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雹藍天

    閃電戰的基礎是戰役發起前要做到隱蔽迅速的展開部隊,保障戰略的突然性,快速、出奇、集中是閃電戰的精髓,使用航空力量和裝甲部隊緊密結合的方式對敵致命一擊,達到迅速戰勝對手的一種戰法。

    德國名將古德里安所創造的這套軍事理論對德國在二戰時期節節勝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這套軍事理論的前提是突然,保障是強大的空中力量和裝甲力量,所以這種戰法只適合於德國而完全不適合於日本,原因如下。

    第一、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無法對一個國家達到戰役突然性。

    德國處於歐洲與多個國家有陸地接壤,這使得德國軍隊可以憑藉其強大的空中突擊力量對敵軍事、通訊等重要目標實施徹底的打擊而後再由地面裝甲叢集快速推進所向披靡,炮兵、步兵等緊隨其後。

    日本是島國,所有的行動只能依靠海軍的不斷輸送,從這方面來講已經失去了突然性,登陸作戰是日本最現實的方式。

    第二、日本沒有強大的裝甲力量,失去了快速性這個關鍵環節。

    日本雖然空中力量也較為強大,在亞洲橫掃,但是即便如此沒有強大的地面裝甲突擊群無法達到猛烈和快速的推進,這就直接影響了突擊進攻的速度。

    第三、兵力分散在亞洲各個戰場,無法形成高效的集中進攻模式。

    日本憑藉其領先於亞洲各國的軍事力量,四處開戰,根本無法形成絕對的集中的兵力對某一個戰役進行高效集中的戰略。

    以上三點決定了日本不可能學習德國的這種閃電戰戰術,偷襲珍珠港也只能算是小人伎倆!

  • 2 # 四川達州人

    閃電戰建築於龐大裝甲兵,航空兵條件下。

    日本陸軍及陸軍航空隊始終在日本軍隊體系中處於二等地位,日本最大份額鋼鐵,油料等物資都是投資給海軍。日本陸軍裝甲兵,航空兵實力不足,如何搞閃電戰?

    這與德國的情況正好相反。

  • 3 # 國平軍史

    歐洲有許多國家陸地相連,乘車幾乎幾個小時,就從這國到了另外一國,作為軍迷個人曾到過歐洲許多國家,對此深有體會,倘若沒有英吉利海峽,英國是個內陸國家的話,二戰時期,同樣也免不了被德軍佔領的命運。

    由於德國有強大的空中力量,能對地面大規模的裝甲叢集進行有效的空中掩護,所以德軍在對波蘭、丹麥、法國、荷蘭、捷克、比利時等國侵略時,採用的就是機械化部隊的閃電戰。

    即採用空軍戰轟機群掩護,地面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平推,後面步兵跟進的戰術,一路上攻城拔寨,所向無敵,屢試不爽。

    反觀加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國的日本,是地處東亞的一個島國,沒有獨立的空軍,空軍的皮囊依附在海軍和陸軍身上,重點發展的是海軍,其次才是陸軍。

    由於日本國內資源非常有限,陸軍武器裝備就以三八式栓動步槍、歪把子輕機槍、九二重機槍、八九擲彈筒、九二步兵炮為主,僅師團才只有48門75毫米山炮,提供一定的火力掩護。

    二戰時,日本很少有獨立的坦克部隊,到戰爭結束前,好不容易才建起了4個戰車師團,也大都是10餘噸的薄皮輕型坦克,37戰防炮就能將其一炮打穿。

    作為日軍最常設的作戰單位師團,基本上是以徒步行軍作戰為主,配有5000-6000匹軍馬,汽車數量很少只有300輛,幾乎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的配備,戰車只是展開大的戰役時,軍部臨時才補充進來,且數量也非常有限。

    閃電戰,為德軍發明,只是在德軍身上體現而已,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與德國陸軍相去甚遠,完全沒有可比性。

  • 4 # 以史為鑑

    閃電戰看起來簡單,就是坦克飛機的規模化使用,透過機械化的力量達成快速突破的戰略戰術目標。

    但是閃電戰僅僅是軍事裝備的問題嗎?更多的其實是戰術思想的問題。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被英法嚴厲制裁,不但喪失了全部殖民地,還嚴格限制軍隊,德國空軍、海軍近似於沒有,陸軍僅限維持秩序。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反而打破了一戰傳統陣地戰的思路,希特勒上臺後,德軍戰略戰術思想反而是世界領先。

    法國、日本為代表的一戰戰勝國反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以為一戰時期的戰略戰術可以讓自己從勝利走向勝利。

    在這中一戰戰術思想的指導下,法華人建立了著名的馬奇諾防線,成了二戰初著名的大笑話。

    日本人則是延續了一戰中武士精神大於武器裝備的豬突戰術。

    這一戰術在面對還是落後農業國家的中國軍閥來說,當然是戰無不勝的。因此日本主觀客觀上都沒有改變的必要。

    直到日本人在諾門坎嚐到了蘇聯朱可夫率領的鋼鐵集團的鐵拳。

    所以說日本之所以不用閃電戰,就這兩個原因一個是對手太弱,一個是自己沒想到。

  • 5 # 武漢博卡

    日軍裝甲兵團是輕裝甲,行程短速度快防護差,並不適合正面戰場大兵團大區域大縱深的閃電戰,打中國軍隊完全沒有問題,也用不著閃電戰,同時日本軍隊訓練水平和戰鬥素養和中國軍隊相比也有天壤之別,以一當十真是一點不誇張。在東南亞一帶的作戰因山多叢林和各種半島離島等地形地貌特徵也不適合重灌甲部隊,輕型裝甲比較適合,因地貌和輕裝甲車輛行程段短等原因也不合適施展大縱深地域寬闊的閃電戰,也是憑著迂迴突襲和勇敢善戰擊潰英軍,稱霸東南亞。日軍在中國北方的輕鬆得手一時內心膨脹竟然對北方的蘇軍動起手,著名的烏門檻戰役日軍以裝甲部隊,大炮和空軍突然發動閃電戰,結果被經過蘇德戰爭洗禮並早有準備的蘇軍打得丟盔卸甲屁滾尿流,領教了北方熊的不好惹,日軍從此對北方戰場進入守勢,一門心思把戰場爭奪重點放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上,為確保石油通道安全,馬六甲海峽、南海、南太平洋都是日軍軟肋,最後發動了對美國的偷襲珍珠港戰役,隨後開啟了太平洋海上戰場,閃電戰從此也再無緣於日軍了。

  • 6 # 兵說

    日本陸軍的摩托化,機械化和德國相比差太遠。

    作為一個重視海軍的國家,日本陸軍的發展始終落後於海軍。當其海軍有了大和號戰列艦,有了零式戰機,有了赤城號航母等一批戰爭利器時,日本陸軍還拿著三八大蓋、大正十一式(歪把子),外加九二式步兵炮這樣的簡陋裝備。

    而日本陸軍的交通工具則是步行為主,摩托化為輔,行軍速度要比德軍慢得多。要說機械化部隊吧也有,即日軍第23師團。只不過在諾門坎戰役中被蘇聯打得全軍覆沒。沒辦法,日本陸軍的破銅爛鐵遇上蘇軍的T-34坦克,分分鐘被蘇聯收拾。直到戰敗前夕,日本陸軍才搞出來了97式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我軍的坦克部隊最早用的就是繳獲的這款日軍坦克,在解放戰爭中屢立奇功,立下了不朽功勳,其中最典型的是參加了建國大典閱兵的功臣號。

    其次是客觀上用不著。

    日本在亞洲戰場所面對的對手,大多是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缺乏大規模機械化部隊,且亞洲戰場多為山地戰,叢林戰,海島戰,不利於己方機械化部隊的展開。因此只需要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就可以佔優勢。

    日軍山下奉文對馬來西亞、新加坡攻擊時,則騎著腳踏車打了一場“閃電戰”。日軍“銀輪部隊”一路追趕英軍,硬是把數萬英軍打散了。當然,這種勝利都建立在特定對手上,日軍如果在歐洲戰場尤其是蘇德戰場,是毫無優勢的。

  • 7 # 鍋蓋頭司令

    閃電戰是什麼打法,就是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地面的裝甲機械化部隊進行快速推進,一是要強大的空中力量,而是要有強悍的裝甲叢集,日本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首先說日本和德國比沒有那麼雄厚的資源,資源非常匱乏就連自動武器都比德國的少,日本的機槍就是比德國的射速慢,這些就是日本資源匱乏的表現,這一點大家都清楚。德國不僅自身比日本資源雄厚,三個軸心國和那些僕從國,主要的都在歐洲,可以互相支援,羅馬尼亞油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日本沒有那麼多資源自然沒有那麼多坦克和飛機,日本的坦克不僅少,而且非常小,像豆戰車才三噸,輕武器都能殲滅它,所以它在日本軍隊中擔任了一部分運輸任務。

    還有就是日本面對的環境不一樣,東面和美國打太平洋戰爭,主要是奪島和守島,這種戰爭制空權和制海權很重要,不會有德國那種坦克加飛機立體推進的打法,西面的亞洲也不適合,亞洲的面積遠遠比歐洲大,要是閃擊戰那麼打飛機坦克隊油料就是大問題,主要的油料都用在趕往戰場的路上了,而且亞洲也不是歐洲的大平原,南邊有熱帶雨林,往北有高山縱橫,還有高原盆地,坦克不適合在山地機動作戰,亞洲越往中心地勢越高。

    閃電戰需要透過快速作戰達到突然性,你的飛機坦克在山地上顛簸,在廣闊的土地上長途跋涉呢,怎麼可能達到閃擊的目的,恐怕沒跑一半就被人發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偷書賊》有什麼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