤今滿、蒙古、土家、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證據   (補註):以下是證明耿姓來自山王的史書證據   ①《山西通志》(卷八)、《河津縣誌》(光緒版)雲:“河津古耿地,‘禹貢’冀州之域。歷唐虞   夏皆為甸服。商祖乙(公元前1525~前1507年)自相遷此,為王都,凡七世。”   ②《索隱》:“刑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東皮氏有耿鄉。”   ③《集韻》三十九耿部,有“刑”字,雲:“地名,通耿。”   ④《路史.國名記》亦說“耿”即“刑”。這說明“祖乙遷於耿”一作“祖乙遷於刑”。二者為一地,即之:今河津山王一帶。   ⑤《河津縣誌·古篇》載:“耿都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汾水西逕耿鄉城北,故殷都也。   ⑥《通志?二六?以國為氏》記載:“耿氏,姬姓。商時侯國,魯閔元年(公元前661年)為晉所滅。今河中龍門縣南十二里耿城是。”   ⑦《古今姓氏書辨證?三十九耿》記載:“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國,其地皮氏縣東南耿鄉是也。   耿姓的得姓始祖非祖乙,而是祖丙,公元前1525年,商第十四代君王商祖乙只是將商都遷到了一個叫耿的地方,並沒有建國,次年,由於河患,重新遷都,而將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後來的耿氏族人,尊祖丙為耿氏之祖,為紀念這位氏祖,每年的臘月初五祖丙誕辰,供祭祖丙時擺設柿餅,將姓改做耿。   耿姓逐漸散居於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西漢時,耿姓人始嶄露頭角,其中以耿壽昌最為著名,他被賜爵關內侯,子孫遂留居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豐、耿昌、頻陽(今陝西   省富平)人耿定見諸史冊。   漢武帝時,遷徙郡國吏民豪傑到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時鉅鹿(今屬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遷於該地。此支耿姓下傳至東漢耿況時,耿姓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誕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國、耿廣、耿舉、耿霸。在中興漢室的戰爭中,個個軍功顯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孫後代,亦不遑多讓,競現於史。自光武中興迄於漢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於皇家並貴為皇后一人,中郎將、撫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壓倒了同時期的鉅鹿宋子(今河北省趙州)人耿純家族(其封東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謂一門五侯)。東漢末期,此支耿姓幾乎遭受滅頂之災,耿國曾孫耿紀,被曹操誅滅三族,耿霸玄孫耿援亦被滅族,只存耿援孫耿弘一支。另耿純起事時,率有宗族賓客兩千多人,後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靈壽西南)。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東、高陽、扶風等地繁衍得頗為興盛,並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際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蘇、安徽等江南之地者。宋元之際,耿姓在江南之地分佈更廣,但族小勢微。明初,山西耿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東遷居遼東蓋州馬蘭峪(今遼寧省蓋縣境內)。清康乾年間及以後,冀、魯、豫等地的耿姓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東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山東、山西、黑龍江、遼寧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約佔全國漢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上的USB介面和HUB分線器上的介面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