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南部有這麼一個國家,單從資料上看,它有著世界排名第四、多達2.62億的人口;約19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世界第15位;海洋領土面積更是令人豔羨,多達316萬平方千米:相比於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麵積也不逞多讓;它還是全國GDP超萬億美元國家。它就是印度尼西亞,我們簡稱印尼。
從表面資料上看:印尼有著無比豐厚的基礎,再加上巨大的馬六甲海峽區位優勢,印尼即使無法媲美中美俄等大國,但相較於印度、巴西等國,應該還是能平起平坐的。
但在現實世界,我們都知道印尼的國際地位完全不符合它的表面資料:首先在經濟上,雖然印尼早在2014年GDP總量就已超過萬億規模,位居全球第16位,但是人均只有不到4000美元,根本算不上經濟強國。
其次在政治地位上更是慘淡。在國際政治舞臺自然是比不過中美俄等大國,連印度、巴西的關注度也比它高;即使在東盟國家內部,印尼也存著體量優勢,在東盟內部嗓門大點而已,根本無法對其他東盟國家產生決定性影響,更別說掌控全域性。
印尼明顯有著準一流的底子,為什麼只能在成為二流國家,沒法躋身一流國家?我們可以從它自身內部地緣結構看出問題所在。
首先我們知道印尼位於南亞地區,並且是世界上最多群島組成的國家,全境由超過17000座島嶼組成,有著“千島之國”的稱號。
在海洋文明時代,印尼有著明顯的先天優勢,那就是根本不必為了海岸線和港口發愁,優良的港口數不勝數,這是海洋貿易最為重要的條件;同時多島嶼的劣勢也比較明顯——地緣結構的完整性被破壞。
由於島嶼眾多,加上海洋的隔離,我們可以知道各個島嶼之間的交通交流必定不如陸上交通方便快捷,彼此間聯絡比較困難,反應到經濟層面,則是各板塊自成一體,很難形成相互間的交流融合,整合難度非常之大。
當然,群島國家並不止印尼一個,其中的代表還有英國和日本,但是他們的整合卻很成功,這又是為什麼呢?
英國雖然同號稱群島國家,但大不列顛主島面積已經超過了全國面積的8成以上;日本本土雖分為北海道、四國、本州、九州、四大島嶼,但彼此間的海峽都十分狹窄。即便是早在農耕時期,其地緣阻斷效應也十分有限;到工業時代時期,原本微弱的阻礙基本可以消除,隨便一座跨海橋樑,便可以打破原本的阻隔。
但印尼情況卻比較複雜。印尼國家結構呈帶狀散佈,從東到西有著長達5000餘公里的直線距離;其中五大主島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之間,只有位於東部地區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比較狹窄,其餘諸島之間都廣泛分散於海上,相互間距離甚遠,長達數百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
海上距離過於疏遠,嚴重限制了各主島之間的交流往來,僅憑修建跨海大橋,用公路和鐵路方式連通各島不大現實;回到更為早期的農耕社會,各島之間幾乎是各自為政。進入工業社會之後,也只能是依靠飛機和輪船的方式交流往來。
航空雖則快捷,但缺點是需要高昂的費用,為了保障成本只能運輸高價值貨物;海運雖然低廉但時效較慢,且貨物的裝卸程式複雜,只能是適用於大批次貨物運輸,小批次運輸反而會提高成本,所以海運的侷限性也比較明顯。交通運輸方式的先天侷限性,制約著印尼不大可能在全國範圍內打造出一個集中式經濟圈。
而長條狀分佈的國土,極大的制約了其經濟實力的建設。對比於同等面積大小的塊狀國土,印尼帶狀國土外圍區域與中部核心地區彼此相距甚遠,即便是有公路、鐵路交通運輸線的支撐,由爪哇運向蘇門答臘西北部區域的貨物是不可能短時間內達到的,由此拉高了運輸成本,造成各邊緣地區彼此間溝通極為不便。至於其他主島,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受限極大。
地緣上的支離破碎還不只是印尼先天劣勢,印尼陸地的地緣結構也同樣。翻開印尼地圖我們可以看出:核心主島爪哇地勢還相較平坦,其他四島完全是山林密佈,其中以巴布亞島為最,幾乎全是熱帶雨林。
從綜合資料上看,還有一個數據更能有效的反應出印尼的現實情況:印尼有著令人羨慕的65%的森林覆蓋率,這對大陸國家來說想都不敢想。從側面足以看出其多山的地貌特徵,也正是因為崎嶇的山地環境,才能有效的保護了印尼的原始森林覆蓋率。
工農業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就是需要大面積的的低地平原,山地環境會阻礙廠房、公路的建設。我們前面說過印尼雖然擁有廣闊的國土面積,但平原地區佔比較少,多為山地雨林。而就是極為稀少的平原,還零星分佈於多達千數的島嶼之上,並沒有集中在一起。
現代工業所採用的建設方式基本都是產業集中化,這既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土地成本;還可以提高工業交流、降低材料成本;第三方便交通運輸線路的規劃建設,降低後期運輸成本;產業集中化的優勢還不止於此。這種特徵決定了,印尼工業具備先天不足。印尼那些零星分佈的小平原,根本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產業建設,就更不可能形成產業鏈。而唯一較大面積的爪哇島平原,它的面積也僅僅只有13萬平方公里,如此狹小的面積,想肯定是滿足不了印尼的工業化建設需求的,更無法幫助印尼步入工業現代化。
除此之外,印尼的氣候也極大的影響著工業水平的發展。印尼分佈於赤道南北兩側,終年處於赤道低壓環境,造成了境內大部分割槽域都是熱帶雨林氣候。這種獨特的氣候條件,一方面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另一方面也制約了國家的工業發展。
悶熱的氣候條件,同時也極大降低人體工作效率,無論是在農耕時代還是在後工業時代都受到極大限制,未能形成文明規模,其原因便在於此。
隨著工業現代化的程序,風扇及空調逐步進入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當中,印尼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得以改善。
不過改善的物件依然主要集中於腦力和輕工業勞動者,這部分畢竟只是少數。例如新加坡,它的人口只有百萬,這樣的小國家或許能做到全國工作環境冷氣化;但印尼擁有2.62億人口,已經是超級人口大國,所以印尼和新加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無論印尼如何改善國民環境,必定會有巨量的體力勞動面臨嚴酷的工作條件。
室外的體力勞動,高溫避無可避。而室內體力勞動,也只有少部分的大工廠有條件提供冷氣環境,即使是這樣,空調的長時間使用,會使用電成本大幅增加;而散落分佈的其他中小型工廠,根本無法承擔如此高昂的用電成本,我們要知道,印尼的電力資源那是極為匱乏的。
而長時間的雨季也極大地限制了工業的發展,印尼每年都有長達三個月之久的雨季,或許更久。如此長的雨季嚴重影響到了貨物的運輸,同時也極大的限制了室外工作的開展,連最為簡單的工人上下班都會受到影響。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最終都會加大工業生產成本,最終體現在工業品的價格上,工業產品因為價格過高銷量慘淡,最終成為阻礙印尼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糟糕的地緣結構,以及高溫多雨的氣候環境,成了印尼地緣經濟實力的攔路虎、絆腳石,別看印尼擁有大國的基本要素,也只能是徘徊在三流經濟國家之列。
散碎的地緣結構,使得各板塊的經濟比較單一,沒法統籌規劃;而在政治層面,則是存在隨時分崩離析的可能。
早在荷蘭殖民統治時期,至上個世紀50年代,印尼都是一個分裂割據的國家,後期才完成了國家統一。
隨著世界工業化發展,加深了各獨立地緣板塊之間的交流,印度尼西亞這個群島國家,依靠工業支撐有了整合的可能。
但是,工業文明的發展,總會需要時間和過程,工業文明終究也有限度。就現在而言,依靠工業的力量雖然能夠將各群島整合,但憑現在的工業條件根本不能徹底消除各主島之間的地緣隔離,畢竟印尼不比中國。所以,印尼內部之間也存在著各自的板塊勢力,有了各自板塊勢力之後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政治鬥爭,極大地加重了政治內耗。一旦某天國家經濟崩潰,或者有他國勢力介入,極有可能使原本的區域矛盾徹底爆發,進而導致國家分裂。
而在軍事上,獨特的地緣板塊結構,使得印尼板塊之間矛盾衝突極為明顯,存在內戰的先天可能性;同時還代表著,一旦有外來勢力侵入印尼,分散的地緣勢力很難聚集合力,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印尼的國家形式的確極為複雜,雖然擁有龐大的體量,但鬆散的內部地緣結構,使得印尼龐大身軀的含金量嚴重不足。印尼一直致力於成為真正的區域性大國,的卻是任重而道遠。
不過,近年來,在強人總統佐科帶領下,印尼經濟卻出現了一陣加速跡象。
在中國的南部有這麼一個國家,單從資料上看,它有著世界排名第四、多達2.62億的人口;約19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世界第15位;海洋領土面積更是令人豔羨,多達316萬平方千米:相比於中國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麵積也不逞多讓;它還是全國GDP超萬億美元國家。它就是印度尼西亞,我們簡稱印尼。
從表面資料上看:印尼有著無比豐厚的基礎,再加上巨大的馬六甲海峽區位優勢,印尼即使無法媲美中美俄等大國,但相較於印度、巴西等國,應該還是能平起平坐的。
但在現實世界,我們都知道印尼的國際地位完全不符合它的表面資料:首先在經濟上,雖然印尼早在2014年GDP總量就已超過萬億規模,位居全球第16位,但是人均只有不到4000美元,根本算不上經濟強國。
其次在政治地位上更是慘淡。在國際政治舞臺自然是比不過中美俄等大國,連印度、巴西的關注度也比它高;即使在東盟國家內部,印尼也存著體量優勢,在東盟內部嗓門大點而已,根本無法對其他東盟國家產生決定性影響,更別說掌控全域性。
印尼明顯有著準一流的底子,為什麼只能在成為二流國家,沒法躋身一流國家?我們可以從它自身內部地緣結構看出問題所在。
首先我們知道印尼位於南亞地區,並且是世界上最多群島組成的國家,全境由超過17000座島嶼組成,有著“千島之國”的稱號。
在海洋文明時代,印尼有著明顯的先天優勢,那就是根本不必為了海岸線和港口發愁,優良的港口數不勝數,這是海洋貿易最為重要的條件;同時多島嶼的劣勢也比較明顯——地緣結構的完整性被破壞。
由於島嶼眾多,加上海洋的隔離,我們可以知道各個島嶼之間的交通交流必定不如陸上交通方便快捷,彼此間聯絡比較困難,反應到經濟層面,則是各板塊自成一體,很難形成相互間的交流融合,整合難度非常之大。
當然,群島國家並不止印尼一個,其中的代表還有英國和日本,但是他們的整合卻很成功,這又是為什麼呢?
英國雖然同號稱群島國家,但大不列顛主島面積已經超過了全國面積的8成以上;日本本土雖分為北海道、四國、本州、九州、四大島嶼,但彼此間的海峽都十分狹窄。即便是早在農耕時期,其地緣阻斷效應也十分有限;到工業時代時期,原本微弱的阻礙基本可以消除,隨便一座跨海橋樑,便可以打破原本的阻隔。
但印尼情況卻比較複雜。印尼國家結構呈帶狀散佈,從東到西有著長達5000餘公里的直線距離;其中五大主島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之間,只有位於東部地區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比較狹窄,其餘諸島之間都廣泛分散於海上,相互間距離甚遠,長達數百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
海上距離過於疏遠,嚴重限制了各主島之間的交流往來,僅憑修建跨海大橋,用公路和鐵路方式連通各島不大現實;回到更為早期的農耕社會,各島之間幾乎是各自為政。進入工業社會之後,也只能是依靠飛機和輪船的方式交流往來。
航空雖則快捷,但缺點是需要高昂的費用,為了保障成本只能運輸高價值貨物;海運雖然低廉但時效較慢,且貨物的裝卸程式複雜,只能是適用於大批次貨物運輸,小批次運輸反而會提高成本,所以海運的侷限性也比較明顯。交通運輸方式的先天侷限性,制約著印尼不大可能在全國範圍內打造出一個集中式經濟圈。
而長條狀分佈的國土,極大的制約了其經濟實力的建設。對比於同等面積大小的塊狀國土,印尼帶狀國土外圍區域與中部核心地區彼此相距甚遠,即便是有公路、鐵路交通運輸線的支撐,由爪哇運向蘇門答臘西北部區域的貨物是不可能短時間內達到的,由此拉高了運輸成本,造成各邊緣地區彼此間溝通極為不便。至於其他主島,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受限極大。
地緣上的支離破碎還不只是印尼先天劣勢,印尼陸地的地緣結構也同樣。翻開印尼地圖我們可以看出:核心主島爪哇地勢還相較平坦,其他四島完全是山林密佈,其中以巴布亞島為最,幾乎全是熱帶雨林。
從綜合資料上看,還有一個數據更能有效的反應出印尼的現實情況:印尼有著令人羨慕的65%的森林覆蓋率,這對大陸國家來說想都不敢想。從側面足以看出其多山的地貌特徵,也正是因為崎嶇的山地環境,才能有效的保護了印尼的原始森林覆蓋率。
工農業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就是需要大面積的的低地平原,山地環境會阻礙廠房、公路的建設。我們前面說過印尼雖然擁有廣闊的國土面積,但平原地區佔比較少,多為山地雨林。而就是極為稀少的平原,還零星分佈於多達千數的島嶼之上,並沒有集中在一起。
現代工業所採用的建設方式基本都是產業集中化,這既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土地成本;還可以提高工業交流、降低材料成本;第三方便交通運輸線路的規劃建設,降低後期運輸成本;產業集中化的優勢還不止於此。這種特徵決定了,印尼工業具備先天不足。印尼那些零星分佈的小平原,根本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產業建設,就更不可能形成產業鏈。而唯一較大面積的爪哇島平原,它的面積也僅僅只有13萬平方公里,如此狹小的面積,想肯定是滿足不了印尼的工業化建設需求的,更無法幫助印尼步入工業現代化。
除此之外,印尼的氣候也極大的影響著工業水平的發展。印尼分佈於赤道南北兩側,終年處於赤道低壓環境,造成了境內大部分割槽域都是熱帶雨林氣候。這種獨特的氣候條件,一方面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另一方面也制約了國家的工業發展。
悶熱的氣候條件,同時也極大降低人體工作效率,無論是在農耕時代還是在後工業時代都受到極大限制,未能形成文明規模,其原因便在於此。
隨著工業現代化的程序,風扇及空調逐步進入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當中,印尼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得以改善。
不過改善的物件依然主要集中於腦力和輕工業勞動者,這部分畢竟只是少數。例如新加坡,它的人口只有百萬,這樣的小國家或許能做到全國工作環境冷氣化;但印尼擁有2.62億人口,已經是超級人口大國,所以印尼和新加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無論印尼如何改善國民環境,必定會有巨量的體力勞動面臨嚴酷的工作條件。
室外的體力勞動,高溫避無可避。而室內體力勞動,也只有少部分的大工廠有條件提供冷氣環境,即使是這樣,空調的長時間使用,會使用電成本大幅增加;而散落分佈的其他中小型工廠,根本無法承擔如此高昂的用電成本,我們要知道,印尼的電力資源那是極為匱乏的。
而長時間的雨季也極大地限制了工業的發展,印尼每年都有長達三個月之久的雨季,或許更久。如此長的雨季嚴重影響到了貨物的運輸,同時也極大的限制了室外工作的開展,連最為簡單的工人上下班都會受到影響。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最終都會加大工業生產成本,最終體現在工業品的價格上,工業產品因為價格過高銷量慘淡,最終成為阻礙印尼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糟糕的地緣結構,以及高溫多雨的氣候環境,成了印尼地緣經濟實力的攔路虎、絆腳石,別看印尼擁有大國的基本要素,也只能是徘徊在三流經濟國家之列。
散碎的地緣結構,使得各板塊的經濟比較單一,沒法統籌規劃;而在政治層面,則是存在隨時分崩離析的可能。
早在荷蘭殖民統治時期,至上個世紀50年代,印尼都是一個分裂割據的國家,後期才完成了國家統一。
隨著世界工業化發展,加深了各獨立地緣板塊之間的交流,印度尼西亞這個群島國家,依靠工業支撐有了整合的可能。
但是,工業文明的發展,總會需要時間和過程,工業文明終究也有限度。就現在而言,依靠工業的力量雖然能夠將各群島整合,但憑現在的工業條件根本不能徹底消除各主島之間的地緣隔離,畢竟印尼不比中國。所以,印尼內部之間也存在著各自的板塊勢力,有了各自板塊勢力之後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政治鬥爭,極大地加重了政治內耗。一旦某天國家經濟崩潰,或者有他國勢力介入,極有可能使原本的區域矛盾徹底爆發,進而導致國家分裂。
而在軍事上,獨特的地緣板塊結構,使得印尼板塊之間矛盾衝突極為明顯,存在內戰的先天可能性;同時還代表著,一旦有外來勢力侵入印尼,分散的地緣勢力很難聚集合力,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印尼的國家形式的確極為複雜,雖然擁有龐大的體量,但鬆散的內部地緣結構,使得印尼龐大身軀的含金量嚴重不足。印尼一直致力於成為真正的區域性大國,的卻是任重而道遠。
不過,近年來,在強人總統佐科帶領下,印尼經濟卻出現了一陣加速跡象。