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二戰中,集團式突擊和大縱深防禦的較量在蘇聯戰場上進行著,這是“矛”與“盾”的拼殺。戰爭初期,由於蘇聯缺乏“早打”的思想準備,沒有做好戰略防受的計劃,尤其是大縱深防禦的準備,致使在“閃擊戰”面前陷入混亂。

    此時的斯大林憤怒不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為10年。但不到兩年,希特勒就出爾反爾突然動手。第一天,就有66個機場遭到襲擊,1200架飛機被摧毀在地面,深入其國境25至50多公里。那麼“閃擊戰”的極限是多少呢?

    德國的戰略性進攻。

    對於這次入侵,希特勒可謂是集中了全部的家當,550萬的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從2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分三路發起了突然襲擊,意在3個月內一舉攻佔蘇聯全境,達到其徹底征服歐洲的夢想。

    憑藉現代化的裝備,以及征戰一年的作戰經驗和如日中天的戰鬥意志,現在的德軍並沒有把對方放在眼裡。當然,戰局的發展好像也在印證他們的看法,短短18天,就突入其腹地600公里,蘇軍實力最強的西方面軍幾乎全軍覆沒。

    尤其是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叢集可以說是一路衝殺,全然不顧後面的步兵部隊。沒有步兵的掩護,坦克部隊是很危險的,但要等待後面部隊趕到,至少需要14天左右。眼前第聶伯河橫在他的面前,對岸的蘇軍正在加固防線。

    他也考慮到了一旦孤軍深入,3個裝甲軍的側翼就將完全暴露在對手的面前,在軍事上屬於兵家大忌。但是等到對手把防線加固好再去進攻,能否突破就是未知數了。同時,如果等步兵到齊後再攻擊,想在秋季結束戰事的“巴巴羅薩計劃”就會落空。

    另外,他對他的裝甲部隊突擊能力很有信心。此時,戰機稍縱即逝,他決定立刻發起進攻,但聞訊趕到的克魯格元帥,作為他的上級不同意這麼冒險的計劃。他不停的勸說,甚至吵了起來,最終他的的計劃得到同意並實施。

    古德里安強渡第聶伯河後,迅疾向斯摩稜斯克發起進攻,包圍了前來救援的蘇軍5個師,而這時,對方的20個師開始向孤軍深入的德軍發起攻擊,他在擊退對方的進攻後繼續前進,終於攻佔了斯摩稜斯克,也因此獲得一枚鐵十字勳章。

    然而,大縱深防守開始起效。

    戰爭爆發後,實力最強的西南方面軍全面瓦解,司令巴甫洛夫因翫忽職守被判極刑。接替他的是鐵木辛哥,而他幾乎成了“光桿司令”,雖說號稱還有37個師,但大部分部隊的兵力只有編制的10%-30%,以及不到200輛的坦克、大炮。

    德軍的矛頭指向莫斯科,最高統帥部只得緊急調兵,將預備隊裡的兩個滿員集團軍也投入戰鬥,這樣一來,鐵木辛哥的實力大大增加。他在莫斯科方向上部署防禦陣地,但依然阻擋不住對方的衝擊。

    面對這樣突發和緊急的局面,最高統帥部沒有太多辦法。一方面,施行“焦土政策”,在撤退的過程中,將帶不走的通通燒光、炸光,避免對方“以戰養戰”;另一方面,從後方調集更多的部隊組建縱深防禦,並實施戰役反衝鋒。

    斯大林對單純的防守,以及被動挨打的局面深惡痛絕,他命令鐵木辛哥的西方面軍實施反衝鋒、大反攻。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這樣做無疑是以卵擊石,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延緩對手的前進速度,為構築第二道防線爭取時間。

    西方面軍在得到5個集團軍的補充後,開始進行“不計傷亡”的大反攻。雖然戰鬥很慘烈,傷亡慘重,反攻被一一擊退,但確實打亂了德方的進攻節奏,遲滯了對手的攻勢,同時,德軍的傷亡也在增大。

    當前,德中央裝甲軍團共有66個師,其兵力不少於120萬人,可用的坦克約1000輛,比開戰時少了一半,但是,德國空軍牢牢地控制著制空權。也就是說,德軍雖有傷亡,但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

    “閃擊戰”的極限只有600千米。

    開戰以來的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蘇軍已損失120萬,其中傷亡近40萬,初戰告捷。前鋒直指莫斯科方向,達到了戰役預定的目標,給蘇軍以極大的震懾,眼前的斯摩稜斯克,德軍上下持樂觀的態度。

    他們認為,西方面軍在戰役初期損失慘重,僅剩極少的部隊,同時他們沒有太多的預備隊,而強大的裝甲軍團能夠輕而易舉地殲滅鐵木辛哥的殘部。然而,他們都低估了對方巨大的戰爭潛力,此時大量的預備隊向斯摩稜斯克聚集。

    5個戰役叢集補充到了鐵木辛哥的部隊,又成立了由3個集團軍組成的中央方面軍,由庫茲涅佐夫上將率領,向對手展開了戰役性大反攻。這是自開戰以來最激烈的戰鬥,雖然蘇軍的損失更大,但也讓對手見識了他們的潛力。

    此刻,德中央裝甲叢集兵力損失近一半,各步師損失兵力近20%。他們不得不將一半的戰略預備隊,即24個師中的10個半師補充到中央集團軍群。雙方在斯摩稜斯克城周圍進入了拉鋸戰,德軍第一次被迫轉入防守。

    至此,橫掃歐洲、屢試不爽的 “閃擊戰”終於碰到了它的剋星——大縱深防禦戰術。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它的致命弱點也是突出的:

    一是,快速推進導致戰線過長,後勤補給困難,一旦沒有形成決定性勝利,消耗是很大的;二是,廣袤的戰略縱深是“天然”的防禦力量,以空間換時間,迴旋餘地大,比拼耗顯然不是德國的強項。

    更為重要的是,斯拉夫人的頑強意志和巨大的戰爭潛能爆發後,再厲害的攻勢也是銳氣盡失,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閃擊戰”一旦不起作用,戰場的主動權就一定會易手。說白了,德國必定失敗的結局,在這裡就已經註定了。

    當然,蘇聯也以極為慘重代價才逐步遏制住對方的進攻,雖然“學費”高,但透過不斷改進戰法並最終取得了勝利。正如基辛格博士所說的那樣,雖然蘇德戰爭初期,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犯有錯誤,但斯大林可以彌補,而希特勒則無法補救。

    當代軍人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要時刻琢磨如何防範可能爆發的戰爭。對手絕不會按照我們的邏輯行事,但是,學習先進的軍事理念和緊急條件下的全民動員是應對現代戰爭的關鍵。也就是說,實戰是檢驗戰鬥力的唯一標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 2 # 戰略論

    從德軍在東線的作戰程序便可以得到證明,德軍最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在推進到斯摩稜斯克一線時,並沒有之前那樣那些合圍戰後立刻轉入新一輪的進攻,而是整個集團軍群在斯摩稜斯克一線停頓了下來,德軍陸軍總司令部認為有必要讓部隊停下來進行必要的人員和武器裝備補充,德軍在這裡的停留長達一個月,這給了蘇軍重建軍隊和防線的寶貴時間,這實際已經宣佈了德軍閃擊戰的失敗,而從波蘭邊境到斯摩稜斯克的距離正好在600公里左右。

    在閃電戰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裝甲部隊和空軍,由於東線戰場的廣袤,空軍的影響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而集中使用的裝甲部隊成為最重要的進攻力量。德軍裝甲部隊在推進到斯摩稜斯克一線後,坦克的損耗已經非常大了,損失已經超過了半數,剩下的坦克也需要進行全面的保養,尤其是更換近乎報廢的發動機,這一點古德里安大量進行了證實,他向希特勒請求緊急提供300 臺坦克發動機給東線。按照古德里安的說法,他的裝甲叢集最早可以在8 月12日發起對莫斯科的最後進攻,而他的部隊早在7月16 日就已經佔領了斯摩稜斯克,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戰役停頓。

    就整個東線德軍而言,600公里也是他們最大的推進極限,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推進到斯摩稜斯克時,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還只推進了300到400公里,這使得德軍在中央方向上形成一個巨大的突出部,處於拉直戰線的考慮,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一分為二分別加強了德軍北方和南方的進攻,到9月份德軍成功的將戰線拉直,這個可以看做是德軍戰略進攻的第一階段,此後雖然三大集團軍群仍舊發起了進攻,但是不具有協同性,除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規模龐大外,其他兩個集團軍群的都只能算是區域性進攻,這也證明德軍失去全面閃擊戰的能力。

    從後勤來看,600公里也是德軍推進的極限了,最初一個月的集結作戰已經將各部隊自身攜帶的彈藥、燃料基數消耗殆盡,依靠汽車運輸隊實施的野戰補給也由於巨大的損耗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德軍迫切需要的鐵路運輸由於鐵軌改裝進度的緩慢無法跟上軍隊的進攻節奏,以華沙為中心的補給基地已經距離戰線太過遙遠,在新一輪的全面打擊發起之前,德軍必須要在靠近前線的地方設立一個新的前進基地,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斯摩稜斯克便成為了最合適的出發陣地選擇,所以必須將鐵路修通到斯摩稜斯克,恢復德軍的後勤補給能力,才能進行下一輪的打擊,所以在斯摩稜斯克轉入是非常必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oc一體機開不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